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苦一苦百姓,骂名地主老财担
李弘骗完地主回到县衙,安分了几天,每天除了安安静静读书,就是把自己关在房里写文章。
衙门里谁也不知道他写了些什么,只当他因准备明年的童子试而用功。
一天夜里,杨算下堂回来,手里拿着戒尺直敲桌子:“我听师爷说,你打着我的名号给乡下地主承诺分其他大户的钱?”
李弘把脑袋一缩,打了个哈哈,道:“这不是怕明年收不上来税嘛。”
杨算问道:“你怎知道他们就不会互相通气?”
李弘不屑道:“这些地主老财,一点见识都没有,他们巴不得把全县的土地都攥在手里,更巴不得把其他地主家的地吃紧肚子里,有这等好机会,他们哪里会放过?”
杨算一想也是,但他还是有些忧虑,问道“若是真的事发,你该当如何?”
李弘咧嘴一笑:“是先生该当如何,我可是用的先生的名义。”
杨算用戒尺轻轻敲了敲他的头,道:“我不担心,我担心的另有其事。”
“李镜典的人脉。”
“是啊。”
虽然京察这玩意跟一个偏远地方的小县官没什么关系,但是就算不去北京,去汉中府或者西安府汇报工作总还是要的。
一个官员背后不仅有宗族,还有同年、同僚、老师等等,彼此利益都相互关联,盘根错节。
省里府里那么多官员,万一有同科的同学不就露了馅?
虽然真正的李镜典只是个贡生,在省里和府里有人脉的可能性不大,但是风险总是在那里的。
而且一个人总要有人情往来,如果这倒霉的李镜典的恩师或者学生写信过来,回还是不回?
如果不回,恩师就会疑惑平时尊师重道的好学生怎么不回信了呢?
又听说同年给他的信也一概不回,是不是出了问题,正好有个好友是锦衣卫,调查一下吧……
冒官的风险其实极大。
“先生大可放心,就这事儿我问过师爷,这李镜典就一妻一妾,家里长辈皆已亡故,我们要担心的倒不是这些,而是李镜典的债主。”
杨算收起戒尺,叹息道:“咱们必须在山西晋商的债主找上门之前离开。”
少则几个月,多则不过一年,时间太短了,根本不够他施展抱负的。
若是只打算到任几个月捞点钱就走,杨算是绝不会冒这个风险的。
来都来了,怎么能不做点造福百姓的事情呢?
李弘笑道:“先生难道不明白吗?我这一趟招摇撞骗下去,可是能给先生弄来不少银钱。”
朝廷说要征多少粮食和饷银,到了地方还不是县官嘴巴说了算?
只要杨算往高了说,交够朝廷的,打点好上官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三年清知府都能十万雪花银。
一个贪愎的县令,一年下来不比知府拿得少。
杨算面色严肃道:“你可知那些地主都会把税赋的压力加到佃户身上?”
李弘狡黠地说道:“苦一苦百姓,骂名地主老财来担。”
“不可!明日你速去各地主家里道歉。”杨算坚决反对。
李弘问:“先生难道不想推倒压在沔县百姓头顶的大山吗?”
杨算痛心疾首:“你这是往百姓头顶的山上垒土!”
“先生,百姓不被逼到绝路上是不会起来反抗的。”
“你到底想做什么?!”杨算被这句话震惊了。
这是在挑动小民造反!
一般而言,统治者不会直接统治民众,而是要通过一个中间阶层进行联结。
这个中间阶层在政治层面是士,在县乡基层就是士绅。
士绅不一定是士,但士一定是士绅。
一般而言,老百姓不知道自己头上的头上是什么,只知道直接统治或者管理自己的人是谁。
所以一般的官逼民反或者地主逼反佃户,起义者的目标只有赶走贪官或者杀了没良心的地主,根本没什么战略性的目标。
这也是大一统王朝往往寿命很长的原因之一。
实在不行,大不了把中间阶层换一波嘛
所以底层矛盾不到一个总爆发的临界点,起义者不会想着去推翻统治者。
所以李弘名义上是想敛财分大户的钱,实际上是想造反。
起码是想挑动造反情绪。
“先生,我想做的事情你我不正已经在做着呢么?”李弘微笑回道。
杨算一时语塞。
是啊,冒官是杀头,造反也是杀头。
不过冒官可以在事情败露之前逃走,造反可是怎么都逃不脱的罪过。
杨算不相信李弘做了如此准备还会甘心造反队伍直接走向灭亡。
没听说过哪个造反头子得了好下场的。
想先造反后受招安?
大明朝也没这传统啊。
“难道先生不想为恩主报仇吗?”李弘继续挑动杨算的情绪。
杨算脸上表情骤然凝固,问:“你知我恩主是谁?”
李弘微笑道:“不知。”
“那你怎知我要为恩主复仇?”
李弘笑道:“先生自辽东而归,辽东如今是何状况谁人不知?先生的恩主不是被鞑子害了就是被朝廷那帮饭桶给害了”
杨算突然叹气道:“你猜得不错,我曾经的恩主乃是芝冈公。”
李弘不知道芝冈公是谁,静静等着杨算诉说。
“昔日芝冈公经略辽东,主张安抚辽人情绪,反对以辽守辽,以三方布置之策设经略于山海关,却不想王化贞不断攻击芝冈公,主张平辽,结果是大明在辽东一败再败,人地皆失。”
李弘明白了。
杨算话里的意思,大明在辽东也没干什么好事。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万历末年收税的太监把辽东搞得民不聊生,辽人对关内大明的恨意不比今日对鞑子的恨意低。
要不是努尔哈赤搞大屠杀,辽东民众心向何方还不一定呢?
这种情况下王化贞搞出“平辽”的口号来,搞得人心尽丧,岂不是作死?
“后来芝冈公身陷党争泥潭,我也被鞑子捉了去,等再逃出来时,芝冈公早已被下狱处死。”杨算的语气里有着说不尽的惋惜。
既是对恩主,也是对自己。
“……”
沉默了许久,李弘道:“先生,现如今辽东军饷一日多过一日,西北又一天旱过一天,百姓早就不堪重负了,整个陕西早晚要遍地起义军,有你在此主政,等杀了地主分了粮食,百姓也能过上几天好日子,何不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