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 推开创业之窗

创业名言

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动的方式,它为机会所驱动、需要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统筹平衡的领导能力。

——蒂蒙斯

创业不是魔法,也不神秘。它和基因没有关系。创业是一种训练,而就像任何一种训练一样,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掌握它。

——彼得·德鲁克

每个人都想得到社会的认同,得到别人的尊重,都想展现自我价值,那么创业无疑是一条最好的道路。

——张瑞敏

创业不一定是自己真的去搞一个什么企业或者公司。创业是一种人生,是一种态度,是一种经历,是一种精神。只要你有了这样一种精神,在任何环境条件状况下,通过众多可能的形式或方式,你总能在这个世界上闯出一片展现你独特个性、人格、能力和魅力的新事物、新空间和新天地。

——陈宇

1.1.1 创业的内涵

“创业”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梁惠王下》:“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现代汉语词典》对“创业”的解释是:创办事业。而“事业”是指人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而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济活动。《辞海》对“创业”的解释是:创立基业。“基业”是指事业的基础。由此可见,创办事业是创业的本质。“创业”从字面上理解,由“创”和“业”两个字组成,所谓“创”就是创造,也可以理解为创建、创新、创立、创始,“业”则可以是基业、事业、家业等。

创业有两个特点:一是开创或创造,二是事业或事情。创业在英文中有多种表述方式,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entrepreneurship”;另一种是“start(found)a business(an undertaking)”。前者主要用于表示静态的创业状态或活动,是指企业家、创业者眼中的创业;后者是指创办或建立新的企业或事业。相应地,创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创业特指个人或团队自主创办企业,广义的创业是指创办家业、创立事业与基业[1]2

由于创业是一个跨学科、多层面的复杂现象,在过去几十年里,创业领域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不同学科都从特定的研究视角,运用本领域的概念和术语对其进行观察与研究,因而创业被不断赋予全新的内容。最早对创业进行解释的是奈特(Knight,1921),他认为创业是一种成功地预测未来的能力。纽约大学著名经济学教授柯兹纳(Kirzner,1973)进一步发展了奈特的观点,指出创业是正确地预测下一个不完全市场和不均衡现象在何处发生的套利行为与能力。创新理论的鼻祖熊彼特(Schumpeter,1934)认为,创业就是实现创新的过程,创业者的创新活动是使用和执行生产要素的新组合。美国克莱姆森大学教授加特纳(Gartner,1985)认为,创业是建立新组织。我国学者大多数倾向于哈佛大学著名创业学教授史蒂文森(Stevenson)的观点:创业是不拘泥于当前资源约束,寻求机会进行价值创造的行为过程[2]25

因此,创业的内涵可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创业的主体为个人或小规模团队;二是创业者的身份为资源(知识、能力、社会资本等)所有者和资源(资金、技术、人员、机会等)配置者;三是创业的关键为商业机会的发掘与把握;四是创业的前提为要打破规则和资源的约束,创业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具有创新性,即创业的本质是创新;五是创业需要创立新的社会经济单元;六是创业的价值实现有赖于将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转化为商品;七是创业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创业过程必然要求创造价值、转移价值和获取价值。比如增加财富,包括个人和社会的物质与精神财富[3]84

【课堂练习1-2】请谈谈你对创业的认识。

1.1.2 创业的要素

美国百森商学院创业学教授蒂蒙斯认为,创业的关键要素主要包括机会、团队和资源。这三个要素是创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如果没有机会,创业活动就是盲目行动,难以创造真正的价值。而机会又具有客观性与隐蔽性,如果创业者及其创业团队不能有效地识别和开发机会,创业活动是不可能发生的;创业者及其创业团队把握住合适的机会后,还需要有相应的资金和设备等资源。如果没有必要的资源,机会也就难以被开发和实现。

1.创业机会

创业机会是创业者可以利用的商业机会,也是创业过程的核心驱动力与起点。创业过程就是围绕机会进行识别、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一般来说,创业机会来自一定的市场需求和变化,当某种创意能够将人们潜在的需求转化为现实的、可以操作的需求,或者使得某种未能满足的需求得到满足时,这种有价值的创意往往就意味着创业机会。创业机会具有明显的时间性,当创业处于机会窗口期时,创业过程往往比较顺利,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先于或迟于该时间窗口期时,有可能会事与愿违;创业机会需要合适的创业者来发现,在资源、能力方面与机会相匹配的创业者比较容易获得创业成功。

2.创业团队

创业团队是指在创业初期,由一群才能互补、责任共担、愿为共同的创业目标而奋斗的人所组成的特殊群体。在知识经济时代,创业所要求的素质与技能往往涵盖经济、管理、技术、研发、营销、财务等多个方面,远远不是单个创业者凭一己之力所能企及的,单打独斗式的个体创业已经很难取得成功。与个体创业相比,团队创业具有团结协作、优势互补、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等多方面优势,这些对于创业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创业团队是创业过程的主导者。

3.创业资源

创业资源是指与创业活动直接相关的特定资产,包括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创业资源是新创企业创立和运营的必要条件,不同的创业活动具有不同的资源需求,任何一个创业者都不可能在创业之初就把所有创业资源备齐,创业者往往通过创造性地整合资源来获得创业成功。

创业过程始于创业机会,而不是资金、战略、网络、团队或商业计划。开始创业时,创业机会比其他创业要素更重要。在创业过程中,机会、团队与资源之间经历着一个适应—差距—适应的动态过程。创业要能将机会、团队、资源三者做出动态的调整以达到相互之间的匹配和平衡。因此,创业现象也被认为是机会、团队和资源三者之间的有效连接。其中,团队是创业的核心,是使机会识别利用与资源获取组合得以实现的驱动者。创业计划是沟通机会、团队和资源三个要素之间相互匹配和平衡的语言与规则[2]32-33

【课堂练习1-3】如何理解创业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1.1.3 创业的类型

对于创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标准做出不同的分类:根据创业动机,可分为机会型创业与生存型创业;根据创业者数量,可分为独立创业与合伙创业;根据创业项目性质,可分为传统技能型创业、高新技术型创业和知识服务型创业;根据创业方向或风险,可分为依附型创业、尾随型创业、独创型创业和对抗型创业。

1.机会型创业与生存型创业

(1)机会型创业。机会型创业意味着创业的出发点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抓住并利用市场机遇。它瞄准市场机会,创造新的需求,或者满足潜在的需求。因此,它将推动新行业的发展,而不是加剧市场竞争。一般以政府公务人员、职业经理人、高校教师、科研人员、专利技术发明者的创业为典型。如比尔·盖茨、迈克尔·戴尔的退学创业,张茵的辞职创业,雷军的转型创业都是典型的机会型创业。

特点:机会型创业以创造新的需求或满足市场潜在需求为目标,往往引发新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就业倍增效应强;能为目标客户创造新的价值,创新度高、发展潜力大,往往属于高成长型企业。

(2)生存型创业。生存型创业指的是创业以谋生为目的。迫于生存压力,这类创业是在现有市场中寻找创业机会,没有创造新的需求,往往属于跟随型和模仿型,所以通常是小富即安,很难做大做强。社会上绝大多数下岗人员的创业就属于生存型创业。

特点:创业者属于被动创业,创业只为谋生,以获得必要的生活来源;一般可维持创业者及家人的生计,但因进入门槛低,缺乏科技含量,难以成为高成长型企业,通常无太大发展空间;主要解决创业者就业问题,一般不会雇用过多的劳动力,就业倍增效应弱。

2.独立创业与合伙创业

(1)独立创业。独立创业是指创业者独立创办自己的企业。其优点是:产权对企业家来说是独有的,经营决策由创业者自己掌控,决策效率高。其缺点是:受个人才能的局限,决策的科学性有时会较低;创业资源相对比较匮乏,不利于项目的运作;风险无法分散,由创业者独自承担。

(2)合伙创业。合伙创业是指与他人共同创办企业。其优点是资源准备相对容易,风险分摊,决策制衡,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但缺点在于权力多头,决策层级多,响应速度慢。合伙创业的优势与劣势同独立创业正好相反。

3.传统技能型创业、高新技术型创业与知识服务型创业

(1)传统技能型创业。传统技能型创业是指使用传统技术、工艺的创业项目,它们具有永恒的生命力。特别是在酿酒、中药、手工艺品、食品加工等传统行业中,独特的传统工艺技术显示出持久的竞争力。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2)高新技术型创业。高新技术型创业是指以高新技术为依托进行的创业。它的特点是知识密集、技术先进。创业所需要的关键技术极难开发,且资金投入较大,但只要开发成功,就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知识服务型创业。知识服务型创业指的是为人们提供知识和信息的创业项目。当今社会,信息量与日俱增,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各类知识性咨询服务机构将会不断细化和增加,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广告公司、培训机构等。这类项目一般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周期短的特点。

4.依附型创业、尾随型创业、独创型创业和对抗型创业

(1)依附型创业。依附型创业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依附于大企业或产业链,为大型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如专门为一种或某种类型的企业生产零部件或生产和印刷包装材料。另一种是特许经营的使用。如利用快餐连锁店、服饰专卖店的品牌效应和成熟的管理模式来降低运营风险。

(2)尾随型创业。尾随型创业即模仿他人创业,创业项目没有任何创新,只是在地域、名称等方面有所变化,基本上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它的特点,一是先在短期内维持生存,随着市场经验的积累,然后逐渐进入强者行列;二是在市场上拾遗补阙,不求独揽全部业务,只求在细分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

(3)独创型创业。独创型创业是指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能够填补市场空白,在商品或某种技术上具有独创性。独创产品是指生产工艺、配方、原材料、核心技术具有独特性并且市场长期有需求的产品。根据排他性原则,掌握该技术的公司将获得相当高的利润。比如以家传秘方为主、技术壁垒很高的新产品等。但它也有一定的风险,因为消费者接受新事物需要一个过程。独创型创业也可以说是对旧内容赋予新形式,“旧瓶装新酒”,如送货上门,经营的商品并无变化,但在服务方式上改变了,从而更具竞争力。

(4)对抗型创业。对抗型创业指的是进入某个或某些企业已形成垄断地位的市场并与之对抗。这种创业风险最高,必须在了解自己的优劣势、科学决策、把握市场机遇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潜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如针对百度搜索出现了360搜索等。

此外,依据创业主体可将创业分为大学生创业、失业者创业和兼职者创业;根据创业的融资形式,可分为独资创业、合资创业、融资创业等;根据创业周期,可分为初始创业、二次创业与连续创业[4]10-11;根据创业机遇的选择,可分为先学习后创业、先就业后创业、边学习边创业、休学创业等;根据创业的行业领域,又可以分为餐饮、娱乐、批发零售、广告艺术设计、装饰装潢、信息咨询、法律服务、电子信息技术、金融衍生服务等各行业领域的创业。大学生在实际创业时,应根据自身的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合适的创业领域和创业类型。

延伸阅读

世界工业革命演变史

工业化及其带来的变化提升了世界多数人的生活标准,改变了世界。人们常说的工业1.0、工业2.0、工业3.0、工业4.0,就是指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及第四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机械化

时间: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

特点:瓦特改良了蒸汽机,从而开创了以机器代替人工的工业浪潮。第一次工业革命使用的机器都是以蒸汽或水力作为动力驱动,首次用机器代替人工,具有非常重要的划时代意义。

事件: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织机”,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蒸汽时代”。工厂成为工业化生产的最主要组织形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成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船试航成功。1814年,英国人斯蒂芬森发明了“蒸汽机车”。1825年,斯蒂芬森亲自驾驶着一列拖有34节小车厢的火车试车成功。从此,人类的交通运输业进入一个以蒸汽为动力的时代。1840年,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化

时间: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

特点: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使用蒸汽和水力的机器满足不了人类社会高速发展的需求,新的能源动力和机器引导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得益于内燃机的发明和电的应用,电器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此时的机器有着足够的动力,汽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得到了飞速发展,机器的功能也变得更加多样化。由于电话机的发展,人类之间的通信变得简单快捷,信息在人类之间的传播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事件: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了发电机,到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进入电气时代,三轮汽车、四轮汽车、电灯、自动电报记录机、电话、电影放映机等相继出现。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生产。1870—1900年,作为新出现的能源——石油,产量从80万吨大幅增长至2000万吨。

第三次工业革命:自动化

时间:20世纪50年代至今

特点:第三次工业革命相对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了更加巨大的变化,不再局限于简单机械,原子能、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人工材料、遗传工程等具有高度科技含量的产品和技术得到了日益精进的发展。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几乎把地球上的每个人都联系了起来,工业中的生产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机器人。人类在这个时代的“野心”不再局限于放眼所及的地球,而是宇宙星辰,并且在航天技术的高速发展下得到了实现。

事件: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空间技术发展的新纪元。1958年,美国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1959年,苏联发射的“月球”2号卫星成为最先把物体送上月球的卫星。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飞船率先进入太空。1969年,美国人尼尔·阿姆斯特朗实现了人类登月的梦想。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空间活动由近地空间为主转向飞出太阳系。1970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中国宇航空间技术迅速发展,现已跻身于世界宇航大国之列。1981年,美国第一个可以连续使用的哥伦比亚航天飞机试飞成功,并于2天后安全降落。它身兼火箭、飞船、飞机3种特性,是宇航事业的重大突破。在核技术发展方面,1945年,美国成功试制原子弹。1954年,苏联建成第一个原子能电站。在计算机发展方面,1946年,出现的第一代计算机为电子管计算机。1959年,出现的第二代计算机为晶体管计算机。1964年,出现的第三代计算机为集成电路计算机。1970年,出现的第四代计算机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化

时间: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比较模糊,2010年7月,德国政府通过了《高技术战略2020》,把工业确定为未来十大项目之一,到今天,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并没有覆盖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规模。我们现如今应处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到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过渡期。

特点:在《高技术战略2020》中,德国政府希望在未来10~15年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实现生产的自动化。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提供核心技术支持,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会代替人工,甚至是完全替代,实现“无人工厂”。虽然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人工的解放做到了极致,但是有关高度智能的机器人在具有“思维”后会对人类产生不利企图的担忧也随之而来。

事件: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家电、人机交互、3D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物联网、资源整合、移动互联网、数字化制造、大数据革命、机器自组织、云计算、高度数字化等技术的大发展。

资料来源:引自https://wenku.baidu.com/view/fcbe013121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c1.html?fr,有删改。

1.1.4 创业的意义

改革开放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一些新的行业应运而生,飞速发展,如个人电脑、生物技术、智能电视、计算机软件、办公自动化、移动服务、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虚拟技术、人工智能等。这些行业的兴起和发展与创业者密不可分,创业活动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发展进程和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方式。

1.创业可以提供就业岗位,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作为人口第一大国,我国有着世界上最庞大的就业人群。随着城镇化的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大量农业劳动力流入城镇,传统行业出现大批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而一些新兴产业、技术性职业对劳动力的吸纳又不够明显。相关数据表明,近几年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保持在2400万人以上,而在现有经济结构下,每年大概只能提供1100万个就业岗位,全社会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5]。一个创业能力很强的大学毕业生不但不会为社会带来就业压力,相反还能通过自主创业活动来增加就业岗位,以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据统计,在我国1个人创业平均可以带动2~3个人就业,创办一家私营企业平均可以带动13个人就业。伯奇研究所调查显示,为美国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不是大型公司和个体作坊式公司,而是中小企业[6]5。培育大学生创业精神与创业技能,提倡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在社会上形成创业的良好氛围,有利于缓解全社会的就业压力。

2.创业可以主宰自己,更好地体现人生价值

许多上班族之所以感到倦怠,没有积极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给别人“打工”,个人的想法得不到肯定,没有办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能充分发挥才能,个人受到约束,没有成就感,没有更好地体现个人价值。而创业可以完全摆脱原有的束缚,不再受制于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发挥最大潜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一是创业成功的成就感。创业充满挑战和风险,同时也充满克服种种挑战的无穷乐趣。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可以感受到无穷的变化、挑战和机遇,成功创办一家企业,并使其不断发展,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过程。创业者可以通过克服重重困难来体验创业过程中的成就感。二是经济自由的优越感。工薪阶层的收入有高有低,但都是有限的,没有太多提升的空间。而摆脱这些烦恼的最佳途径就是,开创一份完全属于自己的事业,它提供的利润是没有极限的,可任你想象。根据统计资料,在美国《福布斯》富人榜前400名富人中,有75%是第一代的创业者。在中国富豪榜中,以创业起家的也不在少数。三是回馈社会的责任感。创业者创建的企业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或服务,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为社会提供了就业岗位。同时,创业企业融入了社会再生产的大循环,从多个环节参与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这种担当与参与赋予了创业者巨大的责任感。

3.创业可以增加社会财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创业过程是增加社会财富的过程,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为社会创造了财富,满足了人民生活的需要,加快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社会经济繁荣。在创业过程中,社会资源进一步优化,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市场竞争活力得到保持。

美国新经济的兴起与发展离不开20世纪80年代硅谷创业企业的大批创立。这些创业企业的成功为美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直到现在,硅谷依旧是美国经济保持增长的重要支柱。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改善,综合国力稳步提高。其中创业企业的迅速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创业企业是我国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之一,是推动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纵观世界,创业精神与创新浪潮是任何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特征,创业活动不断创造出更大、更多的财富和价值,创业者和创新者正在不断地改变这个世界。

4.创业可以实现技术转化,促进生产力提高和科技创新

创新是创业的主要驱动力量。创业是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新制度的孵化器,也是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新制度形成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器。

我国技术创新总体水平不高,市场开发还不够充分,在国际分工中优势不大,要改变这种被动状态,就要建设创新型社会,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发展创业型经济。创业往往伴随着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与新方法进入市场,伴随着大量科研成果转化型企业的诞生。1995年杨致远放弃即将取得的博士学位成立了雅虎公司,1998年马化腾创立腾讯,这些公司的创新推动了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因此,创业可以较快促进社会科技进步,促进我国整体科技水平提高和综合国力提升[6]5-6

创业案例

华为创新之路

1987年,任正非筹集2万元资金,创立了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如今,华为已经成为拥有四大产品系列、市场范围覆盖全球的世界顶级通信设备供应商。风雨几十载,华为的发展并不顺利。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华为,华为的创新有四个主要方面。

一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需要巨大的投入。华为公司从“华为基本法”就已经开始明确,每年拿出10%的年收入作为研发费用。而实际的研发费用投入在有些年份甚至超过了15%。华为公司的研发人员超出了9万人,占员工人数的一半左右。其研发队伍中有数百位数学家、物理学家及化学家在从事基础研究。华为在俄罗斯和法国的研究所,主要从事数学研究,为华为在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由于重视人才招聘与培养、巨大的研发费用投入,目前,华为已经是同行业拥有专利最多的公司之一。

二是产品创新。产品创新与技术创新相辅相成。华为在欧洲等发达国家市场的成功,就得益于两大产品创新:分布式基站、单一无线接入网络。华为最初的产品是交换机,从组装生产到自主研发,从模拟交换机到数字程控交换机。后来,产品生产业务发展成为三个部门,分别是多媒体业务部、传输业务部和数据通信业务部。随着公司的发展,华为增加通信终端产品,自主研发了“麒麟”芯片处理器,摆脱了芯片的垄断,自主开发了“鸿蒙”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目前的华为,已经开始将发展重心迁移到“云计算和人工智能”领域。

三是管理创新。1996年,基于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任正非在对干部的管理上,引入竞争淘汰机制,形成了“干部能上能下、工作能左能右、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升能降”的灵活管理机制。1998年,华为发布《华为基本法》,它详细规定了华为的基本组织目标和管理原则,明确了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核心价值观,是华为所有管理制度的起源,也是所有华为人的行动准则。同年,华为启动了与IBM合作的“IT策略与规划”项目,内容包括集成产品开发、集成供应链、IT系统重整、财务四统一等8个管理变革项目。随着项目的推进,华为逐渐建立起了现代化的公司治理模式,实现了流程的规范化、财务的清晰化、研发的高效化,为华为后续20多年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股权创新。这应该是华为最大的颠覆性创新,是华为创造奇迹的根本所在。华为从创立的第一天起,任正非就给知识劳动者的智慧——这些非货币、非实物的无形资产进行定价,让“知本家”作为核心资产成为华为的股东和大大小小的老板。华为的员工持股计划让几乎所有员工成了公司的股东,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工者有其股”,这无疑是人类有商业史以来未上市公司中员工持股人数最多的企业,也无疑是一种创举,既体现着创始领袖的奉献精神,也考验着管理者的把控能力:如何在如此分散的股权结构下,实现企业的长期使命和中长期战略,满足不同股东阶层、劳动者阶层、管理阶层的不同利益,从而达成多种不同诉求的内外部平衡。

资料来源:引自https://www.ahsrst.cn/a/201703/244866.html,有删改。

【课堂练习1-4】请结合案例说一说创新与创业的关系。

1.1.5 创业的过程

创业过程包括创业者从产生创业想法到创建新企业或开创新事业并获取回报的过程,涉及识别机会、组建团队、寻求融资等活动。创业过程大致经历产生创业动机、识别创业机会、整合有效资源、创办新企业、管理创业企业五个主要阶段。

1.产生创业动机

创业动机是创业过程的起点,也是创业的内在原动力。创业者在创业动机的驱使下寻找创业机会,开始创业活动。创业动机在每个人的身上或多或少、或强或弱都有存在,当创业动机足够强烈时,便会引发创业行为。一般来说,创业动机的产生或激发受以下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是个体的特质。人人都有创业精神,但是创业精神的强度因人而异,受遗传基因、成长环境的影响,有的人生来就有强烈的创业意愿,如我国的温州人与福建人,受当地地理条件与自然资源的约束,历来就有下南洋的传统。

二是创业机会与利得。创业机会越多,利得越明显。在利益驱动、示范效应的作用下,越多的人会尝试创业。社会经济转型、技术进步等因素会增加潜在的创业机会、降低创业的门槛,促使较多的人尝试创业,进而促成全社会的创业热潮。

三是创业的机会成本。选择创业意味着对原有生活方式的放弃,一个原本有高经济收入与高工作满足感的人,其创业意愿会很低。科学家独立创业的少,是因为科学家已经谋得了一份收入相对丰厚而且稳定的工作,其较少愿意去冒创业的风险。

2.识别创业机会

识别创业机会是创业过程的关键环节,是创业过程中最困难、最无规律的一个环节。识别创业机会包括发现创业机会和评价机会价值,一般包括以下三个基本问题。

一是如何找到机会?就是说,创业者应该到哪里去寻找创业机会,创业机会的来源都有哪些方面。找到创业机会是评估与选择机会的必要前提。

二是如何评价机会?就是说,创业者能够评价所发现的创业机会是不是真正的创业机会,不同的创业机会之间的差异有哪些,创业机会的价值是什么。科学合理地评价机会既要考虑创业机会的风险与回报、适应性与时效性,还要考虑创业者自身的能力匹配度。

三是如何实现机会?就是说,创业者应该知道能利用哪些资源、通过什么途径、采取什么办法使创业机会变成实际价值。围绕这些问题,创业者在识别创业机会阶段需要多观察、多交流、多思考,最终抓住创业机会[1]7-8

3.整合有效资源

整合资源是创业者掌控创业机会的重要手段。在一般情况下,创业者可以直接控制的可用资源往往很少,创业几乎都会经历白手起家、从无到有的过程。对创业者来说,整合资源往往意味着需要借船出海,要善于通过盘活外部资源来帮助和实现自己的创业起步。人才、资金、场地、技术、设备、材料等都是开展创业活动所必需的基本要素资源。

整合资源有以下思路:首先是要吸引和凝聚志同道合者,组建优势互补的创业团队,单打独斗很难成就大业。其次是要能进行有效的创业融资,创业是在创业者面对资源约束的情况下开展的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一定会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在创业初期乃至新企业成长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创业者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资源的获取上,以解决公司和企业的生存问题。要尽可能多接触各种信息与资源渠道,诸如专业协会及团体、政府部门、银行和担保机构等,这些渠道与机构不仅拥有你所需要的资源,而且可以帮助你评估自己的创业机会与潜力。最后是要围绕创业机会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向潜在的资源提供者陈述清晰且有吸引力的盈利模式或创业计划,以获取更多的资源支持。

4.创办新企业

创办新企业,首先,创业者必须考虑选择适合创业大计的法定组织架构,比如,是独资企业还是合伙企业,是有限责任公司还是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的起始资本额如何筹集与分配等,以完成公司的制度设计。其次,最重要的就是选择经营地址。专家的看法是,不论创立何类企业,地点的选择都是决定成败的要素之一,尤其是以门市为主的零售、餐饮等服务业,店面的选择往往是成败的关键,可以说,好的选址等于成功了一半。据香港工业总会和香港总商会的统计,在众多开业不到两年就关门的企业中,由于选址不当所导致的企业失败数量占总数的50%以上。新企业的注册与选址要考虑所在地区的经济、技术、文化、政治等宏观因素及具体的交通、资源、消费群体、社区环境、商业环境等微观因素。最后,设计好品牌和公司名称,确定进入市场的途径与时机,按照法定的程序完成公司注册登记,就可正式建立企业了。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创业者在创业初期迫于生存的压力,以及对未来缺乏准确预期,往往容易忽视这部分工作,结果给以后的发展留下了隐患[6]18

5.管理创业企业

企业建立并不代表创业完成或已经成功,打江山易,守江山难,管理一家企业要比创建一家企业困难得多。新企业关键的生存期为2~3年。在这2~3年里,新企业容易遭遇资金不足、团队分裂、员工流失等多种风险,要想方设法降低和化解创业初期阶段的风险,创业者需要时刻关注经营环境的变化,谨慎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不断地开发新的机会,实现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新企业的成长阶段,需要重点做好企业融资、战略管理、营销管理、人才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当然,创业者的最终目标是使创业的市场价值得到充分实现,不断地让客户受益,从而获得企业的长期利润,逐步把企业做活做好、做大做强,进而实现自己的梦想与价值[2]38

延伸阅读

当代中国的创业热潮

当代中国的创业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那时起,中国人便迈开了拓荒者的步伐,进入创业时代。回顾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创业潮,从农村到城市,从体制内到体制外,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时代的变迁,一波又一波的弄潮儿前赴后继,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

1.创办“个体户”阶段:1979—1984年

中国的创业大潮最早是从温州兴起的。1979年,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感召下,一些贫困农民率先以家庭为单位办起了手工小作坊。他们的行为和高出农业生产几倍的经济收入令人惊讶和羡慕,人们争相效法。于是,这种家庭小作坊得以迅速推广,遍及温州。这便是后来被经济学家称为“温州模式”的创业道路。1980年温州的章华妹成为全国第一个拿到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的人,她以卖纽扣为生。几乎在同一时期,生活在长江南岸的江苏人以更加稳妥的方式,创办了带有公有制性质的自负盈亏的乡镇企业,造就了江苏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这便是后来被经济学家津津乐道的“苏南模式”。紧接着,1980年,随着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位于珠江三角洲的顺德、中山、三水等地的农民也大受改革开放之风的鼓舞,纷纷走上创业之路,成为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创业人数不多,并且多是农村人口和城镇无业人员,一般他们的文化素质不高,经营方式为个体户,经营行业一般都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如餐饮业、小型零售业、加工业、长途运输业等。这一时期由于“文革”结束不久,百废待兴,社会经济生活中形成了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为缓解就业压力,解决温饱问题,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个体经济的富民政策,为个体户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城市绝大多数人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仍抱着“铁饭碗”不放,认为下海经商没面子,不愿辞职创业。而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破除了人民公社旧体制,出现了大量富余劳动力。这些人自然抓住机会投身创业,从而率先成为“暴发户”。典型的创业者如温州的南存辉和胡成中、顺德的何享健和梁庆德、张家港的沈文荣、四川的刘永好、安徽的年广久、大连的姜维、黑龙江的张宏伟等人,都是从个体起步。由于市场刚发育,竞争不激烈,钱也好赚,他们大多很快积累了财富。

2.扔掉“铁饭碗”阶段:1984—1992年

自个体经济为人们打开新天地后,市场经济迅速席卷全国,创业致富日渐成为全民理想。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过去将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1988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增加了“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的内容。随之而来的学术界关于“劳动力商品”“技术商品化”的讨论和劳务市场、技术市场的建立,使许多人看清了社会发展趋势。他们从个体户身上看到了创业的光辉前景,纷纷“下海”经商创办企业,掀起了中国创业的第二波大潮。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国企员工下海”,很多公职人员以“停薪留职或请长假的方式”下海经商。冯仑辞去国家体改委的工作,在海南与合作伙伴成立公司一起创业。在这一阶段因经济波动个人创业虽曾受到影响,但“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依然有不少创业者痴心不改,坚持不懈。如万通集团的冯仑、苏宁电器的张近东、“打工皇帝”段永平、打不倒的“巨人”史玉柱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创业,并最终取得成功的。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一是创业人员除了第一阶段中的“万元户”外,还加入了大批敢为人先的知识分子、政府官员和高干子弟;二是创业经商人数大增,形成“全民经商”之势,甚至大学校园中也出现“练摊”的学生业主。创业者所从事的主要是第三产业、科技产业等,现今的许多大企业家如联想集团的柳传志、华为集团的任正非、娃哈哈集团的宗庆后、三一重工的梁稳根、万科集团的王石、四通集团的段永基、北大方正的王选、王码集团的王永民等也都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创业的。

3.流行“办公司”阶段:1992—1997年

1992年年初,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南方谈话再次为私营经济的发展鸣锣开道,犹如一股春风驱散了笼罩在人们心头的疑云,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发人们跳出体制,投身市场经济之海的热情。据国家人社部数据显示,1992年,有12万名公务员辞职下海,1000多万名公务员停薪留职。

1992年,国家体改委颁布《有限责任公司暂行条例》与《股份有限公司暂行条例》;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进一步推动了创业活动的高速增长。伴随改革的东风,1992年、1994年、1996年全国私营企业户数的增长率分别达到28.8%、81.7%、25.2%。一度沉寂的创业热潮再次高涨,深圳成为创业的前沿阵地,“深圳速度”成为当时的流行语,中国第三波创业高潮随之到来。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从创业人员来说,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的“下海”人员猛增,下岗人员通过创业实现再就业的数量有所增加,所创办企业规模较大;从创业的行业领域看,除涉及金融、房地产、教育等第三产业外,创业者看到了互联网蕴藏的巨大商机,不少人选择互联网创业。这一阶段著名的创业者有比亚迪的王传福、泰康人寿的陈东升、新东方的俞敏洪、中坤集团的黄怒波等。

4.拥抱“互联网”阶段:1997—2008年

1999年8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以下简称《个人独资企业法》),这部法律为民间创业亮起一盏明灯。它的最大突破是降低了做老板的门槛,取消了开办企业注册资金的规定,改变了过去只有“富人”才能创办企业的陈规,意味着1元钱也可以注册企业。这部法律的公布与实施,为民间投资创业开了绿灯,中国出现了第四次创业高潮。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鼓励创业: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1997年6月,丁磊创办网易公司,写出了第一个中文个人主页服务系统和免费邮箱系统;1998年2月,张朝阳“克隆”雅虎,推出中文网页目录搜索的软件“搜狐”;1998年11月,马化腾成立了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后来推出一款名叫QQ的社交软件。1999年,邢明把1996年从股市赚来的钱投资在3个网站项目上,其中一个叫“天涯社区”。

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新经济催生了一批财富英雄,这些财富英雄依靠个人和市场的力量催生并带动了新的产业,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和足够的虚拟空间,通过高科技和互联网经济实现了真正的产业革命,使整个国家更具创新活力和创业动力。尽管经历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惨烈溃败,互联网时代的步伐并未减缓。百度、腾讯、阿里巴巴正是在这一时期迅速崛起,成为中国新兴经济的代表的。而其所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将在未来以“颠覆一切”的形象,改变着整个中国的经济结构。在这一阶段高科技领域成为创业的热点,大批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创业成为引人注目的亮点。国内成为海内外投资兴业的热土、各类人才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创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阔空间展开,中国进入全面创业的伟大时代。

5.创业“大众化”阶段:2008年至今

2008年下半年,迅速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我国经济增速趋缓,出口下滑,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接不到订单,经营困难,不少农民工被迫返乡;相当多的企业尤其是房地产、金融证券、进出口企业削减或放缓了招聘计划,大学生等新增就业人口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在这样的形势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增长、促就业、鼓励创业的政策措施。

2008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11部门起草了《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对创业企业提供的政策支持空前强大。2008年,首届全球创业型经济论坛在北京举行,我国学者在论坛上正式提出,中国应当发展创业型经济。“创业型经济”的概念最早由彼得·德鲁克于1985年提出,是指以大量新创的成长型中小企业为支撑的经济形态。中国发展的创业型经济应当是以知识和企业家为核心生产要素,以创意和创新为主要手段,以中小企业为微观经济基础,通过创业机制持续推动经济发展的经济形态。这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指出:“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2013年12月28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的决定。此次共进行了12处修订,主要涉及三方面改革:一是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二是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三是进一步简化登记事项和登记文件。修订后的《公司法》简化了企业注册流程,降低了创业门槛,营造了宽松的创业环境,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创业型经济的发展,刺激创业活力持续迸发。

正如李克强在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致辞中指出的那样,我们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新《公司法》实施以来,整个社会备受鼓舞,创业热潮持续“井喷式增长”,一个以移动互联网创业为特色、以大众创业为标志的全新创业时代——中国第五次创业高潮正在到来。这轮创业潮涵盖社会各个阶层,年龄分布较广,85后创业者更多。随社会演化而形态多变,创业者从个体户到合伙人,从小商贩到创客,从来都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资料来源:李时椿.创业管理[M]. 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课堂练习1-5】结合当今创业热潮,谈谈你的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