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隐秘的盟友
司马睿:后下手为强
多年后,司马睿将成为东晋的开国皇帝,在富庶的江南延续司马氏国祚。但此时的他只是王室支脉,没有太多的政治影响力。
他是西晋奠基者司马懿的曾孙,祖父司马伷与西晋王朝的开创者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同父而异母,血统从这里就开始疏远。
他十五岁的时候,继承了父亲的琅琊王爵,封国正是琅琊王氏祖籍所在。他本人留在都城洛阳担任散骑常侍。所谓“入则规谏过失,出则骑马散从”,是皇帝身边的侍从,一般都由贵族子弟担任。
这个时期的司马睿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迹,在王室子弟中也不突出。《晋书·元帝纪》说他“不显灼然之迹,故时人未之识焉”。为了替他稍作辩解,史书说他是为了在乱世中保全自己,时刻谨慎退让。
这的确是某种程度上的事实。在司马家族那些年轻的王爷中,司马睿表现出了少有的隐忍和克制。当他那些同辈兄弟前赴后继地涌入舞台中央,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时候,他克制住自己的野心和欲望,在漫长的煎熬中等待自己时代的到来。
他的隐忍还有一个更为实际的原因:血统疏远的他还没有机会挤入权力中心。在八王之乱前期登上舞台的司马玮、司马亮、司马冏等人都是王室嫡系血脉,而司马睿只是一个远远的看客。
根据一个没有得到证实也无法证伪的传言,他甚至不是司马家的骨血。
《晋书·元帝纪》载:
恭王妃夏侯氏竟通小吏牛氏而生元帝。
翻译过来就是司马睿生母夏侯氏不守妇德,与王府中一个姓牛的小吏私通,生下司马睿。
让这件事更加具有传奇色彩的是,据说早在司马懿时代,就有谶纬曰“牛继马后”,也就是说将来牛家人会取代司马家族的统治。
当时司马懿手下正好有个叫牛金的人,曾跟随他驻军关中,对抗北伐的诸葛亮。司马懿不能允许自己的事业最后被牛家人接管,于是以毒酒将牛金杀死。不料多年之后,家族中的媳妇还是与一个牛姓人(据说也叫牛金)私通,生下后代。而这个后代在西晋覆灭后,于江南建立了全新的政权东晋。
当然,以上传闻过于离奇,几乎不可信。但这种闺房秘闻总是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传播力,不管真假,都会给司马睿的身份蒙上一层暧昧的阴影,继而影响到他的政治前途。即使司马睿后来开创了东晋王朝,还有人私下将其蔑称为“牛睿”。
因为这层原因,司马睿早期在西晋王朝中的默默无闻也就更好理解了。
他当时唯一的依靠是叔叔司马繇。这是一个长着漂亮胡须且有着大好政治前途的人物。司马繇在八王之乱前期因为支持贾南风,官升右卫将军,掌管一支禁军,后来再升尚书右仆射,相当于副宰相。遗憾的是,他很快在权斗中落败,后来虽然复起,又很快因为母亲去世而到邺城守丧。邺城在今天邯郸南边的临漳县,距离洛阳六百多里。
这直接改写了司马睿的命运。
永兴元年(公元304年)七月,司马越挟持皇帝北上攻打邺城的侄子司马颖,在洛阳为官的司马睿随军。在这场被后世称为荡阴之战的交锋中,司马越大败,逃回了自己的封地徐州。被抛弃的司马睿成了堂兄弟司马颖的俘虏,司马繇则因为有串通司马越的嫌疑而被杀。
司马睿失去了唯一的依靠,从现在开始,要自谋生路了。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他趁着守卫松懈逃了出去,孤身南下,潜逃六百里,直到黄河北岸。在眼看就能脱离司马颖的势力范围时,却不幸被关卡守军拦住。
当时司马颖有令,各个关口不准放贵族出入。
那时候也许雨仍在下,风还在刮,黄河的水涨了起来。司马睿环顾四周,尽是一片苍茫。他还什么都没实现,就要这样籍籍无名地死去了。
幸运的是,就在生死之际,落在后面的随从宋典赶到了。
史书关于宋典的记载不多,只说他是司马睿的“从者”。应该是始终跟随司马睿左右的随从人员,跟他一起被关押,也一起在大雨之夜逃了出来。只是司马睿逃命心切,马不停蹄,跑在了宋典的前面。这个细节也让我们看到了司马睿当时的狼狈不堪。
见司马睿被守关人员拦住,宋典赶上前去,用马鞭子抽了一下司马睿的马,故意嘲讽道:舍长,官禁贵人,汝亦被拘邪?
舍长,就你这样的一个人也被当成达官贵人拦住了吗?
舍长指的是管理客栈的人,地位低下,后来经常跟仆妇相提并论。
守关人听了宋典的话,才给两人放行。
史书说,当司马睿还在洛阳时就跟王导相识,王导经常劝他不要在洛阳逗留,早日回到自己的封国。也许那时候的王导就已经看出了西晋王朝的摇摇欲坠。
经此一难的司马睿,终于想起了王导当年的提醒。他渡过黄河,到洛阳找到家人后,就逃回自己的封国琅琊。
琅琊国在徐州东北方向,再往南就是司马越的封地东海国。州郡长官为了巩固统治,一般都会招揽本地世家大族子弟入府任职,像司马越、司马睿这样的封王也不例外。王导此刻正在司马越府中担任参军,负责在军事上出谋划策。
一年后的公元305年,司马越为了壮大势力,西去关中与另一个藩王司马颙决战,建立自己的军事联盟。没有背景的司马睿被他任命为平东将军,留守徐州,负责转运粮草物资。
曾被司马越抛弃的他同意了,但提了一个小小的条件。
他请司马越的参军王导协助自己。
这是对日后天下形势至关重要的一刻,但那时候司马越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关中的对手身上,并没有看清自己阵营中司马睿、王导的能力和野心。
他轻易地同意了这个请求。
于是王导自此转入司马睿府中担任司马。
司马比参军的职位重要多了,负责军政大事,在战时可领兵打仗。日后携手在江南开创东晋的王导与司马睿终于走到了一起。
《晋书·王导传》载:
时元帝为琅邪王,与导素相亲善。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
这里的元帝就是司马睿,他与王导志趣相投,都有匡扶天下的大志。在王导任职司马期间,司马睿对他非常信任,“军谋密策,知无不为”。
当王旷出现在下邳王导家中,并提出南渡计划时,王导依然在司马睿军府中任职司马。他们的初步合作顺利投契,让王导有信心说服司马睿参与他们的计划。
而司马睿也正在想方设法离开危险重重的下邳。
这个地方最早是那位讽齐王纳谏的邹忌封地,因为他被封为下邳成侯,此地得名下邳。
下邳地处苏北平原,通过穿城而过的泗水连接北面的黄河、南边的淮河两大水系,是南北势力运输粮草、物资,集结兵力的枢纽之一,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下邳为吕布所据,曹操久攻不下,掘泗水冲击下邳城,吕布投降被杀,史称“水淹下邳”。
下邳再往南不到百里,就是淮河一线。这里更是南北争夺的主战场。北方的势力想要统一天下,必须越过淮河南下。南方势力准备进取中原,也往往以淮河一线为跳板,在此囤积粮草、兵力。即使为了自保,南方势力也往往争夺淮河一线,作为长江之外的第二道防线。历史上曹魏与东吴的对峙、蒙古与南宋的交锋,多在淮河一线展开。
眼下匈奴势力不断南侵,早晚都会进入淮河一带。
司马睿不得不为自己的前途早做筹划,他在司马越阵营中只处在权力的第二梯队,真正被司马越重用的是他的三个亲弟弟,以及手中握有强兵的苟晞、王浚等悍将。当初荡阴战败时,司马越完全没有顾及他的安危。他意识到如果继续驻扎下邳,既不能掌握大权以自保,还有随司马越一道万劫不复的风险。
根据后来的历史,我们知道司马睿其实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生性冷静、清醒。长于隐藏自己,在潜伏中冷静地洞察局面,然后在机会来临的时候果断出手。在被司马越等血统高贵的族人们冷落、忽视的漫长时间里,他早已清楚地看清了时局,并不动声色地做出了选择。
他知道是时候离开了。
找到关键角色,事就成了一半
史书没有记载王导等人说服司马睿南渡的具体过程,说明此事并非难题。两人是布衣之交,相互期许,且对时局有共同的认知。当然,王导也不能直接走到司马睿面前,告诉他现在天下大乱,太傅司马越刚愎自用,早晚必败,咱们得趁早逃避他处。
即使是他俩之间,这种真心话也是不能直说的,毕竟司马睿还是西晋王朝的藩王。王导也不能让司马睿将南渡看成是琅琊王氏的自保之举。
他只用告诉司马睿,现在中原荒弊,粮草不继。陈敏死后,再无人从江南运粮。你作为藩王,我作为臣子,都得为国分忧。现在该是我们去江东承担这个使命了。
司马睿是个聪明人,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就足够了。
真正困难的是如何说服司马越,让他允许司马睿携手王导等人南下江东。
此时的司马越正在焦头烂额之际,外有匈奴的压力,在内面临新皇帝和群臣的围攻,正需要凝聚联盟力量以自固。一旦南渡计划被视为脱离联盟的自保行为,司马睿和王导等或有性命之忧。
这也是为什么《晋书·王导传》中会说王导与司马睿“潜有复兴之志”。“潜”是私下、偷偷的意思,他们不敢在司马越面前暴露自己的野心。
幸运的是,年初发生的一件事给了他们机会。
《资治通鉴》载,永嘉元年(公元307年)二月,平东将军周馥,代替原扬州都督刘准镇守寿春。
周馥出身汝南(今河南驻马店)周氏,为当地大族。他为官正直,疾恶如仇,身逢乱世,有匡扶天下的大志。司马越在公元305年建立自己的军事联盟时,曾推荐周馥任中领军,以示拉拢。
中领军是宫廷禁军将领,关系重大。曹魏时期,司马师就曾凭借着担任中领军的便利,协助父亲司马懿发动政变,诛杀曹爽集团。
周馥断然拒绝了这个好意,他向来不满司马越挟天子以令诸侯,也从来不掩饰自己的不满。
现在周馥担任扬州都督,出镇寿春,对司马越来说就构成了越来越大的威胁。
寿春在今天安徽寿县,位于淮河南岸,是南北交通的枢纽所在。寿春向北,可通过淮河支流颍水联结中原腹地;向南,下合肥,入长江,可攻东南腹心。其历来是南北交战的核心战场。
曹魏、西晋都在寿春驻扎大军,作为向东吴用兵的基地。而南方的东吴孙权想要统一天下,就必须向北突破寿春城。
周馥控制了寿春,就能影响整个江东。
这还只是从长远考虑会产生的风险,更紧急的是迫在眉睫的掣肘。司马越南下许昌,原本是要利用它连接江东的便利征集粮草。许昌可通过颍水南下淮河,继而在寿春再南下合肥、巢湖,最后渡江。若让周馥全权掌握寿春,司马越的粮草运输很可能会被卡死。他急需一个人去江东牵制周馥。
这,就是司马睿和王导的机会。
王导等人为此制订了一个详细计划,分三路说服司马越。
第一路是王旷,他曾受到司马越重用。他熟悉江东形势,可以向司马越说明,司马睿南渡江东有助于掣肘周馥。同时陈敏死后,没有人能从南方为司马越筹集粮草、物资。司马睿正好可以填补这个空缺,他在下邳时就负责转运粮草。
第二路是王导,他会通过同僚裴邵说服司马越的妻子,让她帮忙吹吹枕边风。裴邵出自与琅琊王氏齐名的河东裴氏。他的妹妹嫁给了司马越,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裴妃。此时裴邵在司马睿府中主管政务,位置还高于王导。
王导与他私交深厚,可以通过他让司马越的妻子帮忙说情。几年后司马越死于战乱,裴妃沦为奴隶,辗转多年才到了江东投靠司马睿。司马睿念及她当年说情之恩,待她极厚。
第三路是王敦,他去跟族兄王衍说明南渡江东对家族的意义。王衍在司马越集团中深受倚重,整个琅琊王氏中,就数他最有可能说动司马越。
虽然王衍并不认为西晋已经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但是将家族中的一支势力提前安插到江东,符合他一贯的投机主义作风。
有这样一条记载能够清晰地说明王衍的投机风格:
早在八王之乱前期,当贾南风跟太子党争斗时,王衍将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太子和贾南风的侄子。后来太子被囚禁,通过妻子向老丈人王衍求救。王衍不仅视而不见,还令女儿跟太子离婚。
王衍没有太大政治作为,但至少明白狡兔三窟的道理。
当然,说服的工作并不容易,耗时长达半年之久。直到永嘉元年(公元307年)七月,在三路人马的请求、暗示、怂恿下,司马越终于首肯。司马睿被任命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驻扎建康,也就是今日的南京。
南渡计划正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