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明诗选(2012—2020)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序:古典味与民族风

张德明

近几年来,钟明的诗歌创作一直保持在一个高水平上,而且她还始终以执着的探索姿态,努力拓展着属于自己独有的艺术领地。她的诗用语讲究,形式独特,诗行之间的情绪、节奏和意义处理得较为巧妙,阅读这些诗章,自觉有一种别样的情感波澜和精神气息在激荡着你,将你默默浸染,使你深受陶冶,让你时时刻刻心为所动情为所牵。我最看重的是,钟明通过自我的孜孜探求,逐渐炼出一种在当代诗坛有别于常人的、颇具个人性和艺术辨识度的诗歌样式,其中鲜明显露出的古典韵味与民族风格,尤其让人眼前一亮,心生惊喜。我们不禁要追问的是,钟明诗歌中的古典韵味和民族风格是如何形成的?这种独特的艺术气质在当代诗歌创作中又有着怎样不俗的意义和价值呢?

中国新诗诞生至今,已逾百年时光。但百余年来,中国新诗的创作始终摆脱不了西方诗歌的影子,拿梁实秋的话来说,中国新诗很多时候正是“用中文写的外国诗”(《新诗的格调及其他》)。事实上,中国自古就是诗之大国,有着异常丰富的诗歌美学资源,新诗如何有效地继承古典诗歌美学传统,让其更具中国特色和民族个性,这是新诗诞生以来一代又一代的诗人都在多方探寻方案但始终没有找到良策的重大诗学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钟明的艺术探路是值得肯定的,也是极有价值的。她的诗歌有特定的表达路径,有古典味道丰厚的韵式和气脉,同时也有民族色彩鲜明的意象群落和语言谱系,为中国新诗有效承袭古典诗歌传统且更能凸显中国气派和民族风格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板,因而值得我们细致分析。

钟明诗歌有一种独特的文体形式,我称之为“对话体”,通过与古典诗歌对话、与文化遗产对话、与人文传统对话,钟明将自我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的深刻领悟艺术地彰显出来。例如,在组诗《游弋诗经》中,通过与《诗经》对话,诗人重返历史空间之中,细察先民的生命形态和情感形式,并用现代人的生命趣味和精神立场照亮了古人的生命,从而对“诗经文化”做了较为新颖的美学阐释。《静女》一诗如此写来:

春光。——脱去衣裳。

脱去血色。

脱去筋骨。

没入光芒里。

我爱的人,你还在那片喧嚣中等待我尚未燃烧殆尽的彤管吗?

夕光下手握的夜色,都碎了。

你看吧,我影凌乱,

我足,静如

其姝。

诗中所述的“静女”显然是一位有独立精神意识的现代人,但也并没失去作为一位痴迷于爱情的古典女子所具有的高洁品质。“彤管”“夕光”“影凌乱”等语词在诗中的联袂出场,更是强化了守护爱情的这个女性所存身的古典化场域。诗中的“静女”既是现代的又是传统的,既有当代风采也有古典气息,她就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其实,美好的人伦情感总是超越时空的,对于电光石火般的爱情来说,哪有什么传统和现代的严格分野?对于《诗经》来说也一样,真正的经典是不受时空局限的。换句话说,《诗经》中涓涓流淌的古典韵味,是可以与当下社会形成即时的对话与沟通的,通过对话与沟通,我们能发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也能对其中光芒熠耀的古典韵味,生出新的理解与认知。因为与《诗经》的多角度对话,钟明诗歌的古典韵味也得以呈现出来。

组诗《瓷质的宿命》,是钟明对景德镇瓷器进行的系统的诗化演绎,体现着诗人对民族文化遗产的细致审视和个性化认知,由此也折射出其诗歌所携带的某种古典意蕴。该组诗由20首短诗构成,从不同层面敞现了景德镇瓷器之美,同时也将每一样瓷器中内蕴的意义和精神揭示出来。如《素三彩》一诗:

远山近土,以墨勾皴。

那枝花那枚叶在时光的玉里。

发艺术的芽。素,以铅华的能量,尽洗铅华。

初夏粉绿,

蛙声渐黄,

越鸣越沉的禾田上,彻响村箫社鼓。

说,滋养一个家,一条溪水。

说一个老去的村庄和一个

越来越古老的国度。

要让那水、火、土的爱恨情仇,

纠结成章。蝉联,源远流长。

她愿素颜哀玉,不经意路人的目光。

不在意深沉、浅淡,或洁或脏。

以素面——对烦嚣,

以沉寂——对流淌。

那双空灵的手,千年之外凌空而下,蓦然攥紧了所有饥渴的目光。

在瓷器之中,以紫、黄、绿三色绘成花纹的,称素三彩。诗人面对此瓷器,大胆展开想象的翅膀,用具体生动的意象描摹出意趣生动的人间情景,艺术地展示了素三彩之美之妙。因而紧扣景德镇瓷器这一民族文化遗产来表现,诗行之中所蕴蓄的古典韵味也是较为丰足的。

钟明诗歌的民族风格也是很突出的,这既得益于她对富有中国特色的语言、意象等都有着较为精深的了悟,也得益于她对古典戏曲形式的熟稔和心领神会。钟明诗歌中的语言选择和意象取用,都呈显古意古韵,这在上面的文字中我们已经能体察到。同时,钟明诗歌中流溢着惹人心醉的戏曲调式,这种戏曲腔特别令人着迷。随便举一例,就可清晰睹见那撩人心弦的古典戏曲韵式,如组诗《此为春酒》之《金秋(秋)》一诗:

年初孵出的鸡崽都已开始下蛋了。

我随同月色垂下天井,

又高又静。

一地的稻禾,只等开镰。你不会想到,山里熟悉的草木小兽,有几许已成孤本。

柿子在山坡上静静地熟。种子有种子延续的套路。

阿婆还是喜欢手工制作的东西,

还是处处讲个节礼。

阿爷叹茶,

亨葵及菽,

时而,还是惹来狐仙留置祠堂,惹老尼絮叨……

“七月鸣□,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那玉,千百年来都是这样子地光灿,

这样子地老,哦……

秋尝吧,秋尝。嗟我田者,嗟我农夫。

短句和长句的错落编排,文言语和白话语的相互夹杂,语气叹词的时而出场,都让人领略到元明戏曲的艺术风味。钟明的诗歌有耐人品嚼的内在韵味,有如烟缭绕的情绪氛围,有具有神秘感和光亮感的精神气息,显示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民族个性。这些艺术特征的形成,或许与其诗歌袅袅不绝的古典戏曲味是密切相关的。

某种程度上,退休在家专事诗歌的诗人钟明,而今已经进入了一种可贵的专业写作状态。她不盲目跟风,不迎合世俗,而是默默探觅着属于自己的、有价值的艺术之路,悄然创作出了一批具有鲜明的古典味和民族风的诗歌作品。在过于喧哗的当代诗坛,钟明的默然坚守、独立创作姿态,是特别值得尊敬的,由此磨炼出的艺术作品,自然会具有值得称道的美学价值。

张德明,文学博士,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南方诗歌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评审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首届签约评论家。已出版多部学术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