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读懂孩子心理的秘诀

当我为孩子着想,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能读懂他的心理时,三岁半的儿子就经常能感受到我对他的爱,他也经常会对我说:“妈妈,我爱你。”能够读懂孩子之后,我才发现以前不是孩子跟我过不去,是我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很多父母总希望了解孩子的心理,所以会去读儿童心理学的书籍。遗憾的是,看了很多这方面的书,理论学了很多,却找不到多少可以运用到育儿实践中的知识,所以盼望有什么“读心术”就好了。

其实,“读心术”我这里就有,还很简单。

想想你自己,你是什么样的心理、感受,孩子也基本就是这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读懂孩子的秘诀。

女儿有一次兴致勃勃地朗读新课文,我连续指出她的五六处错误之后她不高兴了:“哼,不读了!”这可以理解,想想自己做事时别人总是指正,虽然明知对方是好意,但多次后也会有些不悦啊。这是人之常情。

和孩子约定好看半小时电视,到了时间,动画片还没结束,孩子还想看,父母很恼火,责怪孩子说话不算数。其实想想自己,如果电视剧看到一半就不让看了,是否也会不情愿呢?这很正常,没什么。

孩子反感父母唠叨,父母不解:“我是为了你好啊!你为什么不领情?”反过来想想,其实谁都不喜欢听唠叨。

我婆婆管得太多,包办太多,只要她说话,都是在啰唆、埋怨,真的很烦人。我知道她是善意的,所以等她心情好时,我就会和她说:“老妈,你就放心好了,我们都这么大了,知道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但她唠叨得特别烦时,我也难免会顶撞一下。

人的心理何其相似啊!

一般来说,人都喜欢被鼓励,不喜欢被指责;成功则喜,失败则不爽;被尊重则欣然,被轻视则不悦;喜欢自由自在,不愿意被束缚;被压抑就想反抗,顺着来则会合作;有情绪时容易不理性,平和时就好商量;关系好了,什么都好办,关系糟了,怎么做都是矛盾;平和的批评容易接受,严厉的训斥都难以接受……

基本的心理规律都是如此,只不过成人经过磨炼,在某些情况下能够有所克制忍耐而已。所以,如果想读懂孩子,就先想想自己是什么样的感受和反应,这样就容易理解孩子了。

孩子有时会有“邀赏”的现象,比如球拍得不错,会问:“妈妈,我棒不棒?”拼图完成得很好,孩子会向妈妈炫耀:“我很厉害吧?”

有的妈妈对这个现象很警觉,认为孩子需要别人的表扬才自信,心理脆弱。其实这种表现是正常的。想想我自己,当我做得好时,也会忍不住和朋友分享我的快乐。

有一个流行的观点:“若你想让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就该经常让他经历等待和渴望的过程。如今的情况是,很多孩子刚学会走路,大人已经迫不及待地给他买好自行车了,孩子会认为他得到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孩子没有经历内心长久的渴望被满足的那份喜悦,因此很难被满足,跟他一起生活的人会很辛苦。”

这个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些莫名其妙。想想自己,你该得到的东西,如果领导耍手腕压着不给,你会感恩吗?如果朋友能帮你的忙,却一直拖着,让你求爷爷告奶奶才帮你办,你还觉得他够朋友吗?

妈妈:昨天给孩子的鼻子滴了一种薄荷油,孩子很难受,冲我发脾气。我向他道歉了,可他还是有点儿不依不饶,说让我帮他接尿,还要帮他脱衣服。我很困惑,他怎么得理不饶人呀!

维尼:想想你自己是否也是这样的呢?

妈妈:是啊,其实我以前发脾气的时候也这样,那时孩子都向我道歉了,我心里还是不舒服,不爱搭理他。

没有多少成人能坦然接受惩罚,因为我们大都喜欢自由自在,但一位妈妈却认为孩子不应是这样。她说:“如果孩子的内在秩序没有被破坏,他们就是规则的坚决维护者和执行者。当他们违反了规则,对处罚也能坦然接受。”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看了《超级保姆》后,当孩子违反规则时我试图温和而坚定地惩罚孩子。每次惩罚,孩子都是撕心裂肺地哭,最终孩子不但没有听话,反而学会了犟嘴。

成人很少被严厉批评,所以忘记了被批评的感觉,不过在学驾驶考驾照的过程中有可能体验到。

我学车时总被教练吼,教练越吼我越不知道该怎么办。现在想想我的小孩,我吼他时他不知所措的样子真可怜,以后不吼他了!

有些方面孩子看起来和成人不同。

比如,孩子把什么东西弄坏了,没当回事,大人却会很生气,这是因为这些东西在孩子心中和在大人心中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反之,孩子认为很重要、很值得珍惜的东西,如一只玩具小鸭子、一只玩具熊,甚至一颗玻璃珠子,这些在大人看来,却微不足道。这就是价值感的不同。不要用成人的思维考量孩子的价值观,你认为很重要的东西在孩子眼中也许还不如一颗玻璃珠子。

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孩子和我们又是相同的。比如,孩子会为一些我们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情而大做文章,大哭大闹、不依不饶,也会害怕一些成人觉得“没什么可怕”的事情。这是因为孩子把很多事情放大了。难道我们不是如此吗?不也会因为孩子偶尔不刷牙、偶尔睡得晚这样的小事而大发雷霆吗?

当然,一方面我提倡“想想你自己”,去理解孩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方面,又不要过于“以己度人”。比如,看到孩子不会做题,心想:“那么简单都不会做?!”又如,让孩子做什么事情,孩子没有马上按照己的要求来,就生气了——怎么那么磨蹭?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孩子的节奏可能和我们不同。

此时,还是需要想想你自己,想想还是孩子那么大的你自己!

在孩子一岁多时,他喜欢撕卫生纸玩,撕得满床都是。我不停地收拾卫生,真的是有点儿恼火,想发脾气了,但是看着孩子玩得那么高兴,又于心不忍。突然想起我小时候捡树叶玩的情景,其实不论是捡树叶还是撕卫生纸,在现在的我看来,都是很幼稚的事情,但是小时候的我却感觉那么快乐,所以我也就理解了孩子。我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小孩子,去理解儿子的行为,火气也就消散了。其实孩子只是在一个阶段这么干而已,之后就不再玩这样的游戏了。

维尼小语

如果想读懂孩子,就想想你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