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美国往事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同样吹向了教育界和科技界。
1980年,新中国的第一波留学潮,给37岁的王仁华带来新的命运转折。
为了让留学生回来之后能够真正服务中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负责团队在听取了多方意见之后,将更多的留学名额分配给了高校教师,增加了“访问学者”(Visiting Scholar)。各个科研、教育单位想要派留学生,都可以去申请,只要通过了考试,申请到了学校,国家或者单位就会提供经费。
为了强化这项工作,中科大组织了外训班,紧急培训英语等科目。学校年轻人多,学习英语蔚然成风,大家都非常积极地申请出国。王仁华因为一直没有放弃英语学习,就一次性通过了英语选拔,成为中科大六系第一批被派出的访问学者。
我是我们专业第一个被派出去的,流程也很快。中科大的钱临照副校长曾留学英国,回来之后到中科大教学。有一天,我和另外两个老师被他叫到办公室,一进门,就听他说:“王仁华,学校给你定好了。”我问是哪里,他说:“阿拉巴马大学,在亨茨维尔。”这个学校我也听说过,但是不知道怎么样。钱校长说学校不错,有两个原因:第一,地方挺好的,旁边就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有很多的资源;第二,这个学校的信号处理也不错。那边有一个教授,跟我们这边的一个老师是亲戚关系,所以联系起来也很快。钱校长建议我不要延迟,直接过去。那时候沟通渠道少,效率不高,所以联系学校需要费很大周折。
(王仁华)
阿拉巴马大学怎么样,王仁华心里也没底,不过很明确的是,他要去美国学习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1980年去美国,王仁华是和学校另三位老师一起走的。为了省钱,他们曾想花半个月时间坐船横跨太平洋,但去北京向海事局询问,人家说根本没这样的海船班次。他们只能坐飞机,先到巴黎,再转机去华盛顿。这是王仁华第一次坐飞机,在巴黎转机时,看到机场商店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他差点迷路,戏称自己“真是乡下人进城”。到了华盛顿之后,见到中国大使馆的接机人员,他们才算放下心来。
第二天散步时,我发现在使馆里能看到华盛顿机场,就站在那里看着,约2分钟降落一架飞机。美国之发达,超出了我的想象,我心想,北京和上海机场与之相比,恐怕有很大差距。我感触很大,在心里琢磨:改革开放是正道,要赶超美国任重道远。
(王仁华)
王仁华到亨茨维尔后和中科大的郭宽良、胡有秋租住在学校附近的二层楼房,楼上有三个卧室,楼下是客厅和餐厅。
下班后,三个人轮流做晚饭。到了周末,他们去超市购物,各种商品琳琅满目,目不暇接。他们都没有见识过美国超市,就跟着人流,学着推着小车去挑食品,然后去收银台付款——这也是中科大老师去美国的必修课之一。为了省钱,他们去的都是大众超市,印象最深刻的是连锁超市凯马特(KMART),经常去挑打折商品买。
访问学者的生活费是每月400美元,要租房、买菜,还要买些学习用品。几个人省了又省,为了回国的时候买八大件(彩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电视机、空调、电话、立式风扇)。当时在国内,彩电都还没上市,电器类的都凭票购买。记得我回国时,买了一台滚式洗衣机和一台小冰箱,还是海运到上海的。
(王仁华)
放假时,王仁华也曾和同学一起出去旅游,去过迈阿密的海滩,迪士尼游乐园,还有纽约、华盛顿等城市。
王仁华游玩美国纽约,在自由女神像和双子塔前留影
我们曾去迪士尼玩,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游乐园,不仅孩子喜欢,大人也玩得不亦乐乎,真是大开眼界,只是没钱不敢放开玩。
纽约曼哈顿也让人眼花缭乱,特别是世贸中心让人印象深刻。我们坐电梯上到顶层游览区,如入云中,可鸟瞰整个曼哈顿。没想到后来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再也见不到了。幸好那时我留下了照片,现在觉得太珍贵了。
我们还去了华盛顿特区,主要是去参观国会山、白宫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
(王仁华)
这些地方,都是来自中国台湾的学生陈文韬开车带着他们去游览的。陈文韬在阿拉巴马大学学计算机,经常向王仁华请教相关问题。这些问题自然难不倒中科大的老师们,渐渐地,大家就熟络起来。
当时,中国台湾的留学生很多,他们到美国时间比较早,思想也比较自由,看到大陆来的学生、访问学者都十分客气。
陈文韬毕业之后回到台湾,后来又到大陆工作,在外企百威啤酒任职,还是华北地区的一个总经理。他在百威啤酒干了一段时间后,去了复旦大学当教授,讲授企业管理相关课程。我回国之后偶尔也和他联系。科大讯飞创立之后,一群学生并不知道公司要怎么弄。我专程把陈文韬请到合肥来给大家讲课,讲了两三次。我们那时候连报酬都没有给他。科大讯飞这些孩子很灵,学得很快。后来,中科大60周年校庆,我又专程把他请到合肥来,参观了科大讯飞,他很高兴。他说,当时也没想到,你王仁华可以把公司搞成这个样子,表示很钦佩,也很欣慰。
(王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