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圣祖:我的奋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7章 成就与问题

朱由校拿着账本儿,翻一页,又翻一页。

这账本儿不是总账,只是每日的流水。

情况还不错,尤其是各种奇珍异品,销量都很可观。

再者就是各项垄断商品、大宗商品。

略微算了一下这家店的今日入账,朱由校满意的合上了账本儿。

他看向那个掌柜,有点眼熟。

“我见过你?”

“回...回...”

“公子。”

“回公子,奴婢是御马监的老人。您派人选管事的时候,给奴婢等人做过勉励。”

“嗯,你确实干得不错。”朱由校点点头,接着又问:“经营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回公子,还没有。”掌柜小心解释道:“恒顺号是大商号。”

“京中、天津、直隶都知道恒顺号的背景,故在很多事上不会找麻烦。”

“再者恒顺号的东西都是好东西,到处都缺。”

“不愁没有好买家。”

朱由校觉得自己有些问错人了。

确实,就凭‘恒顺’这两个字,它在大明的土地上就是横行无忌的。

除非恒顺号的决策者是个蠢蛋,违背客观规律行商。

否则想在恒顺上看见滨海街的问题,太难!

朱由校冲赵氏招招手,赵氏尽管腿软,但也强撑着到朱由校面前行礼...

“我听你公公说,你不是去松江了吗?”

赵氏俯首做小女儿姿态:“回公子,办完事儿,回来了。”

“松江那边怎么样?”说完,朱由校又补充道:“和天津这边比。”

赵氏不知道天津知府李邦华在,对皇帝,她也不敢有什么隐瞒。

“在整体经商上,天津相较于松江略逊一筹。”

“松江府在我到的时候,有应天的、苏州的...还有其他各地的商贾都过去了。”

“不过松江没有滨海街这样的标志性地方!”

“很多人到松江,都会先去码头看,再去看官府告示...”

和自己从东厂得到的讯息不差,朱由校点点头:“你呢,到这边来,是国公府也打算掺一手?”

赵氏连忙否认:“回公子,没有!”

“妾身只是自运河过来,在天津这边听说了滨海街,然后过来看看。”

“就是在恒顺号买些东西...”

“慌什么!”朱由校拿起折扇扇了扇:“我说过,你们经商,只要遵大明律,那我不会禁止,还会鼓励。”

“国公府在这边也开个商号,给滨海街添添人气。”

“啊,是!”赵氏没想到这么大一块儿大饼就掉到自己头上了:“谢公子!”

若说一点儿也没想过在滨海街做生意,那是不可能的。

但国公府已经插手了军队供给,还有松江府...

赵氏怕国公府再乱伸手,惹得皇帝生厌,这才连连否认。

而如今皇帝开了金口,那就能正正当当的做!

说不定,天津府还得给照顾!

就算达不到恒顺号的程度,那肯定也比其他家的商号待遇好。

朱由校出了恒顺号后没有乱走,又有目的的去了一家天津人本地开的商号,以及外地人开的商号。

从与掌柜的交谈中。

朱由校发现了一些还存在的问题。

比如态度问题!

李邦华这样的天津顶层不说。

天津本地的小吏,在对待天津土著和外地商人的时候,明显有着差别。

倒不是说小吏会给天津土著笑脸。

只是顶多不为难。

但他们面对外地商人,就少有顾忌!

敲骨吸髓不至于,顺手捞点儿好处,是常有的事!

“臣,有罪!”

看着从一脸骄傲转变成大汗淋漓的李邦华,朱由校挥挥手:“不全是你的错!”

大明糜烂几十年,风气早就坏掉了!

就算朱由校恢复了考成法,恢复了大部分都察院的职能。

但这些举措,都是针对的上面的官。

吏这一层,算是改革深水区。

现在的朝廷还没有深入。

有问题才正常,没问题,那肯定是有更大的问题!

朱由校喊过曹化淳:“你记一下。”

“现有的贪腐监督并未到位,着内阁查漏补缺。”

“朕意,在内阁之下设廉政司,选拔精干人员巡视天下。”

“不拘泥官,不拘泥吏,有嫌疑者,廉政司皆有调查之权。”

“其次,吏员问题根结在于死寂、无上升之路。”

“朕意,于科举之外再设考举。”

“凡考成有功之吏员,皆可参加。”

“上榜者,可任一地之县令、一部之主官。”

待曹化淳写完后,朱由校再次给他交代:“告诉内阁,这只是朕的初步想法,让他们在此基础上商讨出更完备的解决方案。”

见皇帝的心情没有受商贾之言的影响,也没有因为天津本地的吏员,就怪罪他人。

李邦华总算松了口气。

不过,他在心里打定主意,在天津的官场,要严一严制度了!

朱由校看出了他的想法:“治理地方,不能一味从宽,但也不能一味从严。”

“要有度,明白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

“天津开海,这是国策!”

“明白吗?”

“明白!”李邦华受教。

皇帝的意思很明显,只要不影响到‘天津开海’,那天津的官场任李邦华折腾。

但要是影响到了,李邦华说什么也没用。

朱由校接下来在滨海街的出行还算顺利。

很多见不得人的事,是不会出现在阳光下的。

出现在阳光下的,大都是光鲜亮丽!

实际上吏员问题,要不是曹化淳有手段,朱由校也很难意识到。

至于意识到后能不能解决...

朱由校有信心!

虽然动吏员,就像在大明的毛细血管上动手术。

可是,在整体风气的影响下,在鞭子和桃子的相互作用下,必然是清廉有能力的吏员出头。

然后贪婪又没能力的吏员被清除。

有人拔尖,有人被换血。

就算是毛细血管,也会渐渐活过来!

朱由校才十几岁,不急!

第一天看了滨海街,第二天,朱由校又跟着李邦华去看使馆街。

使馆街与滨海街一样,都是朱由校给起的名字。

翰林院的翰林们还牵强附会,给这两个名字赋予了一些意义...

而朱由校起这两个名字,完全就是看这两条街的位置与功能,实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