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随着土地制度的改革、农副产品商品率和农民收入的大幅提高,出现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此背景下,以城乡户籍制度分割和农村劳动力流动控制为典型的城乡隔离制度开始出现松动,尤其是1984年农村改革向城市转变以来,不再严格限制流动,而是允许甚至鼓励流动。80年代中后期,是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农村劳动力流动速度最快的黄金时期(张神根,2006)。然而,由于城镇存在比较严重的劳动力过剩问题,且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因此,在城镇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多数是人力资本存量较高的群体。在此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方针是“离土不离乡”,而严格意义上来说,“离土不离乡”的劳动力转移尚不能算真正的流动。
20世纪90年代,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国民经济出现了新一轮增长周期,实现了稳定健康的发展,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流动就业机会。另外,农业边际生产力不断递减,农民增产不增收,导致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由此形成“民工潮”。这一时期流动到城镇的农村劳动力已经由高人力资本存量群体转变为普通农村剩余劳动力,国家有关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在继续遵循“离土不离乡”指导方针的同时,加强了对农民跨地区流动就业的疏导和管理,改善了农民外出就业的环境,劳动力流动呈现“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的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无论是从国家的经济、体制,还是社会对城乡关系、农村劳动力流动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上来看,都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呼倩、黄桂田,2019)。近几年,随着劳动力流动日益频繁,流动规模不断扩大,并形成庞大的群体。根据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年末,全年农民工总量为28560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959万人,本地农民工11601万人,同期农村人口数量为50979万人,分别占农村人口的56.22%、33.27%和22.76%。尤其是近年来,工资性收入占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2007年中国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已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占38.6%(周密、张广胜,2010)。工资性收入比例差异也成为造成农户间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公布的《中国农民经济状况报告》结果显示,2011年我国农村非农就业家庭户均现金收入为49688元,人均现金收入为12600元;务农家庭户均现金收入21905元,人均现金收入为6522元,务工家庭户均现金收入和人均现金收入分别是务农家庭的2.27倍和1.93倍。此外,将农户家庭现金收入根据从高到低的次序分为五等,在最高收入组20%样本的农户中,务工农户家庭占88.9%,务农农户家庭占11.1%;在最低收入20%样本的农户中,务工农户家庭占17.5%,务农农户家庭占82.5%。
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9年年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020.7元,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为6583.5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1.09%,比1990年的20.22%占比提高了将近20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在农村居民收入中占居非常重要的地位。由此可以看出,从劳动力流动角度研究农户家庭收入变动显得十分必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支持,尤其是2004年以来,国家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快速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农户家庭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2124上升到1985年的0.2267,再上升到2006年的0.3737,2011年达到0.3897(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12)。从农民的角度来看,农户间收入差距及其带来的生活质量和财产差异更为深刻和直接,会对农民生活态度造成影响。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民更易不满分配现状,这对农村社会治安和农村稳定具有负面影响(周密、张广胜,2010)。此外,城乡收入差距在近年来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城乡收入比从1985年的1.86∶1,上升到2000年的2.79∶1,再上升到2010年的3.23∶1。虽然城乡收入比从2011年开始呈现持续下降态势,从2011年的3.23∶1下降到2019年的2.65∶1,但城乡收入差的绝对额却依然在不断扩大。在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和频率不断扩大并常态化的情况下,流动对农户家庭收入变动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种影响对社会是积极还是消极?同时,如果把农村劳动力最初从农村流向城镇称作为产业间流动,把在城镇工作的变动称作为行业间流动的话,农村劳动力产业间流动无疑带来收入的显著增加,并且对家庭收入带来显著正影响,但农村劳动力行业间流动的影响是否具有同样的趋势?这是本书想要解决的问题。此外,工资性收入在农村居民收入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农村内部农户家庭收入增长态势如何,农户间收入差距状况有何变化,也是本书想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