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谋个美好未来
1951年,隆冬刚至。
大雪刚过的京城王府井大街,素白与灰色斑驳的墙体交相辉映,墙上‘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建设’的红色标语,格外醒目。
“卖糖葫芦嘞……擦皮鞋……”街头摊贩断断续续的吆喝声掺杂在一起此起彼伏,给僵硬的冷冽带来几分生机。
李向荣站在街道旁一间小酒馆的门前,仰头看着面前刻有‘向阳酒馆’字样有些破旧的红木牌匾。
最后又撇了一眼木门上张贴的招聘告示,这才走了进去。
一进门,就看到一个身穿素色碎花棉袄的中年女人绕过实木柜台朝着他迎了过来,一脸媚态的询问:“小伙子,里面坐!花生米儿、小肚儿、蒜肠儿你看看吃点什么!”
李向荣暗自打量了一番,看姿容打扮,应该是老板娘了。
旁边粗麻灰棉袄、束腿大棉裤的小二正忙忙叨叨地给客人上菜倒酒,只有她相对悠闲地来回招呼客人。
李向荣摆了摆手,浅笑道:“我不是来喝酒吃饭的,是看到你们门口张贴的招工信息,进来问问你们还招不招账房先生。”
那女人当即了然,仰头一笑用手指点了点李向荣:“哦~对,我们这儿的账房先生前几天辞职了,到现在还没找到合适的呢!”
说完,指了指身后柜台上她刚刚还在扒拉的算盘珠子和账本。
李向荣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向柜台上的算盘珠子,心想着,自打三天前穿越过来接连找了两天的工作,今天应该是要有着落了。
这时,又听那老板娘尖细着嗓子咋咋呼呼道:“看你模样倒是精干,什么学历啊?能算好账吗?学历低了我们这儿可不要,起码得小学毕业。”
中年女人看到大小伙子都是打心眼里稀罕,尤其是李向荣这种长的周正、看上去一股蓬勃向上劲头的,更是得意。
说话的时候,脸上的笑就没褪下去过。
李向荣就知道这种小酒馆招账房先生的要求不高,所以是抱着势在必得的心态来的,这会儿便如实回答:“学历是高中,不过高三念一半,前几天刚辍学。”
听到‘高中’两个字,老板娘明显表情一滞,随后多少收敛了些笑意:“高中?这可不成,我们这小酒馆池子浅,真是找不起高中生当账房先生,这工钱我也结不起啊!而且你这不好好上高中念大学,来我这儿小地方找什么工作啊?”
如今,全国一年毕业的高中生不过十几万,高中生在这个年代是比较稀缺的高学历人才,也不怪老板娘是这个反应。
李向荣实在找工作学历高还是个麻烦,无奈解释道:“我是因为家里经济原因刚刚辍学,所以想先找个工作干着,赚点钱接济接济家里,你放心,我对工资要求不高的,正常给就行!”
“找个工作先干着?”听了李向荣的话,老板娘重新打量起李向荣,心思快速运转着。
“你一个高中生来我这小店找工作,是不是打算干一段时间就不干了?要不怎么不去正规大厂找工作呢?那岂不是在我这干不长?不行不行,账房先生要了解我们这个店的营收细节,你要是干一段时间就走,还没等了解我们店就辞职了,我还得重新招人。”
即使再稀罕李向荣这个大小伙子,老板娘也只能‘忍痛割爱’,毕竟在她看来什么都没有她的生意重要。
得!工作又泡汤了!
李向荣不得不感叹生意人的精明,接连找了好几份工作了,即使他对他能工作多久这事儿避而不谈,但那些老板都像这个酒馆老板娘一样,一眼就看出他只是想找个临时工作当临时工的打算......
最后,李向荣只能一脸无奈的走出了小酒馆。
京城三九天的寒风格外凛冽,李向荣掀开酒馆门帘一出来,便被夹杂着碎雪的劲风浇了个满身冰凉。
面前,汽车、载满货物的马车还有人力车、‘永久牌’自行车掺和在一起或疾驰或徐徐而过,竟显得还算和谐。
马上太阳落山,也到了弟弟妹妹快放学的时间,既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能先回去为弟弟妹妹做晚饭,等明天再从长计议。
这么想着,李向荣将双手相互插进另一边的袖子中取暖,便往家中走去。
脚步踩在雪地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惹得他心绪杂乱。
三天前,他穿越到了南锣鼓巷95号四合院中的其中一户人家,却是个父母双亡的孤儿家庭,但严格来讲也不算完全‘孤’,因为家中还有其他五个兄弟姐妹.....
他的父亲早些年打猎的时候意外摔下山崖去世,母亲则是近几年因为顽疾而亡,只留下四合院中院一间西厢房和一间连着的耳房给六个兄弟姐妹。
李向荣是家中老四,今年十八,上面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下面则是一个弟弟一个妹妹。
这年头,娱乐方式短缺,基本天一黑就关灯上床,夫妻两个难免擦枪走火,再加之避孕措施不完善,所以几乎家家孩子都比较多。
但李家在四合院中,算是兄弟姐妹最多的一户了。
兄弟姐妹多,好处是在很多事儿上都可以互相照拂,比如四合院里的邻居在大事小情上揶揄刁难他们了,兄弟姐妹几个都会帮忙反击,但这张嘴吃饭的人多了,经济压力也实在大。
这也是李向荣临近放寒假突然退学的原因。
有父母的家庭拉扯六个孩子尚不容易,更别说只有兄弟姐妹相依为命了。
李向荣的大哥李朝阳之前一直在部队,后来就没再上过前线,去年的时候转业到了天津工作,但具体什么官职,李向荣就不得而知了,反正一年就回来一两次。
别看家中大哥是干部,但现在是51年,货币化工资制度还没有开始,干部工资发放施行的事供给制,大哥每月也只能拿些粮食、副食和象征性的津贴,只有工人、店员、技术人员、教师、职员等这些职位享受工资制。以至于大哥并没有多少钱,只能每月定期往家中寄回15万。
现在流通的是第一代人民币,一万元相当于第二套人民币的一元,15万也就是15块钱。
即使这样,家中生活依旧可以用揭不开锅来形容。
毕竟剩下五个兄妹,包括李向荣在内,几乎都是‘拖油瓶’。
二哥李民成以前一样是当兵的,在部队的时候是13兵团的一个连长,可在入朝作战的时候,打过两次重要战役。但因为天气恶劣被冻伤了腿,还中了多出枪伤,便以伤兵的身份被送了回来,转业到军管会工作。
二哥便是在其下设立的纠察队内工作,由于腿脚不便,负责的是文职工作。
虽然每月也有工资和津贴领,但他不得不拿大部分工资来看病治伤。
即使国家有补贴,吃药治伤的钱能少花一点,但他那微薄的工资,怎么都不够看。
他也曾省吃俭用攒下工资往家拿,但兄弟姐妹们知道那钱肯定是二哥缺医少药攒下来的,所以大家一致决定不用他的钱,让他自己留着吃药看病。
三姐李秀芝学习成绩向来优异,如今在清华读书。
就算再50年代,清华也是名列前三的大学,能考上这样的学校足以证明三姐李向芝是多么优秀的存在,绝对算得上是其余五兄妹的骄傲。
52年开始,大学生才开始施行人民助学金制,现在全部是供给制,没有助学金领。这种情况下,三姐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半工半读,找了个给大户孩子当家教的工作,但终究是兼职,每月也就只有个五六万块钱的收入。
尽管自己还不够花,她也会省吃俭用,比如时常不吃晚饭等,在牙缝里省出几万块钱,拿回家给自己的弟弟妹妹花。
老四李向荣不用多说,之前一直在高中学习,剩下的五弟李成军,六妹李晓晴则都在初中就读,一个初三一个初一。
三个人都没有赚钱能力,他们的学费,几乎都是家里一起挤出来的。
除了学费,家庭的生活开支也几乎都是大哥想方设法填补的。
颤颤巍巍地支撑了这么多年,随着弟弟妹妹日渐长大,开支增多,眼看就要承受不住了。
下学期弟弟妹妹的学费,到现在还没有着落,自然也包括李向荣的......
虽然李向荣刚刚穿越过来,不仅有前身的记忆,也有感情了。
所以非常心疼这个这么多年一直摇摇欲坠、险些支撑不下去的家庭中的每个兄弟姐妹。
他的前世,也不过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公民,毕业于一个二流大学,有着份普通的行政工作。
到了而立之年,也还在领着微薄的死工资,浑浑噩噩度日,家、公司两点一线,十年如一日。
下班之后,也不过是简单的吃口饭然后躲在被窝里刷抖音、看小说。
想发展写业余爱好,旅旅游之类的,最后也都因为经济上的原因无疾而终。
他自身在大城市的开销,还有给已经上了年纪的父母治病买药的钱,就已经把他压的快喘不过气来了。
所以非常能感同身受,在这样拮据艰难的年代,五个兄弟懵懂无知的姐妹互相搀扶走到今天是有多么的难了。
其他的弟弟妹妹也是想尽办法想要一起度过眼下的难关,甚至五弟前两天还跟他主动提出他要辍学去找工作,赚钱给李向荣和六妹交学费。
但李向荣觉得,既然自己穿越过来的身份是为人兄长,那就得干点兄长该干的事儿,总不能让弟弟初中就辍学供他读书......
于是便决定他退学去找工作。
好歹他也算是高中文凭了,在这个年代算是人中龙凤了,怎么也够用了。
现在就出去工作,能找到不错的工作,有一份比较可观的工作。
这样大哥和其他兄妹也都能轻松一点,弟弟妹妹的学费也能有着落。
怎么着都算是好事儿。
除了这些,李向荣还是有自己的打算的。
作为‘过来人’,他知道在明年,也就是52年教育政策将会有所改革,考大学不再需要通过各个大学内招,而是会全国统一高考。
各地区统一命题,制定统一的答案和评分标准,然后各校以最后的成绩来录取。
最主要的是,第一次全国统一高考的录取率几乎百分之百。
新华夏刚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人才凋零,急需用大量的高层次人才,招生数量又多,所以参加第一届全国高考高考的4万多人中,除了留下两千多人做正治辅导员以外,基本上全部升学了。
所以李向荣一点不急,如果他想上大学,明年再考也是能上的,不过是一张准考证的事儿,甚至都不需要是高中应届生,所以这个高中念不念完,影响不大。
而且到时候国家也会给大学生发奖学金了,日子肯定比现在好过不少,所以不急于这一时。
前世的李向荣碌碌无为,既然重活一世,而且还生在了这么一个充满生机的火红年代,总该在历史的洪流中,试着为自己谋一个美好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