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行业标准《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宣贯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术语

主要内容

(一)建筑物耗冷量指标

条文2.0.1:按照夏季室内热环境设计标准和设定的计算条件,计算出的单位建筑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需要由空调设备提供的冷量。

建筑物耗冷量指标用符号qc表示,单位为W/m2。如果用稳态的方法计算,qc是一个固定的值。《标准》采用的是动态计算方法,所以不同时间的建筑物耗冷量指标是变化的。为了使用上的方便,这里的建筑物耗冷量指标是将建筑物在一年中最热月份一个月的耗冷量(kW·h)除以该月的小时数和建筑面积所获得的值。在实际使用中,这个指标主要用来衡量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优劣。将建筑耗冷量指标乘以一个月的小时数和建筑面积,再除以所用空调设备的最热月平均能效比,就可以得出该建筑物最热月份的空调耗电量。

(二)建筑物耗热量指标

条文2.0.2:按照冬季室内热环境设计标准和设定的计算条件,计算出的单位建筑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需要由采暖设备提供的热量。

建筑物耗热量指标用符号qh表示,单位为W/m2。与上述建筑物耗冷量指标一样,由于采用了动态计算方法,不同时间的建筑物耗热量指标qh也是变化的。这里的建筑物耗热量指标是将建筑物在一年中最冷月份一个月的耗热量(kW·h)除以该月的小时数和建筑面积所获得的值。在实际使用中,这个指标主要用来衡量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优劣。将建筑耗热量指标乘以一个月的小时数和建筑面积,再除以所用采暖设备的最冷月平均能效比,就可以得出该建筑物最冷月的采暖耗电量。

(三)空调年耗电量

条文2.0.3:按照夏季室内热环境设计标准和设定的计算条件,计算出的单位建筑面积空调设备每年所要消耗的电能。

为了将夏季卧室和起居室的空气温度控制在设计指标26℃并保持每小时一次的通风换气量,空调设备或系统要消耗一定量的电能,将空调设备或系统消耗的电量除以建筑面积,就得到空调年耗电量EcE的单位为kW·h/m2

(四)采暖年耗电量

条文2.0.4:按照冬季室内热环境设计标准和设定的计算条件,计算出的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设备每年所要消耗的电能。

为了将冬季卧室和起居室的温度控制在设计指标18℃并保持每小时一次的通风换气量,采暖设备或系统要消耗一定量的电能,将采暖设备或系统消耗的电量除以建筑面积,就得到采暖年耗电量Eh,其单位为kW·h/m2

(五)空调、采暖设备能效比

条文2.0.5:在额定工况下,空调、采暖设备提供的冷量或热量与设备本身所消耗的能量之比。

这是指在有关标准规定的试验工况下实测得到的值,从节能及运行的经济性来说,它是空调采暖设备最重要的指标。设备(机组)能效比越高,则说明提供同样冷量或热量时,耗能最少,当然运行费用也最低。

(六)采暖度日数

条文2.0.6:一年中,当某天室外日平均温度低于18℃时,将低于18℃的度数乘以1天,并将此乘积累加。

室外空气温度是随时变化的,每天都有一个不同的日平均温度。一年365个日平均温度中,有些高于18℃,有些低于18℃。将每一个低于18℃的日平均温度与18℃之间的差乘以1天,然后累加起来,就得到了以18℃为基准的采暖度日数HDD18。一个地方的采暖度日数HDD18大致反映了该地气候的寒冷程度。《标准》根据HDD18来确定当地居住建筑的建筑物耗热量指标qh和采暖年耗电量Eh

(七)空调度日数

条文2.0.7:一年中,当某天室外日平均温度高于26℃时,将高于26℃的度数乘以1天,并将此乘积累加。

一年365个日平均温度中,有些高于26℃,有些低于26℃。将每一个高于26℃的日平均温度与26℃之间的差乘以1天,然后累加起来,就得到了以26℃为基准的空调度日数CDD26。一个地方的空调度日数CDD26大致反映了该地气候的炎热程度。《标准》根据CDD26来确定当地居住建筑的建筑物耗冷量指标qC和空调年耗电量Ec

(八)热惰性指标

条文2.0.8:表征围护结构反抗温度波动和热流波动能力的无量纲指标,其值等于材料层热阻与蓄热系数的乘积。

热惰性指标D是表征围护结构抵抗热流波和温度波在材料层中传播的一个无量纲数,其值等于各材料层热阻与其蓄热系数的乘积之和,即D=∑R·SR为围护结构材料层的热阻,S为对应材料层的蓄热系数。

(九)典型气象年

条文2.0.9:以近30年的月平均值为依据,从近10年的资料中选取一年各月接近30年的平均值作为典型气象年。由于选取的月平均值在不同的年份,资料不连续,还需要进行月间平滑处理。

对建筑物进行全年动态能量模拟分析时,要输入气象资料。一般应用典型气象年、能量计算气象年(Weather Year for Energy Calculations-WYEC)等。本《标准》应用典型气象年进行分析计算,该定义取自国标《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