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才情篇》:李清照:“生当作人杰”的女中豪杰是怎么炼成的?
李清照曾有一篇《词论》,讽尽柳永、晏殊、欧阳修、苏轼,又嘲笑王安石、晏几道、贺铸,连秦观、黄庭坚也不放过。在她的笔下,“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要是别人,敢这么大言不惭,恐怕早被人笑掉大牙了。但是,李清照对这些闻名遐迩的大诗人的冷嘲热讽,居然还让人觉得有道理。只有她,有这个资格。
早在少女时代,李清照就已显现出过人的艺术才华和深厚的文史功底。一时兴起,她可以脱口而出“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情到心间,她执笔写下“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不过,别以为李清照只能是这般生动伶俐的小女儿之态。她的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宋神宗时期在朝为官,曾是苏东坡的学生;母亲是名门闺秀,是前朝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善文学。
从这样的家庭中出来的李清照,被称赞“中郎有女堪传业”,也不足为奇了。
当时,年仅十七八岁的李清照,还很有政治见解和眼光。当有诗人吟诵纪念平定“安史之乱”的中兴颂碑碑文时,她马上就写了两首诗来应和:
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
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
君不见惊人废兴传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
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
赋诗,以咏史言志,这本来是男性的专利,难以想象,一个少女也能拥有这样的政治眼光。她的历史见识和政治眼光甚至超过了许多在朝为官的士大夫。朱熹读到这样的诗,也啧啧称奇:“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
很快,李清照的才华便在士大夫之间流传。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当时还是个太学生,他对父亲说,自己睡觉时做了个梦,梦里有本书,醒来后,只记得其中三句:
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
赵挺之给儿子分析说:“你不就是想等着一位能写文章能写词的女子吗?‘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这不就是说你想当‘词女之夫’嘛!”
这个故事记载在元代伊士珍所著的《琅嬛记》里。赵挺之知道儿子中意的这个著名“词女”就是李清照,于是,便替赵明诚向李家提亲了。
很有可能,当年的两人曾经见过。
李清照写过一首词: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活灵活现地展现了一个少女的天真和情窦初开:这天,她在后院荡秋千、拨弄花枝,突然听到门外有声响,有客人来了。而且,这位客人应该是一个可爱的少年。哎呀,可不能让他看到自己。李清照顾不上穿鞋,穿着袜子转身就走,连头上的金钗都滑落了下来。她含羞跑开,要走,又不舍得走,倚靠着门悄悄回头看,只闻到一阵青梅的香气。
后世的研究者都猜测,这很可能就是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第一次见面,这首词把少女思春的情态写得憨态可掬。
年纪轻轻的赵明诚,凭着金石收藏的学问,早有一定的名气。他对官场党争并不感兴趣,而是醉心于学问研究中。这样的人,正是李清照这种以才华闻名的官宦女子的良配。虽然赵家与李家是政敌,但是为了孩子,两家还是结为了亲家。
18岁的李清照嫁给了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门当户对,两情相悦,再没有比他们更好的神仙眷侣了。
这时的李清照,与赵明诚好得可谓蜜里调油,所以写下了这样情意绵绵的新婚词: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后来,赵挺之去世,赵明诚也被诬陷、罢官,赵明诚只好带着李清照回到了山东青州老家。
李清照与赵明诚暂居青州的“归来堂”,家中的书籍、字画、碑帖、青铜鼎彝之器,堆积如山。他们经常反复观赏点评,废寝忘食,一看就到了深夜。于是不得不定下规矩,“夜尽一烛为率”,一支蜡烛烧完后就必须休息了。
对于这段日子,李清照有一些很美好的回忆:
在青州时,我们经常比赛记忆力。每次吃完饭,坐在归来堂,对着那些堆积如山的书,我与明诚打赌,说某事在某卷第几页第几行,谁说对了谁就先饮茶。可惜呀,我虽中了,却高兴过头,举杯大笑,整杯茶都翻倒在怀中,反不得饮。
就这样,人在狼藉之中,乐却在声色犬马之上,明诚与我共同勘校,整理题签,把玩器物。甘心老是乡矣。
在青州的10年,赵明诚完成了金石学著作《金石录》,里面也有李清照的功劳。而在青州,李清照也作了不少词。她曾在给赵明诚的信中写了一首词,而正是这首词,让赵明诚对妻子的才华又羡又妒:
易安填了一阕《醉花阴》给我,思念我至真、至情、至切,我反复吟诵、感动,又叹息、不安。莫非我三岁能文,十七岁以才华冠绝闻名,竟不如妻?
我闭门谢客三日,日日夜夜拈须、作词,落笔写下,又划去,再写、再划,终得词数十阕,与陆德夫品评。
德夫却说:“五十首词里,只有三句最好。”
我心中甚是紧张,问:“哪三句?”
德夫说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我掷笔,拍案,叹息:“终是不如易安!”
在那个时代,如胶似漆,浓情蜜意,这种难得的平等之爱,就像是童话,到底无法长久。
婚姻时间长了,问题就浮现出来了。李家与赵家虽同朝为官,却身处敌对阵营。据史料记载,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在残酷的党争中被排挤,李清照曾向正得势的公公求助。赵挺之有没有帮忙呢?看看李清照后来给公公写过的诗,里面有一句是“炙手可热心可寒”,我们就明白了。言下之意,就是李清照对赵家人心冷了。
另外,在数年的蜜月期过去之后,李清照并没有生孩子。此时,赵明诚也升了官,和其他寻常官宦一样,蓄养侍妾和歌伎。这成了他们婚姻的又一道裂缝。
但接下来,更大的灾难来了。1127年,金人入侵都城汴京,掠走了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赵宋王朝匆匆南逃,李清照一家也漂泊不定。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任为江宁知府,李清照跟随丈夫到了南京。
一年后,御营统制官王亦叛乱。此事被下属李谟察觉,并向赵明诚做了汇报;但赵明诚似乎并没有把它放在心上,也没有指示应对措施。于是,李谟自行布阵,以防不测。晚上,王亦果然造反,纵火攻城,却被有所准备的李谟成功击败。天亮时,李谟却找不到赵明诚了。
原来在叛乱初始,听到声响的赵明诚就带着两个手下,利用绳子,趁着夜色,从城墙上爬出去逃跑了。
要知道,李清照此时还在城内。如果不是李谟早有准备,尽忠职守,李清照和全城百姓早就身陷险境了。
叛乱被平定之后,赵明诚被朝廷革职。面对丈夫弃城而逃的事实,敏感的李清照心里想必不是滋味。
两人经过乌江,也就是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李清照情不自禁地吟道: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不知道赵明诚听到诗句,心里作何感想呢。
1129年,赵明诚奉旨去湖州做官,但在此之前,要回建康(江宁府改名为建康)觐见宋高宗,解释自己从江宁府逃命的原因。这件事对于赵明诚来说,既尴尬,又耻辱,但是,我们却不得不说,他活该。
赵明诚与李清照也到了分别的时候,在李清照所写的《〈金石录〉后序》当中,她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耿耿于怀:
我们分别的那天,你坐在岸上,穿着夏天的布衣,头上扎着头巾,精神如虎,目光明亮,望着船内,向我告别。
你看起来还是那么潇洒。但是,想到你曾经弃城逃走,弃我而去,弃满城百姓于不顾,眼前的你忽然又面目可憎了。与我同床共枕的,却是个贪生怕死的懦夫,叫我如何再吟诵诗篇?到处都是战乱,我既慌乱又难过,问你:“德甫,如果在城里,我碰到紧急状况该怎么办?”
但你的回答让我更难过了,你说:“不会有事的。别想太多。万一有事,你就随大家一起逃走吧。如果遇到紧急状况,就扔掉包裹行李;再不行,你就扔掉衣服被褥;还不行,你就扔掉书籍卷轴;实在不可避免时,就扔掉古董器皿。但是,那些宗室礼器,你要牢牢抱着,与它们共存亡,器在人在,器亡人亡。切记切记!”
看着你纵马而去,头也不回,我的心亦如灰烬一般,随风散去。
李清照心里很难过,不仅因离别,还有对这段20多年的感情的怀疑。人不如物?在你心中,我的死活并不重要吗?你肩负守城重任,却临阵逃脱,令天下耻笑,却要一弱女子在千里战火中,护送数十年的器物珍玩,与之共存亡?可笑,可叹!
李清照作为一个早已声名远扬的诗人,写下“南渡衣冠欠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的豪迈诗篇,但自己曾深爱的丈夫却如此狗苟蝇营,贪生怕死,这让她无地自容,让她的诗歌更无地自容。
但这还不是最糟的。不久之后的1129年8月,赵明诚在路上病故。9月,金兵南犯。宋高宗赵构逃亡,从建康一路逃到了温州,文武百官也跟着逃命。李清照带着十多车沉重的书籍文物,开始了流亡生涯。她依然惦记着赵明诚的吩咐,极力保护着辎重与文物。
然而,战火纷飞,舟车劳顿,李清照带着巨大的累赘,四处流离,无枝可依。一箱箱的文物、书籍、鼎器,烧的烧、丢的丢、抢的抢、偷的偷……不仅各方盗贼想谋这些宝藏,连宋高宗本人都想强行勒索,后来在其他人的斡旋之下才作罢。
在朝不保夕的战乱期间,一个寡妇很难保全自己。更何况,李清照的身体每况愈下,需要有人来照顾。
据李清照所言,当时她已病到牛蚁不分,做后事用的棺材的石灰和铁钉都准备好了。虽然尝药有弟弟李迒代劳,看守门户有老仆人,但毕竟还是需要有照顾自己的人。
这时,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走进了李清照的视线。虽然他的官很小,只是一个监诸军审计司从八品的承奉郎,但他看起来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对李清照比较殷勤。当时生病的李清照和她的弟弟,相信了张汝舟的巧舌如簧,觉得他是一个可靠的人。情急之下,她答应了这门婚事。
李清照身体稍为恢复之后,与张汝舟成婚了。但婚后不久,张汝舟就原形毕露了。
原来,他看上的只是李清照的名声和财产。他以为,赵明诚是当时最有名的金石学家和收藏爱好者,一定给李清照留了价值不菲的珍宝。可实际上,由于战乱,一路流浪,李清照手里的珍宝已所剩无几了。何况,她那般有气节的女子,怎么可能那么顺从听话?
没有达成目的的张汝舟,多次殴打李清照。虽然结婚才一百天,但李清照已无法忍受,她要离婚!
她愤怒地写道:
我怎会在自己的晚年,以清白之身,嫁给一个这么肮脏低劣的市侩之徒?此身已经与这个臭不可闻的人在一起了,只希望早日脱身离去。因为金石收藏,我成了怀璧之身,张汝舟已经动了杀人夺宝之心。他肆意欺凌我,每天都对我进行殴打,可怜我像刘伶[1]一样脆弱的身体,怎能抵挡他如石勒[2]一般的拳头!
在宋朝,妻子不能休夫,除非告发丈夫有罪。李清照想起来,张汝舟屡试不第,曾利用宋朝“参加过十五次科举的考生一律赐出身”这个制度,谎报参加科举的次数,骗了一个官当。但是,当时的制度规定,妻告夫,妻是要坐2年牢的。
即便如此,李清照也要告倒张汝舟!她鼓足勇气,向官府揭发了张汝舟早年在科举考试中舞弊之事。
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宋高宗也亲自过问,让廷尉审判,李清照则戴着脚镣手铐与张汝舟当堂对质。后经查实无误后,张汝舟被判流放,而李清照也依律坐牢。
这时候,一个叫綦崇礼的翰林学士,也是赵明诚的表弟,他深受宋高宗器重,帮李清照奔走说情。李清照坐了9天的牢,就提前出来了。
这个故事最早见于宋人赵彦卫的《云麓漫钞》卷十四,其中收录了李清照写的一封信《投内翰綦公(崇礼)启》。李清照在信中描述了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并感谢綦崇礼第一个站出来为她洗脱冤情。
不过,明清之人大多称这封信为“伪作”,也不承认李清照改嫁。今人多以这封信作为李清照改嫁的物证,把这封信当作研究李清照的重要资料。但不管李清照的情感经历如何,都无损于她的伟大成就。
接下来,李清照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金石录》的编写中。
国破家亡,晚节不保,名誉扫地,身心俱疲……李清照没能因为她过人的才华而获得命运的厚待。她身上集中了亡国知识分子的痛苦:有亡国之臣无忠可效的悲哀,有第一任丈夫的大节有亏带给她的羞愧,有第二任丈夫品行龌龊带给她的羞辱,还有身陷囹圄带给她的教训。但这一切,皆无损她“千古第一才女”的风采。
在中国2000多年的文学史当中,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词人,非李清照莫属。南宋的文学批评家王灼曾在《碧鸡漫志》中夸赞李清照:“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婉约时如惺惺女儿态,豪迈时则能力透纸背,毫无疑问,李清照是大宋留给中国文学史最美的一份礼物。
注释
[1]刘伶:魏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之一;长期酗酒,消极颓废,身体很差。
[2]石勒:十六国时期后赵开国皇帝,壮健雄武,善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