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更好的思考,不必执着于大脑本身的能力
吴艳红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最强大脑”已成为一个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概念。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每个人都力求提高自己的大脑能力。本书就关注了“如何提高大脑能力”这个人们一直十分热衷的话题。如果我们还是只关注提升大脑本身的能力,就会发现,大脑本身在注意、记忆、处理抽象概念和持续参与挑战性任务等方面的能力是有限的,这是人类大脑的共同特征,是由大脑的生物特性和进化史决定的。
然而,如果我们开拓思路,就会发现还有很多能够帮助我们思考的大脑之外的资源,例如身体的感受和运动、自然环境和空间位置,以及社会信息等,它们如此丰富,而且在帮助我们思考方面如此有效。这是本书的核心观点,也是有别于其他书的最大特点。
本书将这些脑外资源分为三类,即具身认知、情境认知和分布式认知,分别对应着自我、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
通过本书,我们将了解到内感受知觉对于思维和决策的作用。内感受知觉是指我们对身体内部状态的感知,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收集、加工和处理自身和外界的信息,并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大脑,从而节约我们有限的注意力和工作记忆资源,使它们用于其他方面。这些身体状态也与我们本身的思维活动和情绪状态密切相关,那些能更好地利用内感受知觉的人,也能更好地管理情绪和应对压力。
我们还会了解到群体思维对于人类的意义。人们利用他人想法进行思考的社会分布式认知,这种看似奇怪但十分符合人类本性的认知模式,能帮我们应对层出不穷的挑战,超越思维局限。
我们可以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出发,更好地理解这些脑外资源对思维提供帮助的原理和模式。几百万年的进化史使人类的远古祖先适应了这样的生活方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奔跑在大草原上或者森林里,而大脑的作用是记住食物或安全住所的空间信息,以及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状态和他人的手势信号,以便更好地捕捉猎物和避免危险。
这样“一场持续一生的露营旅行”,与现在人类的生活模式迥异:身处现代社会的高楼大厦和高速公路,面对手机和计算机屏幕,思考着金融、数学和计算机等问题。现代社会中的我们不断地苛求自己的大脑更好、更快地处理各项事物,但实际上,回归人类以前习惯的生活方式,就算仅仅是在办公室添加一株绿植或者增加自然光照的时长,都可以让我们受益匪浅。
在阅读本书的时候,我们很可能会对自己长期在思考过程中使用脑外资源这一点感到惊讶,尽管我们实际上早已在进行脑外思考。学校教育中强调的户外运动,意在回归人类祖先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利用自然环境舒展身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将重要的事件记在纸上,是在利用纸张本身的空间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与他人就问题进行辩论,是在利用社会互动增强所有人的思维能力,以提高群体的工作效率和创造力。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我们早已在无意识中延展自己的思维,各领域的专家也早已学会如何最好地组织和运用脑外资源来完成任务。如果我们能更有意识地利用这些脑外资源,将自己的思维从大脑中解放出来,我们就会获得一种全新的思维状态。
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阐述了思维的运作模式,即延展思维。想要更好地进行思考,我们不必仅执着于提高大脑本身的能力,增加大脑中的“智慧”属性,而是可以将目光从大脑本身移开,转而去关注身体的其他状态,关注我们身处的空间和环境,关注那些在空间中与我们进行交互的人。并且,我们延展大脑的能力也远超我们的想象,只要开始尝试,我们的思维就会走进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此外,在每一部分的探讨过程中,作者也很好地做到了知识和科普内容的平衡,利用一个个名人或名企的故事,再结合实验室科学实验的结果,形成逻辑严谨的推理。
这本书的翻译过程实属不易。本书不仅包含了很多美国文化的相关内容以及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而且行文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因此,翻译时我们尽力在符合原意的前提下,将本书原本的风格呈现出来,但是难免有不足之处,还请读者见谅。
十分感谢整个翻译团队成员的工作和努力:汪鑫同学负责本书翻译工作的协调和组织安排;在具体的翻译工作上,易千楚同学和袁蓉同学负责第一部分,汪鑫同学、谢丹丹同学和阮文娴同学负责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本书的校对工作由元培学院高楚姗同学和倪梓强同学,以及我的在读和毕业的学生们,包括汪鑫、陈苏雅、孟高财、吴颖晟楠、乌云高娃和邹鑫等同学完成。感谢大家的团结协作,让我们共同顺利地完成了这项工作。
感谢湛庐,让我们能将这本书翻译成中文,分享给更多的读者。在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产生了许多新的思考,对我的未来教学工作也有很大帮助。在这里,我十分郑重地将这本书推荐给大家,希望能够启发大家更深入地思考,更有效地应对各种复杂的学习和工作挑战。我也特别推荐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阅读本书,希望家长和老师从中获得一些启示,更科学地培养孩子的大脑能力,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希望每位读者都能从这本书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