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理的管教不如不教
那些看似矛盾的理念,其实各自都有一些道理。这是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两面性。
第一面:每个孩子都有自我成长的力量。
这么多年来,我对孩子担心得太多,以前一直以为孩子的成长要靠规矩、约定和家长约束,以为孩子靠管才能向善、向上,忽视了人性向善、向上的本性。这么多年来,我和孩子较真,对孩子各种担忧,导致孩子逆反、自己焦虑。然而现在发现,只要我做对了,亲子关系好了,孩子自然就显现出上进、积极的一面,也比以前合作多了。
每个孩子都是上进的,都希望有成就、能进步,希望被肯定和认可,这是人的本性,也是孩子成长的根本动力。有的孩子看起来不思进取、自暴自弃,那是因为他被不断打击,又没有能力克服困难。如果父母帮助孩子突破困境,那么孩子的上进心会重新显现。
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善于利用孩子自身的能量,激发出孩子向善向上、自立自主、自我实现的潜能,帮助孩子走上自我发展的道路。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放手!
如果只是依靠父母的管教,孩子才能看起来不错,那么一方面父母会很辛苦,另一方面,孩子一旦脱离父母的视线,就容易放纵自己,或者不知道如何走自己的路。
当然,每个孩子的能力特点各不相同,不一定都能成长为世俗意义上的优秀的人。以学习为例,每个孩子的悟性是有差别的,进入中学之后,有的孩子即使很努力,可能也难以取得优秀的成绩。所以,需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制定适合的目标,只要孩子在他的能力范围之内取得进步就值得鼓励。放眼孩子一生,不把重点高中、名牌大学作为唯一的目标和评判标准,而是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这样更容易激发出孩子自身成长的力量。
第二面:孩子有时需要帮助和管教。
虽然孩子的本性都是向上的,但是,并不是给孩子信任和自由,孩子就一定能自觉、自律;也不是敢于放手,孩子就能获得理想的发展。孩子还有另外一面,他还需要父母适时的帮助,还需要适当的“管”。
孩子更愿意做“喜欢”的事情,对不喜欢的事情积极性不高。所以,有时孩子不喜欢学习或者弹琴,就需要我们适当地坚持和推动,帮助孩子培养兴趣和信心,之后再逐渐放手。
如果放手让孩子玩游戏,少数孩子可能有自觉性,能够玩一会儿就停下来,但大部分孩子难以自觉,有的孩子则会沉迷其中甚至上瘾。因为游戏的诱惑力还是比较大的,很多成人都难以抗拒,何况孩子呢?所以,一般来说,还需要父母去和孩子约定玩的时间,适时督促和提醒。
一位妈妈说:“我一直信任女儿,但是她到了初二和一位男生关系很密切,而且言语很暧昧,让人担心她会吃亏。”这位妈妈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即使孩子本身是自爱的,有时也难以抵御外界的诱惑。
有些困难孩子自己难以克服,比如有的孩子能力不足,难以适应学习进度,就需要父母的辅导或者寻求辅导班、家教的帮助,等孩子能力提高之后再逐渐放手。
虽然孩子也有智慧,但毕竟阅历和经验较少,难免有目光短浅或思想偏颇、错误的时候,此时就需要父母的建议;孩子有自我成长的能力,但有些问题自己难以解决,比如情绪烦躁、易发脾气,那么就需要父母学习情绪管理的方法来帮助孩子应对。
有时需要让孩子自己去试错,去体验行为的结果,但是有些事情则不能。比如孩子用眼习惯不好,父母不去纠正,等到近视了就于事无补了。所以,父母还是需要关注孩子,适时纠偏。
※我女儿有一篇作文作业,题目是“朋友”,要写体现友情的一件事。这让她犯了愁,因为生活中确实没有一件饱含友谊的事情足够让她写一篇作文,只有一些零星的,关于友情的片段。我告诉她:文章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可以把你经历的一些友谊的片段组合成一件事写一篇作文。这样一指点,她很快写了一篇不错的作文。如果没有父母的提点,让孩子自己悟出这种写作技巧还是有困难的。
※我从小没有安全感,父母对我是真的“不管”。人生当中的几次重大决定都是自己做的,那时候那么小,感觉做决定真的很痛苦无助,也不具备那个能力。现在回头来看,这么多的决定只有成年后择偶这件事做对了,其他的决定感觉都是错的。父母不管我,对我的成长,坏处不少。
我的父母虽然对我生活上照顾得无微不至,但是在学习习惯养成以及重大决策上都没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我也理解父母,但是现在想起来,还是很希望在当时有一位明智的长者给予我适时的指导,那也许我的人生会不一样。
※我妹妹本来成绩不错,但有一段时间不想好好学习,父母也不大管,结果没考上大学。后来妹妹有些怨父母:我那时不懂事,但是你们不知道考大学的重要性吗?为什么不管我呢?
“孩子需要帮助和管教”,这本来是朴素自然的想法,大多数父母也是这样去做的,但是为什么最后却越管越糟糕呢?这是因为管的方式方法出了问题,管得太多太严,不考虑孩子的感受,经常冲孩子发火,引起孩子的逆反,这样的“管”还不如“不管”。
不合理的管教,不如不管教,而合理的管教一般比不管教好。
所以,养育需要秉持中庸之道,既要利用和发挥孩子自我成长的力量,又要适当地帮助和管理。这就像果农培育果树,既要依靠果树自身的力量,又需要适时浇水施肥、剪枝打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