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理论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学者们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内涵、指标评价体系、动力和路径等方面展开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结合本主题,本节重点从促进区域制造业提升在全球价值链地位的角度展开述评。
一、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渊源
从理论渊源看,“高质量发展”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发展质量、发展阶段等概念相关,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熊彼特创新理论、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钱纳里产业升级理论等有着紧密联系。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质量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这些论述很早就注意到微观质量和宏观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性,还区分了粗放和集约发展模式,为我们当前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启示。
在微观方面,马克思主要运用劳动价值理论分析了产品质量与使用价值、价值之间的关系。比如,区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也就区分了不同劳动质量,进而影响产品质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凝聚的劳动价值量主要由产品质量体现,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凝聚的劳动价值量又对产品价值量的高低产生决定性影响。此外,产品的使用价值可以通过产品质的提高而提高。马克思还深刻认识到质量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质量不高的产品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将处于弱势地位。
基于宏观视角,马克思重点研究了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循环链和经济增长质量等问题。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社会再生产是数量再生产循环和质量再生产循环的有机统一体,既是数量的再生产,也是质量的再生产,生产过程应关注质量。对于经济增长质量,扩大再生产主要包括内涵式和外延式两大类型。前者主要依靠技术进步,通过提高资本、劳动等投入要素的利用效率以扩大社会再生产。后者主要依靠增加资本、劳动等要素的投入数量,通过扩充生产规模的方式以扩大社会再生产。在地租理论中,马克思提出了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两种经济增长方式。前者是典型的数量型经济增长模式,主要借助增加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进而以粗放式的规模扩张推动经济增长。与其相对应,后者主要借助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着力提升各类投入要素的集约化利用水平和产出效益,进而实现劳动、资本等投入要素组合的帕累托改进。
这些论述为后来的粗放发展和集约发展模式提供了深刻启发,也为我们当前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
(二)熊彼特创新理论
根据熊彼特创新理论,创新本质上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技术条件组合关系。这种新的组合关系力图在生产体系中引入一种生产的“新函数”,以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产出的变化。实施创新的主体就是企业家,他们不断通过“新组合”来获得潜在的利润,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熊彼特认为,所谓“经济发展”,是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不断创新的结果,就是不断打破均衡的过程,从而引起了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变化。在创新力量的推动下,经济发展成为一个“创造性毁灭”的过程。
熊彼特创新理论认为,经济发展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既是最根本的动力,实际上也是发展本身。根据这一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的内涵。如果经济总量的增加仅仅依靠人口、资本的规模扩张产生,由于它并不会带来质的变化,因此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发展”。发展是经济发展质上的一种新现象,是对原有经济均衡状态的一种调整和改变,这种改变可以认为是一种创新。这与当前高质量发展中十分强调创新推动力的内涵是一致的。
(三)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
20世纪60年代末期,著名经济学家罗斯托在美国提出这一理论。根据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经济社会发展按照其不同过程特征可分为传统社会阶段、准备起飞阶段、起飞阶段、走向成熟阶段、大众消费阶段五大阶段。1971年,罗斯托发表《政治和成长阶段》一书,在前述五大阶段的基础上增加了超越大众消费阶段。罗斯托认为,传统社会阶段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初始阶段,在这一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围绕生存展开,孤立、封闭式的生产生活组织方式是其典型特征。
准备起飞阶段是传统社会阶段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产物,其特征是通过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变革,力图通过现代化建设,进而为脱离贫困落后和转向经济繁荣做好准备。
起飞阶段是经济由落后阶段向先进阶段发展的过渡时期,在这一阶段通常大量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外商企业投资蜂拥而来,部分制造业行业开始快速成长,并依托这些优势行业逐步形成若干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
当经济社会发展到走向成熟阶段,现代化技术有效地应用到了它的大部分产业,产业结构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生产产品结构日趋多元,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大幅提升。在此基础上,国内的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国民生活的富裕程度提升。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发展实力的增强,国内部分企业开始积极谋划境外投资。
步入大众消费阶段,经济结构服务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高科技产业占据相当比重,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显著提升。在这一阶段,国民对教育、医疗、文化、休闲等领域的需求明显增加,消费产品也由实体产品向服务型产品提升。
当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超越大众消费阶段,创造高品质生活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将逐步得以满足。
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告诉我们,经济发展很难说是线性的,到一定阶段就会对应不同的阶段特征,发展战略也应做出相应调整。因而,我们在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高速增长后转而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应将更多精力放在提升质量和效益上,满足大众消费升级需求。
(四)钱纳里产业升级理论
哈佛大学钱纳里教授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其中的准工业化国家(地区)1960—1980年的相应资料,利用回归方程的方法建立了一个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市场占有率模型,提出了标准产业结构,建立了多国模型。钱纳里根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不发达经济到成熟发达经济整个变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向更高阶段的跃进都是通过产业结构转化来推动的。
第一个时期是传统社会,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绝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工业经济发展尚未起步,经济发展水平极低。当由传统社会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经济开始发育,工业在产业经济中的占比逐步超过传统农业,但工业生产仍以简单消费品、建材加工、采掘业等初级加工为主。
步入工业化中期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后,制造业内部的轻重工业结构比例逐步发生变化,重工业实现快速发展。在这一时期,非农就业在就业总人口中的比重明显增加,现代服务业逐步成长起来。当进入第四个时期的工业化后期阶段,农业和制造业均已发展到一定高度,现代服务业将实现规模的提升及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发展,上升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性产业。迈向后工业社会时期,制造业内部结构由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转换。在这一时期,国民的生活需求结构有了质的提升,高档耐用消费品在全社会实现普遍使用。
最后步入现代化社会时期,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逐步在第三产业中占据主体地位,国民的消费需求更趋多元和个性化。
从理念上看,钱纳里基于产业结构特征划分的经济发展时期与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比较类似,都为我们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推动产业升级,向中高端迈进正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包括结果维度和过程维度。国内对制造业发展质量的认识随时代的变化不断演进,政府不同时期对于产业发展有着不同的导向和内涵要求,学界基于不同研究视角,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也有着不同的内涵解析。
(一)学界关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
对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目前国内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标准,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命题进行解读和思考。如:苏黎世大学教授Enrst Fehr(2017)认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但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动态过程。肖伟(2019)认为根据国内外的发展经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要求: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能够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生产过程清洁高效,满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企业效益保持在较好水平,人均增加值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周毅等(2020)提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指以增强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产品质量、标准和服务提升为主要标志,最终形成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具有世界影响力、产业具有全球整合力的总体格局。
(二)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脉络
经过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化建设,我国目前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实力较强的制造业产业体系,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占全球比重超过28%,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随着我国制造业发展逐步从粗放化、外延式发展转向集约化、内涵式发展,从规模速度竞争模式转向质量效益竞争模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国家层面的整体战略导向持续强化。从2015年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到党的十九大再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相关文件关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论述日渐丰富和明晰。
“十三五”收官之年,国务院对我国建设制造强国做出部署,并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作为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见表1-4)。《中国制造2025》对我国制造业新十年的发展做出一大目标、两化融合、三步实施、四项坚持、五大方针、五大工程、十大领域的“一二三四五五十”总体导向。一大目标,即推动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两化融合,即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这是我国制造业占据发展制高点的必由之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此提出明确要求。三步实施,即实施制造强国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力争以十年一步,推动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实现渐进式转变。四项坚持,即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全面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合作共赢四大原则。五大方针,即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和人才为本。五大工程,即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基础强化、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高端装备创新五项制造强国建设重点工程。十大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
表1-4 《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我国制造强国建设“三步走”目标
2017年,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并就如何以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出要求。根据相关精神,为构筑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新优势,必须致力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并且更加突出实体经济对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地位与作用。特别强调要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机遇,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助推我国的制造强国建设,进而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核心竞争力和相对地位。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国家《纲要》)进一步对推动我国全产业链现代化建设和优化升级做出明确要求,突出强调要加快实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四大强国”战略,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加快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见表1-5)。
表1-5 国家《纲要》关于“十四五”时期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导向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重庆市《纲要》)也对重庆市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做出具体战略部署。根据该文件,“十四五”时期,重庆市将“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推动工业经济迈上3万亿级新台阶”。其主要举措包括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支柱产业提质工程、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工程三大重点工程,其具体内容见表1-6。
表1-6 重庆市《纲要》关于“十四五”时期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导向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2021年4月重庆市先后印发了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及其相关配套措施——《关于进一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其中,《意见》明确了重庆实施制造强市、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建设高质量的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的战略定位导向,并从增强创新驱动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进数字化转型、构建绿色发展体系、培育优质市场主体、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等方面提出具体任务。《措施》围绕《意见》部署,从鼓励创新发展、推动转型发展、培育优质企业、降低企业成本、强化要素和人才保障五个方面提出了23条针对性举措(见表1-7)。
表1-7 《措施》主要内容
(三)本书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界定
综合已有研究和政策文件,我们认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应涵盖以下内涵特征: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将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协调作为内生特点、绿色作为普遍形态、开放作为必由之路、共享作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二是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制造业实现结构优化、效率提升、动力增强、扩大开放,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有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制造业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体现更高的价值链地位和安全稳定性。三是供给体系和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实现总供给与需求总量及结构动态平衡发展,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四是龙头引领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共生,既需要一批在国际上、行业内有强大竞争力和引领能力的领军企业、灯塔企业,也需要一批专精特新和强大创新力的中小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形成良好的制造业发展生态。
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
从相关研究来看,学者从不同维度开展了区域或制造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于涛、刘长玉等(2013)以区域产品质量为研究对象,选取了政府职责、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技术创新四个方面构建区域产品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金升龙(2018)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的方法构建了上海市制造业和服务业质量指数模型,对上海市四个行业进行了质量指数计算分析。马小平(2018)建立了由“产品实物质量”“产品技术水平”“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市场环境保证能力”四个二级指标及十个三级指标组成的宏观质量指标体系,对区域质量水平进行评价。中国工程院(2019)开展了制造强国战略研究,从产业评价的角度建立了涵盖规模发展、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四大维度的“制造强国”评价指标体系。
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路径
综合已有研究,根据来源、功能和价值等维度,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分为创新动力、改革动力、开放动力、要素支持力、需求拉动力和人才支撑力等方面(魏后凯等,2019;杨伟民,2018),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推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制造业融合发展,以产业链融合不断推动制造业走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推进制造业投入要素的市场化配置等,均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余东华,2020)。其中,技术创新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的根本(刘欣欣等,2019;于涛等,2013),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心(金升龙等,2005),金融支持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马晓平,2017),同时政府的科学规划和引导可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任保平等,2018;蒋家东,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