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节律生活:四季健康方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引言

在我出生前几年的1975年,我父母在加拿大安大略省东部的梅里克维尔小镇买下了一座小木屋,这座木屋当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其实都不能叫它木屋,因为屋顶早已塌陷,那里面还住着一头豪猪。尽管如此,这片土地景色还算宜人,树木繁茂,还有几块农田——大约100年前人们徒手开垦出来的。我的父母客客气气地把那只豪猪送走,不过,第一年夏天,他们还是一直住在废弃的谷仓里,直到把小木屋收拾好可以住人了,他们才搬进去安身度日。

作为20世纪70年代初反主流文化而又务实的年轻人,我父母的理想就是简单朴素地生活,远离喧嚣的城市文明与紧张忙碌的激烈竞争,这正是他们义无反顾坚持下去的生活理念,即便在我和妹妹出生之后,他们也没改变这种生活方式。每次说到我们过着远离现代文明的生活时,我并没有夸大其词。我们的小木屋坐落在一片方圆100英亩[1]的土地上,刚好在一条泥土路的尽头,最近的商店或小镇距离那里也很远。即便在木屋翻新之后,那里也没通电和自来水。今天的人们如果没有网络,哪怕只有一小时,就会发牢骚,而我们当时还得手动抽水。想要淋浴?那简直是奢望,我们只能偶尔用一个锡制洗衣盆凑合着洗澡。

我们用从自家地里砍来的柴火生火取暖,家里唯一的现代奢侈品是一盏丙烷灯。哦,我们还有一个户外厕所,在安大略省寒冷的冬日倒也不那么招人注意。大部分食材都是自家菜园种的,我们天天吃素食,并储存了许多自家种的粮食,以备后续几个月生活所需。我们养鸡吃蛋,养羊喝奶。每周有几天我妈妈会开车去附近的一个小镇做兼职。我爸爸则整天待在家里维修房屋、照顾孩子、打理花园、砍伐木材,也做点别的杂活儿。我和妹妹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外面,在森林里探险,和猫狗玩耍,看看书,做做白日梦。

每天,我们都与周围大自然的节奏保持同步。因为只能靠油灯、柴炉和那盏豪华丙烷灯的光,因此我们完全按照太阳的运转轨迹来安排日常活动。太阳升起,我们起床;太阳落山,我们结束工作,倒头就睡。这便意味着冬日里睡眠时间更长,因为在油灯昏暗的光线下也做不了什么。总的来说,我们的生活在冬季会愈加宁静和温馨。在寒冷黑暗的冬天,我们感受着火光的温暖,共享着亲密美好的时光。夏天则完全不同:因为晚上九点或十点天还比较亮,所以我们精力比冬天充沛,身体更加活跃,睡眠的时间相对较短。

小时候我对这样的生活并没有什么真切感受,但这种遵循自然节律的生活方式,是我们从祖先那里承袭而来的,人类在有史以来的大多数时间里都是这样生活的。那时,他们以狩猎和采集为生,需要三五成群结伴出去打猎,仰赖着自然的给予栖息生存。[2]他们不是“以这片土地为生”,而是成为这片土地的一部分。直到一万多年前,我们的智人祖先才逐渐从捕猎社会过渡到农业社会,开始长期定居生活,开展贸易,“文明”很快也随之而来。[3]随着工业革命蓬勃发展起来的制造业和不断加深的机械化程度,我们离地球的自然节律越来越远。在过去几百年里,人们纷纷涌向城市,并以城市为中心聚居生活,这是因为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很大程度由工厂时间表和经济效率(而非人类健康的最佳选择)决定。[4]古老的采猎者和我的家人一样,日出而作,白天分头行动出门觅食,天黑后又在家里会合。一年到头他们的生活方式始终与季节更替的节奏保持一致。更确切地说,他们只能以这样的节奏生活,因为别无选择。

其实,需要遵循自然节律的并非只有饮食和睡眠行为,所有事情都需要遵循。在日常饮食、身体活动以及社交往来中,我们的祖先(以及当今的原始部落)都与大自然的节奏保持一致——所吃的食物、活动身体的方式,都因地点、环境和时令而异,他们会尽情探索自然世界,其余时间则待在部落附近,过着重复又安稳的日子。他们整个人生轨迹也是人间四季的写照:从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为花季少年,再步入成年;通过劳动和智慧为部落做出贡献,再将自己积累一生的智慧,与部落的其他成员分享,为培养更好的下一代播下种子;最后寿满天年,走向死亡。当然,他们许多人由于夭折、意外、瘟疫或暴力冲突等因素早逝——我并非有意渲染这种情况,但是总体而言,他们的生活会有节律地循环往复,甚至可以说悠闲自在,族人早逝并非他们所愿,因为人类完全依赖自然,这是人类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必然结果。研究表明,虽然我们生活在处处便利、以生产力为导向的现代社会,但同时期过着原始采集狩猎生活的人的闲暇时间比我们多得多。[5]

当然,我的家人当时不必像部落时期一样依赖自然。1983年,我5岁时,我们基本上就不再靠天吃饭了,全家人锁好木屋,卖掉田地,搬到了布罗克维尔小镇附近。尽管还是没离开农村的地界(镇外的一座苹果园里),可我们总算过上了相对现代的生活。新房子里通了电和自来水,我还和镇上别的小孩一起去一所不大的学校上学。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基本上把自己与大自然的紧密联系还有那些季节性节律忘得一干二净。在安大略省读完小学和中学之后,我去美国上大学,取得了解剖生理学学士学位以及理疗学硕士学位,也在美国许多地方生活过。我一直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吃得营养健康(通常来讲是这样)、打竞技排球、爬山、骑山地车。但是,我没有过多考虑自然健康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我的生活习惯和大多数人一样处处依赖人造环境,与自然节律基本脱节。

2007年,我开始改变这种情况,这一年我父亲因胰腺癌早逝,他的去世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此我开始以新的方式审视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许多生活方式也开始产生怀疑。当时,我二十几岁,身体健康,从事着喜欢的职业。我清瘦强健,饮食方式在大多数人看来非常健康,还有幸拥有非常强大的朋友关系网,认识我的人都会觉得我就是健康的化身。但是,实际的状况却复杂得多。在内心深处,我总感觉哪里不对劲——工作太拼命了,睡眠明显不足,脸上好多粉刺,左肩还有慢性炎症。我总感觉压力重重,停不下来,即便有时认为自己多少有些“幸福”,内心也会感到茫然不定,缺乏深层次的平和感和归属感。我有很多朋友,可仍然感觉孤独。我的生活到底怎么了?

一向求知若渴的我读了很多书和研究论文,了解到人类进化的历史及其与现代人健康的巨大相关性。从此,我极其着迷于生理节律理念,于是开始竭尽所能地搜寻有关这个话题的科学文献。已有的相关研究数量颇为可观——在已刊发的论文中,我阅读并分析了好几百篇,其中的种种发现深深吸引着我。

从生物学角度看,我们的身体更加喜欢新鲜采摘的时令蔬果,更习惯像古人打猎一样白天工作、夜晚休息,这样各个器官和系统运转起来才更顺畅。这就是说,不仅我们的身体需要随着大自然的节律运转,我们的主要生活方式也需要随之发生周期性变化。人类整个生理系统乃至单个细胞的内在机制,需要我们随着大自然的张与合、动与静、开放与封闭、扩张与收缩等种种节律变化。还有一点值得深思,即(几乎)所有生物的DNA(脱氧核糖核酸)中都编入了分子水平的节律代码,这一点对缺乏神经系统和复杂沟通能力的单细胞生物也不例外。[6]人类不是由开关操控的生物。我们的情绪会波动,轨迹会变化,我们的圈子会扩张也会收缩。

我逐渐意识到,我们的身体与现代世界的日常状况及日程安排不相吻合,这些状况和安排通常并非周期性、渐进性的,而是线性和二元性的。现如今,闹钟和人工照明给了我们安排个人时间的自由,所以大家可以熬到深夜,也可以在日出之前(或日出很久之后)醒来。而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全球贸易的发达则让我们无须考虑时令,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然而,我们的祖先要生存,就必须在白天行走、奔跑、攀爬、搬运东西,而我们则居有定所,不必奔波也依然有饭上桌、有屋栖身。我们也不像祖先那样需要依靠一个紧密团结的部落来繁衍生息,许多人过着完全独立的生活,与家人朋友都相隔甚远。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社交模式迥然不同,祖先们白天与他人广泛接触,晚上则回归到一个更小、更亲密的圈子。相反,有些现代人在大部分时间里会感到自己与世隔绝。醒着的时候,我们忙得团团转,睡前和醒后又总是心不在焉,因此很难有机会像我们的祖先那样与最重要的人——我们自己——重新建立联系。不间断的外部刺激取代了我们本来需要的平静与开放,让我们无法深刻关照自己的内心世界。

早年间我一直研读的科学文献表明,现代社会生活与自然节律的偏离,不知不觉已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损害。由于现代人的饮食不考虑时令和地域因素,多半依赖那些耐储存的加工食品,我们得不到身体所需的营养——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微量营养素等。通常,一顿饭下来我们摄入的完全蛋白质太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和糖又太多。久而久之,这种不平衡的、缺乏营养的日常饮食,会让我们在压力之下对糖和碳水化合物的嗜好不断加剧。我们从来不觉得自己吃得多,不管吃了多少,总还想要更多,最终患上癌症、心脏病和肥胖等慢性疾病。

从传统的健康饮食向现代加工食品的转变,是产生这些“文明疾病”的主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一年到头都得不到充足的睡眠,因此很容易对咖啡因或者酒精上瘾,人们摄入这类东西是想让自己头脑清醒或平静安宁。睡眠不足又会使我们更易受失眠、焦虑以及抑郁等精神疾病困扰,也容易患心脏病、癌症以及其他慢性疾病。影响健康的远不只睡眠本身。后文中我会解释,我们在漆黑的(或近乎漆黑的)夜里度过的那些时光,也直接影响着自身的健康。

现今,我们的身体也不会像在人类进化过程中那样按照自然节律运动,所以我们要么久坐不动,渐渐患上相关的慢性疾病,要么说服自己刻意以高强度的方式进行锻炼,可这样又容易受伤或遭遇其他由压力导致的问题。而低营养加工食品、久坐不动和过度刺激的生活方式,以及长期紊乱的昼夜节律等现代特征无疑会带来许多问题,对我们的整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还会产生另一个直接影响,这一影响正逐渐显现,影响规模和力度也将是空前的。这个影响表现为孤独和社会隔离。我们觉得自己与他人断了联系,于是转向社交媒体,将其视为治愈孤独的灵丹妙药,视为建立深情厚谊的传真——这会让我们感到愈加脱离社会。我们深受抑郁、焦虑、药物滥用以及更糟的情况之害。我们的四种主要生活方式——睡眠、饮食、运动和社交——都乱套了,而这四点是健康生活的重要因素。我们的祖先以狩猎采集为生,他们睡觉、吃饭、活动和交流都要遵循一年四季的变化。相比之下,现代人睡眠质量差且不规律;活动量要么过小,要么过大;吃的食物是加工过的,缺乏营养,容易引发慢性疾病;在保持孤独的同时又刻意与他人维持着联系。这就形成了一个闭环,一个自我延续的循环。运动量越小、压力越大、睡眠越差,就越倾向于向“爽口舒心”的加工食品和刺激性媒介寻求安慰,而这些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干扰睡眠或引发炎症性的健康问题,驱使人们在深夜不停地浏览社交媒体(而不是承认脆弱,并与一个真实的人交流),让人感觉自己很渺小、被遗忘,常常会感到非常非常孤独。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 Frankl)有一句名言:“若一个人无法找到生命的深层意义,他就会用快乐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7]这不就是我们许多人的日常生活写照吗?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从来都没有把寻求生命的意义放在首要位置(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一直以来人们始终备受文化规范制约),因此才会任由寻欢作乐的行为和各种各样的成瘾趁虚而入,以此来应对漫无目的、毫无方向的感觉。此外,人类文明建立在扩张、消费、刺激、自我满足和“追求幸福”等普遍主题之上,这只会使我们与更深层的意义感和贡献感日渐疏离,而这些感觉本可以成为我们的北极星,成为我们的指路明灯。

虽然现代人的寿命可能比远古祖先更长,但我们并没有活得更健康。研究表明,人类的患病率越来越高,且生活幸福指数越来越低。事实上,我读到的现代人脱离自然节律的相关文章越多,对文明的意义就感到越怀疑,正如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早在1795年所言,“谁又知道……文明到底是极大提高了人类的整体幸福感,还是极大损害了这种幸福感……”[8]

尽管我们渐渐认识到现代性带来的诸多问题,但解决问题的办法却并不是让人类历史的时钟倒转,远离现代的房屋、电力、汽车和智能手机,转而选择一种原始的狩猎采集生活方式。我们为什么要那么做呢?即便有可能做到,现代人也不可能那样做,人类通过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以及数字革命,已经开发出强大且丰富的技术,要舍弃这些技术是非常愚蠢的。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回到2006年,如果当时我仍继续用自己的“现代”技术过“健康”的生活,那肯定也是蠢不可及了。好在实际上,我没那么做。

生活更健康的试验

多年以前,我就想知道如果更加关注自己身体的内在节律,我的不适感和脱节感是否会有所改善。刚成年时遵从的生活方式表明,我表面看来已经基本接受了现代社会所推崇的保持健康和愉悦的方法,但这一方法并不奏效。若能打破常规,以已有研究和个人直觉为指导,逐步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身体需求,也许我就能活得更健康。

我采取的第一步是尝试改变饮食方式。在很多美食作家(特别是迈克尔·波伦)的影响下,我果断放弃加工食品,开始尽量食用本地食材,并尽可能吃时令蔬果。[9]冬天不再吃(智利进口的)葡萄,春天要吃很多绿叶蔬菜,秋天则多吃丰富的炖菜和根茎类蔬菜。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讲,吃时令蔬果就意味着我要像那些生活在温带气候中的人类祖先一样,开始在春夏两季吃更新鲜、更有营养、富含抗氧化物质的蔬果,这些食材都是方便易得的,秋天要多吃富含淀粉的蔬菜以及根茎食物,在寒冷的深秋和漫长的冬季,则要多吃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

我慢慢注意到:越是吃纯天然的当季食物,我的感觉就越好——不仅身体好起来了,情绪乃至精神也好了起来。这反过来又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如果我调整其他行为,让其与自然节律保持一致,是不是还会有别的收获呢?大约从2008年开始,在注意饮食的同时,我开始构思一整套有节律的生活体系。我借鉴了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他的理论框架下,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其实是生理需求,即对食物、水、睡眠等的需求。只有这些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才能继续满足自身的安全需求及社交需求(构建牢固、亲密、健康的人际关系)。马斯洛还构想了人类更高层次的需求,比如对成就感的需求,对“自我实现”的精神需求。但正如他所说,在满足高层次需求之前,你得先解决那些较低层次的需求。[10]

我在构建这种有节律的生活模式时,重点关注了那些较低层次的需求,最终认真思考并深入研究的节律模式涉及四个截然不同的生活领域:饮食、睡眠、运动(锻炼)和社交。我对最后一个领域的理解相当宽泛,我认为社会交流不仅包括与他人的交流,还包括与自身的交流,也包括对某个地方的归属感。除了应加强与自我、某地以及他人之间更为有形的联系之外,我还提出,更深层次的使命感——投身于更有意义的事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非常重要。我的工作理念是,如果能在这四个方面更好地适应身体的自然节律,就能提高自己的整体健康水平,最终解放自己,从而满足更高层次的智力、情感及精神需求。

2010年左右,为了重新发现自己身体的自然节律并与之重新建立联系,我开启了一项普适性强而又灵活的试验。这项试验并非那种缺乏变通的“30天”结构化正式训练,而是我亲自设计的一系列更加灵活且更具持续性的试验。随着试验的推进,我对自身节律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除了继续食用本地食材外,我还遵从自己的直觉,开始调整就寝时间和起床时间,这样作息时间就与不同季节的昼夜时长同步了。单是作息时间变化这一项,就已经让我的身体活动更有节律性,也让我获得了更直观的满足感——现在我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上午晚些时候和下午早些时候,太阳渐渐西沉时,我进行的剧烈运动也会随之大大减少。

我更加注重随季节变化选择运动项目——冬天练举重,做间歇训练;夏天骑山地自行车,徒步旅行。说到结构化锻炼,我喜欢在夏天做耐力训练(和更多的一般性活动,不仅仅是正式的“锻炼”),在冬天则做时间更短、强度更大的间歇训练和力量训练。根据我的研究,这样的运动模式所反映的,很可能就是人类的祖先(至少是生活在温带气候下的祖先)所遵循的运动模式。难怪,夏季竞技性运动项目,(冬季)休赛期多采用“强化提高”训练模式,在(春夏两季)赛季前多采用“体能调节”模式。将自己研究所学加以个性化运用的最初几年里,我还对一年中的不同时段与他人交流的方式做了调整,夏季走出去“拓展视野”,冬季“猫在家里”,少些应酬,给亲人和爱人更多陪伴。

我开始从各个方面遵循自然节律,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始终坚持。越是深入践行这一方式,我就越认识到自己已经开启了一段带有极度反主流文化意味的旅程。如今很多人很难做到放慢节奏生活。在睡眠、饮食、运动及社交(或者……独处)等日常活动中,人们总是处于一种极度狂热、刺激兴奋、永远在线、一心多用的状态。因为我们已陷入这种无休止的“夏季”行为模式中,最深层的需求始终得不到满足,因而时常感到心神不安、茫然无定,在工作、娱乐和寻觅“幸福”的世界中漫无目的地漂泊。人们常常沉迷于这些需求的人工替代品,比如:用精制糖代替完全蛋白质;靠咖啡因提神,却不去睡个安稳觉;不再费力练举重,而是每天踩踩动感单车;天天浏览社交媒体,却不愿面对面与人真实接触。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即使意识到这种生活令人疲累,打破了身体平衡,最终会威胁到身体健康,人们也依然会沉迷于这种快节奏生活而难以自拔,不想改变。这种生活让人喜忧参半,让人不知该怎么做出改变。我们本来就该这样做,不是吗?

在我的试验中,与人类祖先一样,我在某些时候会加快生活节奏,其他时候则放慢脚步。在某些时候我会让生活更加紧张、更富有挑战性,而其他时候则慢慢恢复体力、放松身心。在某些时候我会力争获得刺激、冒险以及成长等体验,而在其他时候则只求安宁、平和以及悄无声息的隐退。我当时仍然过着在大多数人看来“正常”的生活,但在表象之下,很多时候我做事的方式与周围的人大相径庭。体验时间越久,我就越能看到这种更自然、更激荡人心的生活方式所蕴含的古老智慧;越是了解自然节律,我就越爱上这种体验。与此同时,一种坚定而积极的动力油然而生,让我感到更具活力和创造力,而且内心更安宁、精力更充沛、为人更踏实,与他人联系也更紧密了。我的情绪和注意力都有所改善。一切都好起来了。当时我并没有像从前那样刻意保持健康的习惯,因为我想要的是循序渐进的改变,直觉告诉我这样做是对的,这些改变让我感觉更好了。我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拥有了这些改变。既然知道这种改变大有裨益,我又怎能不这么做呢?活得健康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轻松愉快,乐趣多多。

我知道自己算小有发现了,便兴奋不已,想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体会。于是,我开始在学术会议上提出自己的观点,也曾和我的朋友兼同事杰米·斯科特(Jamie Scott)——新西兰的一名健康研究员——在“人类祖先健康研讨会”上就健康生活的季节模型发表演讲。这种简单而深刻的方法让人们产生了深深的共鸣,他们说,我正为大众展示一种新的范式,以此敦促人们以一种更加综合的方式生活。这些人十分激动,并竭力主张我就这一主题写本书。当时我也有这个意向,可接下来……我却什么也没做。

其实,也不是什么都没做。多年来,我暂时将新的健康季节模型放在一边,只专注于其中一个特定的板块,即与食物相关的部分。许多读者会通过我与人合著的畅销书《一切始于食物》(It Starts with Food)和《30天全食疗法》(The Whole30)了解我的理念。这两本书能让人们学会调整饮食,使之与身体的内在需求相协调,堪称我节律四分模型中的关键组成部分。2011年,在撰写《一切始于食物》一书时,我内心便以为这里的“一切”绝不仅仅局限于“健康”范畴。对我而言,“一切”还意味着对有节律的生活的不懈追求。若要自己的身体与自然节律协调一致,既不能期待像魔法棒一样一挥就实现,也不能指望照着一张新的购物单便可圆满完成。只有通过学习新理念、抛却旧想法、再学习、最终对整个过程中学到的所有经验进行整合,才能逐步实现二者的协调。如果只能选择一个切入点,我的训练、研究和个人经验都证明,这个切入点应该是饮食。一切始于食物,但绝不止于食物。

为期30天的全食疗法尝试显然非常注重饮食。我们要求参与者在一个月内彻底改变其饮食习惯,不能摄入任何酒精、豆类、谷物、糖和精制甜味剂、乳制品以及人工添加剂(如卡拉胶和味精)。我们告诉这些参与者,替换掉上述食品,备足健康的脂肪、肉类、海鲜、家禽、各种蔬菜、水果、坚果及各样种子。我一直将这类日常饮食视为更大的全面整合计划的一部分,这个计划关乎行为改变与自我认识,旨在通过帮助人们重新发现其身体传递的信息,赋予它力量。这就是我们不提倡吃任何“伪食品”(比如用香蕉泥做成的华夫饼,或者用碎花椰菜做成的比萨面饼)的原因。虽然这类食品完全符合法律条文的规定,但肯定有悖于这项计划的精神——杜绝仿制传统食品或垃圾食品,完全重构你对食物及自身健康的态度。这也是我们果断放弃所有易导致消化问题的常见食物(比如面筋和乳制品)的原因。只有如此,参与者才能获得一条清洁的消化道,30天试验结束后,再逐渐地、一点一点地重新摄入某些食物,看自己的身体和精神感受如何。当然,有些人之所以欣然接受30天全食疗法,是因为他们想要达到特定的健康目标,比如减肥或缓解某些疾病症状等,但那从来不是我的最终目的。通过30天全食疗法计划,我给参与者们找了一些初始工具,以便他们能越来越了解身体的内在需求并感觉到自己能够采取措施去满足这些需求,让自己变得更健康。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生活会有目标感,也有深深的喜悦感。30天全食疗法只是健康幸福生活的开始。

早在十年前,我其实就动了心思要写一本《跟着节律生活》这样的书——本书其实可以算作《一切始于食物》的前传。在本书中,我为各位读者呈现了我的四分理论,还介绍了一种颇具突破性的保健方法,大家马上就能付诸实践,假以时日便可获得稳定的、可持续的收获。在我设定的框架内,各位读者可以以个性化方式关注个人健康和幸福,自己就能做到,根本不需要医生、教练或其他专家。无论你是一直在努力保持健康,还是仅仅希望未来能活得比现在更健康,这本书都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当下的健康行为,了解这些行为可能从哪些方面破坏你的目标和价值。本书还将告诉你如何着手改变这些行为,这样你马上就能朝着许多重要目标——更安稳的睡眠,更健康的体重,更旺盛的精力,更透亮的肌肤,更深刻的意义和目标,更小的压力,以及更强烈的联结感、满足感和平和感前进。

投入健康的怀抱

许多完成了30天全食疗法计划的人曾写信告诉我,他们的生活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不只体现在食物的选择上。对一些人来说,有机会了解饮食方式如何对自身产生影响,会促使他们反思不健康的家庭关系,并加以改善。另一些人则开始锻炼身体,戒烟,读研究生,或从事他们长期忽视的创造性工作。我还发现了30天全食疗法计划令人着迷且鼓舞人心的一点,就是该计划的参与者一旦清除了不健康饮食这道障碍,就会一直抓住向高层次需求进阶的机会。然后,人们会一再提出以下问题:“改变饮食之后,我感觉好多了。下一步我该做什么?”拨开问题食品造成的迷雾,他们便可以由心而发、干劲十足地寻求其他发展途径和各种有意义的体验了。

从我的亲身体验来看,仅凭某种特定的改变,甚或是一系列离散的改变,是无法达到最佳健康状态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个持续不断、永无止境的行为改变过程,这一切全看你能不能深入了解自己的身体及其节律性需求。我认为,我们需要的是这样一本书,这本书为以节律为基础的生活构建了一个更大的框架,这样其他人就可以尝试我做过的事情:以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和节奏去改变自身的行为,让自己不断迈向更健康的生活。

《30天全食疗法》一书,提供了一项高度结构化的训练,有着非常严格的限制,参与者遵照执行便可;《跟着节律生活》则与之不同,书中呈现的是一幅概念路线图,你可以依图探索自己的身体、健康……当然还有生活!本书可帮助你从人类祖先和生物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自身的生活习惯,这样你才能对其加以改变。阅读本书,你会了解到人类身体的进化过程及运行机制,了解到为何我们无法有效满足身体的最基本需求,了解到为何人类健康最终会受到影响,至于你将从何处着手(或者向何处努力)做出改变,就不得而知了。但有一点我是知道的:了解越多,尝试越多,你就越想继续了解和尝试下去。因为本书会敦促你去咨询最厉害的健康专家,一个你通常最容易忽视的人——你自己。人体的工作机制我了解不少,但什么健康方案对你的身体最奏效我并不知道,那得留给你自己去发现并坚持了。

虽然我们可能已经脱离了自身的自然节律,但所有人都能凭直觉知道自己的身体需要什么。每个人内心都有迫切的需求,这些需求会在一天中或一年中某些时刻以某种方式对我们的睡眠、饮食、运动和社交等活动做出提示,我们只是逐渐习惯了忽视这些需求。由于自身的直觉始终被忽视且得不到充分发掘,因此我们几乎完全依赖理性和意志力去选择和坚持健康的行为。但是,单凭意志力通常并不能帮助我们长期坚持健康养生法。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意志力不足是因为我们疲于应对恼人的同事、交通状况、诱人的零食以及与朋友或伴侣之间的紧张关系。而且说实话,始终保持强大的意志力很难。直觉才是通往更健康、更理智、更快乐、更平静、更充实的生活的道路,而你只需少用蛮力,跟随直觉,这一切便可逐步实现。

这并不是说让身体与自然节律保持同步素来轻松简单。这种同步其实不易实现。如果你每周都要出公差,很多时间都是在飞机上或汽车里度过,也许还会比较重视自己的身体节律,但从根本上讲,要想过得更健康,可能还得改变自己的生活,这样才能少奔波在外。如果仅为省钱和方便,一周吃几次比萨,那你也许需要在吃的方面多花点钱来改善自己的饮食。要健康生活不见得要富贵无忧,但你必须重新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用符合自身价值观的方式分配时间和金钱,以尊重你身体的进化需求。这可能意味着要减少冲动购物或购买更便宜的有线电视节目,这样你才能消费得起本地出产的更高品质的有机食品。或者,这也可能意味着你得要求老板按照季节调整你的工作安排,让你更贴近身体的自然作息节律。关键是你要更加注意身体的节律,才能了解日常行为对自身产生的影响,并有意识地决定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行为上微小而持续的改变会让你在数月、数年乃至一生中都活得更健康。只需选择一个起点,开启一段适合自己的尝试,然后静待改变。

本书的内容和架构安排,将尽可能方便读者了解前现代人类的身体状况,并尝试新的做法。第一章以我构建的健康行为理论为基础,详细阐述了几个关键概念,这些概念会让我们了解到,人类行为普遍与自然节律脱节,这是很容易出问题的。接下来的四章则展示了我的健康模型,我认为,为了达到人类的最佳健康状态,睡眠、饮食、运动、有意义的社交这四个基本需求必须相互协调又随季节而变化。我用“协调然后变化”这个短语来简洁地表达如何让健康行为这四个领域恢复和谐发展。对照模型,行动起来吧。这四章分别对应着四个领域,每一章都会运用最新的科学知识去观察身体在该领域内的多种自然模式。我将这些模式与现代生活的需求进行比较,找到了许多不匹配之处,并解释了这些不匹配之处是如何导致人们的功能障碍、疾病以及普遍的困境。第六、七、八三章则分别探讨了在三个时间段(分别是一天、一年和一生)中,人类在四个领域的自然节律是如何相互影响的。这里我将帮各位读者评估你的日常习惯是否有可能偏离了身体的需求,还会建议各位尝试做一些行为改变。在本书的结尾部分,我会让长期坚持的你体验“完美收官”的喜悦:一种超越我们身体寻常欲望的更平和、更充实、更满足的生活。

自从开始让自己的行为与习惯适应身体的内在节律以来,我的健康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经过十年的试验,我明白了自己以前的睡眠、饮食、运动和社交方式存在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如今一年中的某些时候,我会少花些时间锻炼身体,多花些时间睡觉。我在任何时候都只吃当季食物,这有助于实施我的锻炼计划。我越来越擅长在某些时候放慢速度、审视内心,而在其他时候则会加快速度、向外拓展。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将节律原则运用到社会交往中。比方说,我不会武断地一头扎进“秋日派对季”,因为身体在秋天的自然需求是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养精蓄锐,是静养,是休息,而与同事或朋友聚会的强烈刺激与这种需求相悖。当我终于从离婚的痛苦中走出来后,一个漫长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冬天让我得到了慰藉。我利用这段时间去内省,培养自我意识,恢复耗尽的精力。

我还合理限制了自己的社交媒体使用频率,对全天候在线网络文化理性说“不”。尽管我拥有一个庞大的、人数不断增长的社交媒体粉丝群,也喜欢与世界各地的粉丝互动,但我现在会花更多时间与三五好友、家人以及我自己进行深入的交流。我的社交之道同样随季节而变,夏天参加热闹的社交活动比较多,冬天则大大减少。从各个方面来说,我的生活比以前更健康,也更让人满意了。

正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所示,健康往往让人感觉更幸福。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如摄入足量有营养的食物,与内在的昼夜节律保持适度同步等)后,人类便能够自发地、有针对性地解决其他更高层次的需求,如认知需求、情感需求、审美需求,以及将一切无私传于后人的崇高精神需求,也就是说,获得一种超越自我的贡献感和意义感。当我选择的行为与凭直觉感知的节律背道而驰时(这种情况不多见),那一定是我对这样做的潜在利益与已知代价心中有数,于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想要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美好无限,不见得要舍弃现代文明生活的各种舒适体验。尽管文明仍然与我们认为的“自然状态”存在冲突,但大多数人在认可自然模式并与之和谐共处时,拥有的自主权和自由度其实远超我们的想象。设想一下,如果你摆脱了现代生活对个人思维的束缚,重新审视自己所有的行为和习惯,找出其中与自身生理状态不匹配的地方,而后开始慢慢调整自己身体的天然倾向,那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设想一下,当你逐渐屏蔽所有噪声,深入了解自己的身体在一天或一年(甚至一生)中的某个特定时段真正想要什么时,又会获得怎样的成长呢?设想一下,若不再对自身的欲望和直觉横加干涉,而是以理解和尊重代替压制、忽视或是无能为力的屈服,会是怎样的结果呢?设想一下,若只需对行为进行微调,就能看到持续的、量化的结果,又是多么令人满足呢!这是一段精彩的旅程,只要你愿意即可加入。健康问题,一切在你。

[1]1英亩约为4 047平方米。——编者注

[2]For an overview of hunter-gatherers, please see Emma Groeneveld, “Prehistoric Hunter-Gatherer Societies,”Ancient History Encyclopedia(December 9, 2016),https://www.ancient.eu/article/991/prehistoric-hunter-gatherer-societies/.

[3]These dates are approximate. See Graeme Barker, The Agricultural Revolution in Prehistory: Why did Foragers become Farmers?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13–29 et passimfor a history of dating.

[4]Leon Kreitzman, “How the 24-hour Society Is Stealing Time from the Night,”Aeon,November 22, 2016, https://aeon.co/ideas/how-the-24-hour-society is-stealing-time-from-the-night;“Effects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Modern World History(interactive textbook), accessed September 11,2019, https://webs.bcp.org /sites/vcleary/ModernWorldHistoryTextbook/IndustrialRevolution/IREffects.html.

[5]See, for example, Peter Just, “Time and Leisure in the Elaboration of Culture,”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36, no. 1 (Spring 1980): 105–115.

[6]Signe Dean, “Every Single Cell in Your Body Is Controlled by Its Own Circadian Clock,” Science Alert(October 2, 2015), https://www.sciencealert.com/your body-has-trillions-of-clocks-in-its-cells; Flávia Dourado, “Discerning the Biological Clock of Single-Celled Organisms,”Institute of Advanced Studies of the University of São Paulo, May 27, 2015, http://www.iea.usp.br/en/news/single-celled-organisms.

[7]For more on Frankl philosophy about happiness and purpose, please see Emily Esfahani Smith, “There More to Life Than Being Happy,”Atlantic, January 9,2013, https://www.theatlantic.com/health/archive/2013/01/theres-more-to-life than-being-happy/266805/.

[8]Thomas Paine, Thomas Paine: Major Works(Lulu.com, 2017), 601.

[9]Michael Pollan In Defense of Food: An Eater Manifesto(New York: Penguin Press, 2008) is a great place to start.

[10]Maslow later nuanced and clarified his thinking about satisfying lower-order needs and ascending the hierarchy. Please see my discussion below and Saul McLeod, “Maslow Hierarchy of Needs,”Simple Psychology, updated 2018,https://www.simplypsychology.org/maslo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