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设局抓捕匈奴间谍(9)
公元前494年,吴国与越国在夫椒之战中大胜,越国退守至会稽山,眼看突围无望,越王勾践拔剑就要自刎。这时一个大臣扑上前来,一把抱住越王的胳膊,哭劝道:大王,不可啊,留得青山在,说不定还有机会啊。越王勾践假意挣扎一番,最后投剑叹道:好吧,我就投降与他夫差。这样,整个越国都成吴国的俘虏。越王勾践对派去投降的人说,只要吴王不杀他,什么条件都可以答应。派去投降的人请求吴王夫差不要杀越王勾践,吴王听后一阵冷笑,心想:不杀他勾践怎能解我杀父之恨。在他出言拒绝之时,他又突然改变了主意,因为他又想到了一个主意,如果这样杀了他,岂不是太便宜他了,不如让他做我的马夫,天天来羞辱他,岂不是更解恨。他这样想着,就答应了不杀越王勾践的请求,其他大臣劝他以绝后患,奈何吴王夫差主意已定,怎么劝都劝不住。就这越王样勾践做了吴王夫差的马夫,成功的活了下来。勾践也是一个狠人,他把所有心思都深藏在心底,不管受到怎么样的羞辱,都不愠不恼,一副顺从的模样。他千方百计地对吴王讨好,甚至在吴王夫差生病的时候,他还品尝夫差的便便来查看病况。勾践担心经年累月的讨好中,会让他的意志被磨灭,于是他就在他睡的床以柴草铺就,并放一苦胆在屋里时常舔一舔,以此来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了屈辱,卧薪尝胆也就是他给创造的。由于他表现很好,吴王夫差的气也消了,再加上他不停使人贿赂吴国大臣,在吴国当了几年奴隶后,最终夫差决定放他回去越地。勾践回到越国后,他重用范蠡和文仲,采用灭吴九计,谋划复国。九计之中有一计就是美人计,勾践打算在越国选出三千佳丽来进献给吴王,好让他沉迷于美色,同时也发展出间谍来获得核心机密。
他派人四处去寻找美女,其中范蠡也亲自出去寻找美女。一天,范蠡带着随从翻过了一座山,见前面有一个村庄,就想找个人问问是什么地方。他们边走边找,想找个人问问,他们快走到村庄时,发现河边有一个年轻女子在洗衣服,随从就上去去问。那洗衣服的女子,听见有人叫就停下洗衣服,转过了头来。只见那女子生得真是漂亮,面容含羞犹如出水芙蓉,眉不描而黛,唇不涂而朱,鼻如悬胆,齿如编贝,口似樱桃。范蠡和随从一时都看呆了,都忘记了问讯。还是女子发问之后才回过神来。这个女子不是别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西施姓施,名字叫夷光。西施告诉他们说,这里是诸暨苎萝村西村,说完就继续洗起了衣服来了。范蠡在那里看着西施洗衣服,心里在激烈地斗争着,这么让自己心动的女子,还要不要选去送给吴国呢?经过一番天人交战,复国的大计胜出了。西施和她的妹妹郑旦,还有村里的几个女子,都被选了出来。没有过多久,三百美女就选齐了,集中起来进行礼仪和才艺的培训,并挑选了几个进行思想教育,培养成间谍,西施就是着重培养的对象。经过培训后的西施,更是魅力无限,一颦一笑都动人心弦。一次越王勾践看见她,也是动想把她留在身边的念头,只是他的野望和担心,遏止了他的这个念头。由于西施太美太吸引人,他们把重宝都压在了西施身上,最后才由范蠡亲自护送她送去吴国,并在路上不停地进行爱国思想教育。
西施为了实现自己的使命,使尽全力诱惑夫差。这夫差和其他男子也没有差别,常年在美女堆里的他,更是感觉到以前的那些女人怎么能算美人,只有眼前的这人,才是一个美人,他觉得真是上苍的眷顾。夫差深深迷恋上了西施,一个男人的爱恋心理被激发到了极致。自从西施到来,吴王夫差对朝政也是越来越少理会了,他几乎把心思都放到了西施身上。吴王夫差为了让西施开心,在首都姑苏专门为她建了一个姑苏台,在里面有一个很大的水池,水池的中央安放了一艘青龙舟,他每天都和西施在水中嬉戏。吴王夫差还为西施建造了一个专门表演唱歌和舞蹈的地方,叫馆娃宫。西施擅长跳一种名叫响屐舞的舞蹈,所以夫差专门又建立了一条响屐廊。响屐廊是在成千上百的大缸上铺上了一层木板,西施穿着木屐在上面翩翩起舞,她的裙子上系着很多的小铃铛,舞动起来的时候,铃铛的响声配合木屐踩踏木板后大缸的回声,使吴王沉醉不可自拔。吴王夫差被西施迷得神魂颠倒,从此再也不上早朝,使吴王对朝政大事漠不关心。他渐渐疏远贤臣,还害死了伍子胥。伍子胥是楚大夫伍奢之子,名员,字子胥,春秋时吴国的大夫。他极其富有远见和智谋。帮助吴王夫差谋取王位,在之后的越国战争中,伍子胥屡次建议吴王夫差不要答应越国的求和,认为这是养虎为患。但是吴王夫差以越国已经不足以构成威胁为由,拒绝了伍子胥的提议。西施到吴王身边后,就开始谋划着对付伍子胥了。伍子胥屡次因要事想要拜见吴王,都被吴王夫差拒绝,渐渐被疏远。伍子胥见吴王夫差沉迷酒色,就想要劝醒吴王。渐渐地,吴王对伍子胥感到厌烦。西施趁这机会吹着枕边风,最终吴王夫差终于将伍子胥赐死。
公元前四八四年五万夫差为了争当霸主,把吴国的全部精锐都调到北方跟中原的诸侯开战。吴军和中原诸侯打得不可开交,而身在吴国宫廷的西施,无意之中打听到当时吴国内部空虚,此时正是收服吴国的好时机,所以她就赶紧叫心腹之人把这些情报送到了越国,而吴越两国的命运就在情报被送出的这一刻也被彻底扭转了,公园前四七三年早就准备充分的越国君主,在他接到情报的第一时间就整合队五带兵杀到了吴国。越国的大军势如破竹,很快就攻下了吴国的都城俘虏了吴国的君主,从刚刚进入吴国一直到吴国灭亡,西施历时数年的间谍工作终于画上了句号,在那之后她请求越国的君主放自己回归山林,而越国国君也应了她的要求把她放回了自己的家乡,据说西施在晚年的时候曾与心爱的人范蠡泛舟江边,非常幸福!在整个西施的生活中,可以说是因为美灾害。对于越王勾践来说,她是“卧底”和政治工具;对于吴王夫差来说,她是一个玩物。可以想象,作为一个软弱的女人,几千年前西施的身心痛苦是什么样的痛苦,心中有什么样的痛苦-她能对她说什么?让我们成千上万年后,成为她灵魂的倾听者!传说吴王是自我上市的。这似乎是最理想的,但最缺乏证据。当他去世时,吴人在西施发泄了愤怒。当然,无论结局如何,西施用她的锦缎掩盖她,似乎我们没有必要沉没天空。有一条清澈的河流。虽然这是一个传奇,但它似乎有一定程度。
中国谍战历史之悠久,可能让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自有文字出现,就有了谍战,所以也有人戏称间谍、妓女、刺客是中国最古老的三大职业。古代社会,由于儒家思想长期霸屏,标榜仁义道德,以至于大多数历史时期,世人普遍看不起间谍,比如宋代的王应麟、明代的茅坤就认为,把伊尹和吕尚这样的圣人视作间谍,是“诬圣贤”之举。就像现代人一提到“特务”就想到鬼鬼祟祟、阴谋诡计一样。但以孙子、孙膑、李靖等为代表的兵家,则充分认识到间谍的重要性,所谓“三军之事,莫亲于间”,非但对间谍不排斥,甚至主张以“上智之人”为间谍,即“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世人对间谍认识的不同,也造就了谍战兴衰的四个不同时期。汉代以前的先秦时期,儒家还未占据主流,是中国历史上谍战的第一个兴盛期。清代谍战史专家朱逢甲在《间书》中指出,中国最早使用间谍的君主是夏代的少康,而女艾则是最早的一位间谍,即“女艾谍浇”(出自《左传》)。她不仅成功刺杀了寒浞的重要助手浇,除掉了寒浞之子豷,还通过间谍活动,成功拉拢和收买了夏的许多旧臣,使夏朝得以“中兴”。到了商周时,贤相伊尹和吕尚更是亲自担任间谍,谍战谋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孙子·用间篇》中说:“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伊尹以厨师的身份深入敌国三年,收集到了大量军情以及桀本人的生活秘闻,并成功收买了桀的宠妃妹喜,掌握了夏的兵力部署和防线情况,为最终的商汤灭夏起到了关键作用。此后的种种间谍之法,如政治避难、苦肉计、逃亡等,莫不由此衍生。姜子牙更是被尊为用间的“本宗”,他通过部署间谍,甚至亲身潜入朝歌,打探商纣核心机密,不仅诱使纣王调整战略矛头最终轻易的完成了灭商的历史使命。
春秋战国时,由于“礼崩乐坏”和王室式微,列国分治、诸强争霸,迫使各路诸侯都高度关注局势发展,高度重视敌情收集,从而间谍战再次迎来飞跃。《汉书·艺文志》中言:“自春秋至于战国,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其中的“变诈之兵”指的就是间谍,而之所以能“出奇设伏”,也来源于一系列谍战运作。比如晋楚之间的城濮大战,晋文公和先轸之所以能以弱势兵力,在兑现“退避三舍”的承诺后,成功击垮了占据优势兵力的楚军,就来源于晋国间谍——楚王孙“启”提供的一份重要情报。“启”密告先轸:楚军主帅子玉一人主战,与楚王意见不合,所以楚军人数虽多,却有很多临时拼凑的杂牌军,并不能和楚军形成合力,比如若敖氏的军队,已经撤军了。此外,先轸还得到一个秘报:子玉自以为是,骄傲自大,有明显的弱点。根据这些情报,晋文公才下定决心与楚军决战,先轸才由此实施了“怒而挠之”、“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作战方略,首先攻打由陈、蔡组成的左军和右军,左右两军被轻易击溃,继而引得楚中军大乱,就此大败,子玉也在战后自杀,晋国完胜。《国语》中有一篇《蔡声子论楚材晋用》,说的就是楚排挤贤人,令之外流晋国,结果纷纷成为反间。他们反戈一击的谍战,成为晋胜楚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谍战理论也于此时取得飞速发展,如《六韬》、《尉缭子》等,或多或少地都探讨了谍战理论,《孙子兵法》甚至辟有《用间篇》专门来系统的讨论用间之术。可以说,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谍战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而到了汉唐,特别是汉武帝罢黜百家以后,儒学成为唯一的显学,所谓的大儒们纷纷抵制谍报工作,虽然亦有张骞、王玄策这样打探匈奴和天竺山川地理形势的战略间谍,但精彩的谍战在这一时期乏善可陈,可能只有魏晋南北朝乱世之时,石勒、韦孝宽等人所展示的谍战谋略,以及唐代李筌对“探心术”研究和《李卫公问对》中对用间得失讨论值得一提。总体来看,汉唐时期的谍战,无论是理论还是谋略深度都比先秦时有所退步。
而到了两宋,北方游牧民族林立,逼迫宋人重振兵学,《孙子》等7部经典被立为兵经,政府也开始设立武经博士,讲经颂武,重新开始重视谍报工作,苏洵、苏辙等文人也开始摈弃儒家那一套,积极探讨谍战理论,隐秘战线活动再次达到一个历史高峰。张艺谋的《满江红》就是反应这一时期谍战工作的一部精彩作品,真实历史上,赵匡胤和岳飞等人,也都为后人贡献了精彩的谍战案例。明清时代,封建专制臻于顶峰,特务统治也随之盛行,不过这段时间的间谍手段以严密监控为主,只是被大量用来对付普通臣民,对外敌的谍战活动聊胜于无。而当西方谍战技术突飞猛进,先后对中国发动一系列谍战之时,清人朱逢甲却还在埋头用蝇头小楷撰写《间书》,拾古人之牙慧。古代谍战理论也在明清两代再次陷入停滞。汇总来说,中国谍战起步最早,在有文字记载的商周之时就已经出现,春秋战国又蓬勃发展。汉唐由于国力强大,儒学大盛,一度陷入停滞。而南北朝、两宋由于战乱,古人又重拾谍报之术,兴盛一时。明清两代,只关注内忧而忽视外患,谍报术便又随着科学技术的停滞而全面落后于西方。记得前两年看了一部古装谍战剧,由陈坤、白宇主演的《风起陇西》,深为其中传递情报的“密码术”所震撼,为此我查了不少关于谍战方面的史料,最终得出了两个结论:1、传统在某些方面并不差于高科技。2、古人的智慧不可小觑。我国古代早就有以藏头诗、藏尾诗、绘画及特定物体的形式,将要表达的意思隐在诗文或画卷中传递情报的方式,这其实就是一种最简单的密码术。
1、藏头诗
这是我们比较熟知的,比如《水浒传》中的吴用,利用卢俊义躲避“血光之灾”的惶恐心理,口占四句卦歌——芦花丛中一扁舟,俊杰俄从此地游。义士若能知此理,反躬难逃可无忧。暗藏“卢俊义反”四字。结果,成了官府治罪的证据,把卢俊义“逼”上了梁山。当然,更广为人知的是星爷的“我爱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