蒋开儒:《春天的故事》从罗湖唱响
初到罗湖第一印象:一片大水田
1979年清明节,我从当时工作生活的黑龙江穆棱县前往香港探亲,要经过罗湖海关,走着田埂踩着砂石路,那是我第一次来到深圳罗湖。
一片大水田,这是罗湖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当时我完全没有想到,将来有一天,自己的人生、生活会与这片土地结下不解之缘。
到了香港,亲人们都挽留我,说我能说能写,在香港好找工作。但我说春天来了,我一定要回内地去,我就回来了。
回来的那天小雨纷飞。过了罗湖桥,迎接我的第一个人是位边防战士。他看着我蔚蓝色的通行证,看了一眼又定睛看了一眼,突然打了个立正,敬了个礼,脸上还带着笑容。我的眼泪唰地下来了。战士的笑容,就像是母亲的笑容,滋润了我的心田。
沐浴在春雨中,我感觉特别幸福。当场我就给罗湖写了一首小歌:“小雨小雨,可爱的小雨,线儿柔珠儿细,喜春风恋大地,脚步悄悄,无声无息,情意绵绵,如丝如缕……”我回来了,从一片摩天大楼回到了一片大水田——罗湖。罗湖这两个字,从此在我的心里有了位置,埋下了一颗种子。那一天是1979年5月26日,去香港探亲50天后,我回来了。
其实,“小雨”就是写的我自己,“喜春风”喜的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恋大地”恋的是960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
坐了70多个小时硬板凳,我又来到了罗湖
香港探亲之后,我回到了穆棱县,十几年再也没去过罗湖。直到1992年,我从穆棱县政协副主席的岗位退下来。也是在这一年,我看到了一篇震撼人心、改变了我和无数人命运的报道——《深圳特区报》刊登的《东方风来满眼春》。
当年,《东方风来满眼春》作为历史关头的雄文被全国转载。我看到的第一眼是好奇。深圳罗湖那个地方我去过啊,就是一片大水田。怎么小平同志在那里一讲话,全国都轰动呢?这在我心里成了一个谜。
我打定主意,要再去罗湖看一看。正好退居二线了也有时间,老伴就给我凑了2000块钱。那时候这笔钱对我来说是个挺大的数。舍不得买火车卧铺,拿零钱买的坐票,剩下的钱缝在裤兜里,咣当咣当连续坐了70多个小时硬板凳,就这样到了深圳。
一下车我吓了一跳。印象里那片大水田,突然变成了眼前的一片摩天楼。恍惚间还觉得是不是到了香港,但是一抬头我就看到了,车站大楼上写着“深圳”两个红色大字,是小平同志的题字。真的是深圳!面对中国经济百废待举,小平同志带领我们创办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仅仅过了13年,大水田就变成了摩天楼,这个速度太快了,这个对比太鲜明了!
蒋开儒旧照(受访者供图)
那一刻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感恩之情油然而生。感恩社会主义,感恩小平!我萌发了想写歌的念头。原本我是想来深圳看一眼就回去的,这下,我决定不走了,我要赖在深圳,要为深圳写歌!
那天是1992年5月13日。
不看文凭看水平,揣着奖状找到了工作
我带来的2000块钱很快花完而囊中羞涩。我的好朋友、作曲家王佑贵就介绍我到蓝天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企业家艺术团去应聘。
一进门就要文凭。我没文凭,带了一份《喊一声北大荒》的奖状,还补充了一句:“我是全国歌词大赛第一名。”
老板指着奖状说:“你这是二等奖呀。”我说:“请看括号,一等奖空缺。”
“没文凭,有水平也行!”老板这句话,把我留下了。我成了蓝天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企业家艺术团的一名创作员。公司给我安排了一间20平方米的员工宿舍,就在美丽的仙湖旁边。
这就是包容的深圳。
一口气写出《春天的故事》,寄给了《深圳特区报》
落地深圳之后,我坚定了想法:我要写歌、要学习、要体验。我找到深圳这些年发展的资料,如饥似渴地努力学习,拼命给自己充电加油,想充分了解这十几年发生在深圳的“斯芬克司之谜”。与此同时,创作的冲动也越来越强烈。
小平总是在春天来,他又给中国带来了春天,我一提笔就写下了歌名《春天的故事》。
开篇写到了两个年头。1979年小平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那也是我家族团圆的春天。1992年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全中国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也是我闯深圳的春天!我就拿1979年和1992年开了头。
12月16日当天写完之后,我注明是歌词,17日就寄给了《深圳特区报》。是《深圳特区报》的报道招引我来了深圳,所以我写出了歌词之后,毫不犹豫贴上邮票,寄给了《深圳特区报》。
过了20天,1993年1月7日我去上班。刚走到公司门口,保安就把我叫住了。他拿着一张《深圳特区报》问我:“哎,蒋开儒,你看报上这个蒋开儒是不是和你同名?”我接过报纸一看,眼泪就下来了。
没错,《春天的故事》发表了,标题用了非常醒目的红色字体。看到《深圳特区报》率先刊发了歌颂邓小平的歌词,我特别激动。
开头有一句歌词是“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用“一位老人”来形容一代伟人?我想,我们家族能够在分别了30年后在香港重聚,是得益于这位老人的照顾。不仅是我们家,他也照顾了中国的每一个家庭。他就像我们家里的一位老人,平易近人。小平给我们的形象非常亲切,我很自然就写下了“一位老人”。
这个“圈”字也是水到渠成。当时一到深圳就遇到“圈圈”,圈外叫关外,圈里叫特区;圈外搞计划经济,圈里搞市场经济。我觉得这个“圈”可太了不起了,一下子就把人类文明都圈进来了。“画了一个圈”,这也算是我作为创作者的一个独特视角。
《春天的故事》在《深圳特区报》发表之后,我就想把它做成一首歌。一年半之后,机遇来了。1994年“海王杯”广东省青春歌曲创作大赛开始征歌,5月底截稿。5月25日一大早9点多钟,我就把《春天的故事》歌词打印成一大张纸,去找王佑贵。
他当时住在罗湖东门的宿舍。我说马上要截稿了,你得赶快写。王佑贵就开始朗诵歌词。他是郴州人,一张嘴浓重的湖南口音。我一听就乐了,说就是这个调,赶快记!他从头开始往下记谱,记得挺顺。记完了之后,我们又感觉中间部分不够丰满,感情没有爆发出来。我在原来歌词的“春雷、春晖”基础上,加了“春风、春雨”——“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当天中午12点,这首歌的词曲正式完成了。我赶忙带着这份手稿,复印了交到市音协参加大赛,后来拿到了金奖。
这就是《春天的故事》诞生的过程。中国的改革开放从罗湖开启,这首歌也名副其实诞生在罗湖。
为香港回归祖国创作组歌,把罗湖音乐唱给世界
1997年,《春天的故事》登上了央视春晚,一时间家喻户晓。我又在同年创作了《走进新时代》,1999年创作了《金光一缕》,这三首歌都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走进新时代》这首歌也诞生在罗湖。1996年是香港回归祖国前一年,罗湖区专门约我来写回归组歌,计划要写10首,由我一个人作词。当时我还在蓝天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当办公室主任,罗湖区本可以在全国广邀名家,居然请了我这样一个来深圳打工的人,这是对我的莫大信任。
8月19日,我们参加了一个动员大会,印象特别深刻。当时罗湖区领导的原话说,要抓住历史机遇,用好地缘优势,为国家、为时代作出罗湖应有的贡献。这就给这组歌奠定了高度。
为了写好这组歌,区里按创作规律办事,让我和创作组到香港体验生活一周。我原来以为,香港我都去过了,去不去都能写出来。去了以后,才感觉到不一样。我第一次去香港,是带着羡慕的眼光。而第二次去香港,是香港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里了,我是带着希望的眼光。
回到罗湖之后,前面9首歌写得特别顺,头一首就是《香港早晨》,接着就写《紫荆花开别样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也就没有香港回归祖国。最后一首压轴歌曲,我希望这首歌是献给中国共产党的,希望能有国际视野,党内能唱,党外也能唱,国内能唱,国外也能唱。我把想法向罗湖区的领导作了汇报,区领导非常支持。
“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我首先在日记本上写出了这几句话,后来就有了《走进新时代》这首歌。
蒋开儒旧照(受访者供图)
歌唱家张也曾经和我讲起一个细节:她在美国演唱《走进新时代》,第一段独唱,唱到第二段几乎全体观众都会起立,一边跟唱一边鼓掌,还有人抹眼泪。张也用美妙的歌声,把中国特色、中国文化,也把我们深圳、罗湖的音乐唱给了世界。这也是深圳罗湖和世界的一次对话。
前面9首歌用了两个多月创作,而《走进新时代》这一首歌就用了一个多月。我每写出一首,罗湖区的干部们就参与讨论完善,这些歌凝聚了集体的智慧。
罗湖观念比钱还新鲜,促使我不断创作创新
1993年,我老伴也从黑龙江过来了,在深圳元平特校当老师。1998年,政策调整可以贷款买房,我们舍不得离开罗湖,就在仙湖宿舍旁边的鹏兴花园买了房子。
仙湖就是我的大工作室。我每天都要到仙湖去转转,这早已成为我的习惯。一到仙湖,我就要去看一看邓小平亲手栽的那棵榕树。邓小平栽树那一年我来到了深圳,如今这棵树枝繁叶茂。看到它就会想到邓小平理论改变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在仙湖走路的时候,脑子里还会不断涌现一些新的词句。好多走心的歌词都是在仙湖走路走出来的。
一晃在罗湖居住了30年。一直以来,罗湖最吸引我的就是观念,是敢闯敢拼敢为人先的精神。1992年我来深圳的时候流行10个字——“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但最吸引我的不是钱,是观念,观念比钱还新鲜。“不讲谦虚讲自信,不找市长找市场,不求安稳求创新,不惜汗水惜光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就是我在罗湖多年的感受。
蒋开儒近照(钟锐均 摄影)
罗湖的变化,是中国改革开放、是中国梦实现伟大进程的一个缩影。罗湖有创新的基因,直到今天,罗湖的形象、观念、思维仍然在不断更新,也总是促使我不断与时俱进去创作、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