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浅谈好名
且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是好名者也。
——《人世间》
桀杀关龙逢:桀,姒姓,夏后氏,名癸。帝发之子,夏朝末日君主;关龙逢,豢龙氏,夏大夫。是史料记载中,第一个因进谏而亡的人。
关龙逢是帝发时代的臣子,及至帝发陨落夏桀帝癸继位。一直忠心耿耿,心系大夏。
夏桀暴虐,荒淫无道。对内大兴土木,建顷宫、修瑶台,百姓苦不堪言。对外兴兵战乱不休,天下诸侯多叛之。可谓是天怒人怨,民不聊生;
大夫关龙逢、太史令终古、伊尹等人先后进谏,最终关龙缝被囚,受炮烙而死。终古、伊尹等人见桀之取死有道,只得无奈奔商,助汤行更迭之举。
纣杀比干:纣,子姓,名受,亦称帝辛。帝乙之少子,商朝末日君主;比干,帝文丁之子,纣王的叔叔。曾以太师之职辅佐帝乙,又受托孤之命辅佐帝辛;
纣王自幼生性聪颖,继位之后在比干等人的辅佐下,也曾大力发展国政,使得商朝繁荣富强。对于自己的功绩,帝辛非常满意。
然而意满则志骄,骄人则傲,傲则辟。志骄而性格乖张孤僻,自有小人投之以好。于是帝辛开始逐渐的亲近馋臣小人,疏远比干等忠义之臣,颇有一股“你在教孤做事?”的意味。
帝辛中后期,对内大兴土木,重赋敛,推行严刑酷法。对外远征东夷,战乱连连。
对于帝辛的暴政,比干、微子启、箕子等人冒死进谏。最终比干剖心而死,微子亡身入周,箕子佯疯隐遁箕山。
孔子说:
以前的时候,夏桀杀了谏臣关龙逢,商纣杀了王子比干。他们这些人,都是修身有道的大德之人。
对下以道德抚之,对上以道德逆之。所以他们的君主,都是因为他们的道德而起杀心。是以己之道德,非君主之道。
就你有道德是吧,你高尚,你清高,我无德行了吧。道德再高有什么用,孤要你死,你还不是得乖乖受死。
他们啊,都是太执着于自己的道德之见了。
此处所言之“名”,不是死后名留青史之名。这是后世诸儒,为了提倡忠君爱国的思想,引申的陋传。
孔子也好,庄子也罢,都没有提倡身为臣子的,要为了青史留名,去冒死进谏的意思。
孔子讲为臣之道:有用则用,无用则退;天下无道,以在其位为耻。天下有道,以不在其位为耻;用舍行藏,遁世而无闷,独立而不惧;
此处的名,就是指诸位进谏的大臣,所固执的道德仁义之学;
他们自认为有道德,认为自己的道德观,才是治世之道。为了这个名义,为了维护自身之道,死也心甘。
他们是求仁得仁,方有死后之名。而不是为了死后之名,才去冒死进谏;
雷锋不是为了身后名,才选择做好事;董存瑞不是为了身后名,才选择舍身炸碉堡;王成不是为了身后名,才在山顶大喊“向我开炮”;
反观后世,是个人都要写本自传,出本书,甚至还要他人代笔自己润色。为啥?求个生前身后名罢了;
奉劝一句:
该是学习的时候,就让孩子安心学习,完善自己的价值观。
毋以嗜欲杀身,毋以政事杀人,毋以货财杀子孙,毋以学术杀天下后世;
——《言行龟鉴》
。。。。。。
打住,不能再说了,还是说说纣王吧。
纣王其实是个很聪明的人,并不是大家印象中的那种暴君。怎么说呢,他更像是一棵长歪的树,根本原因就是他太聪明了,聪明人到最后就是自认为他什么都是对的。
而不以虚心遏制的聪明,在得到无上的权利之后,就演变成“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变态人格。
历史上很多聪明人,身份低微时兢兢业业,仁义道德,前倨后恭。一旦获得权利后,尝到了权利带来的喜悦,便无法自拔。此后的目标就变成“怎样努力争取更高的官位”,享受更高级的权利待遇。
当获得足够的权利,乃至位极人臣之后,就摇身一变,此前的前倨后恭,仁义道德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性格乖僻、暴虐的嘴脸。这就是志满则骄,骄则傲,傲则辟。在他看来,这是他应得的,自己努力了那么久,现在就该是享受果实的时候。谁敢不满?我必杀之。权利在手,杀到天下无人敢反驳的时候,他就是对的。
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帝辛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
以帝辛的智慧,足以抗拒反驳所有谏言,其言语之巧,足以掩饰所有过错。
现在有一句形容浑人的话:你跟他讲理时,他跟你讲拳头;你跟他讲拳头时,他跟你讲理。
这是耍滑头的应变之举,就是无赖嘛。而帝辛不一样,智慧之高,足以和诸臣子硬碰硬的对刚。
你来跟我讲理,我就跟你讲理,最后我能把你辩的哑口无言;你来跟我讲拳头,我就跟你讲拳头,最后我能把你揍的鼻青脸肿。
诸位且看纣杀比干:“孤闻之,上古圣人心有九窍。世间传言,叔父心有七窍,不知可否”?
比干去进谏,纣王不耐烦,上来脾气了。
纣王对比干说:“我听说上古时候的圣人,心是有九窍的。现在世人皆传,叔父你有颗七窍玲珑心,是真的假的”?
言下之意便是:圣人之心有九窍,你比干有七窍。你是在世的圣人啊,那这帝位应该给你做才合适吧?要不择日咱也效仿尧舜,禅让一下?
比干听懂了,无奈之下只好把心剖出来。看吧,我没有七窍玲珑心,更不敢觊觎帝位,叔叔我只是想你回头啊。你不是天生便如此的孤僻,我曾看过你的努力,看过你的勤勉为民,大商的子民脸上,那个时候也是带着笑的啊。
你若天性痴愚,生而暴虐,那我也不会如此管你。现在我只求以我之死,换你回心,重拾国政,那样大商还有的救。若不然,那大商的气数也就到这了。彼时不过是早死晚死罢了。叔父,叔父,亦叔亦父,我总不能看着你死我前面吧。真若如此,到了九泉之下,我也没办法跟你老爹交代啊。
后世有人拿伍子胥与比干等人比肩,简直滑稽。
以结果来看确实都是进谏而死,但出发点与行事作风却截然不同。比干等人是为国为民甘愿赴死。
再反观伍子胥:
其父伍奢本为楚国大夫,因进谏被楚平王所杀。哥哥受楚王诏令,奔楚赴死。伍子胥逃奔吴国。为了复仇,投奔公子光帐下,设计策划了“专诸刺王僚”。公子光上位后,即吴王阖闾,伍子胥开始忽悠吴国攻打楚国,楚国被打的迁都。吴军进郢都后,伍子胥扒了楚平王的坟,鞭尸泄愤。这一段可以说是为父兄复仇,虽说手段卑劣倒也情有可原。
之后子贡为了救鲁国,忽悠齐国打鲁国不如打吴国,打吴国功绩高;又忽悠吴国赶快北上,齐国要打来了,先下手为强;又忽悠越国派兵跟随;再忽悠晋国出山,抵挡吴国。
自此天下格局大变,先是吴国打败了齐国,继续北上被晋国阻挡,想撤军回吴国时又被越国背刺,吴国灭亡。越国一跃成为霸主之国,成就越王勾践之名。
便是在吴国北上打齐国的时候,伍子胥冒死进谏,称背后之越必反。吴王夫差不听,以属镂剑赐死伍子胥。
伍子胥悲愤不已,留下遗言嘱咐后人:我死之后,将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东城门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军入城,覆灭吴国。
如此行事,岂配忠义二字,更遑论与比干等人为伍。
以上皆我之见,亦非我之见;
——末法时代后生文柒参上
——时甲辰年辛未月戊寅日
2024.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