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预算概论

一、预算的相关概念

预算,从字面上理解是指在经济上预先盘算的意思,通俗地说就是对未来活动的计划与安排。在各种政府文件、研究文献、教科书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中,它有不同的称谓,如政府预算、企业预算、全面预算、财务预算等。

政府预算,亦称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即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国家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国家预算是实现财政职能的基本手段,反映国家的施政方针和社会经济政策,规定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

企业预算,指企业以发展战略为导向,在对未来经营环境预测的基础上,确定预算期内经营管理目标,逐层分解、下达于企业内部各个经济单位,并以价值形式反映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的计划安排。

全面预算,是利用财务预算对企业各类财务与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

财务预算是指在财务预测、财务决策的基础上,围绕企业战略规划与经营目标,对一定时期内的资金取得与投放、各项收入和支出、企业经营成果及其分配等资金运动所做的具体安排。

通过概念比较可以看出,政府预算与企业预算是两个不同主体的计划安排,全面预算更多时候和企业预算是类同的概念,而财务预算是全面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关注价值管理,即未来资金活动的计划与安排。

本书主要以财务预算为基础,关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研究。

二、预算的发展史研究

(一)政府预算的产生与发展

最早的预算是从政府预算开始萌发进而发展的,人类从奴隶制社会开始出现了国家的概念,国家与政府的有效运行需要财政收入与支出,由此产生了对财政收支合理规划的需求,政府预算也就应运而生。

现代意义的政府预算产生于13世纪初期英格兰金雀花王朝统治时期。连年的战争、高额的税负,引发了英格兰国王与贵族的内部战争。1215年,约翰一世(1166—1216, 1199年即位)与贵族签订了著名的《大宪章》,并规定国王未经议会批准不能任意征税。此后,英格兰议会规定政府的各项财政支出必须事先做出计划,并经议会审查通过方可执行。从1640年英国三级议会失败开始,英国经历了内战、查理一世的死刑、克伦威尔专政、查理二世的复辟,最终在1688年进行了“光荣革命”,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相互妥协,玛丽二世和威廉三世作为共治国王变成名义上的君主,君主立宪得以实现。1689年的《权利法案》规定财政权力永远属于议会,国王、王室的开支都有明确的数额规定并不得随意使用,国家机关和政府官吏在处理财政收支时,必须遵守相关的法律与规章。至此,现代政府预算最终形成。

在我国,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王朝颁布了《清理财政章程》,宣统二年(1910年)起,清王朝的清理财政局主持编制预算工作,这是我国数千年封建史上第一次正式编制政府预算。

总之,这种具有一定法律形式和制度保证的国家财政分配关系,就是政府预算,其具体表现形式就是财政收支计划。

(二)企业预算的发展过程

1.国外企业预算的发展史

企业规模的扩大是预算产生的前提,现代意义的企业预算产生于19世纪末,在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引入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

(1)引入期(19世纪90年代—20世纪20年代)

最早将预算管理应用于企业管理的是美国。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历了两次并购浪潮从而使企业规模迅速扩张。1890年,美国通过谢尔曼法案,禁止企业间的联合定价即卡特尔行为,但并不禁止同行业的横向兼并,由此出现了联合钢铁、美国烟草、标准石油等巨型垄断企业。1914年,克莱顿法案的出台逐渐平息了第一次并购浪潮。一战后,美国工商业得到迅猛发展,加之股市的繁荣为美国公司提供了巨额资金,以纵向兼并为代表的第二次并购浪潮开始,但因1929年场地金融危机而停止。两次并购浪潮促成集团公司的大量涌现,企业规模扩大,管理的分权化成为必然。如何做到分权管理的同时又能有效控制企业,成为企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美国企业界、理论界开始了预算管理的探索。

企业界的代表是杜邦公司与通用汽车公司。

杜邦公司成立于1802年,其专门从事炸药生产并由家族控制,拥有遍布美国各地的采购、生产、销售纵向一体化网络,分厂超过40家。1899年,管理者尤金·杜邦去世,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接班人,传统的经营管理秩序几近崩溃。1902年,三名杜邦家族兄弟以2 000万美元的天价接手了杜邦公司,并首创事业部管理体制,利用经营预算、现金预算和资本预算等手段有效地将财权和监督权集中起来,成为纵向一体化集团公司预算管理的典范。

通用汽车公司成立于1908年,创始人威廉·杜兰特尤其擅长企业并购,在公司创立两年后就通过换股等方法兼并了凯迪拉克、别克、庞蒂克、悍马、奥兹莫比尔等20多家知名的汽车制造企业,据说其曾经因为300万美元的资金缺口而丧失了收购福特公司的机会。由于杜兰特缺乏对下属公司业务的有效协调,公司陷入财务危机,最终被摩根银行接管,杜兰特也被挤出公司。之后,杜兰特与路易斯·雪佛兰共同组建雪佛兰汽车公司,并于1916年重新夺回通用汽车的控制权。但基于同样的原因,公司再次陷入财务危机,杜兰特于1920年永远离开了公司。1923年,斯隆入主通用汽车公司,针对公司产品多样化的特点,建立了多分部的组织结构,通过“分散权责、集中控制”的预算管理方法,使通用汽车摆脱了财务危机并成为横向一体化集团公司预算管理的典范。

1911年,“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创立“科学管理”学说,其首创的标准成本(standard cost)、预算控制(budget control)、差异分析(variance analysis)等方法成为其后预算管理中的常用方法。1922年,美国成本会计师协会展开了“预算的编制与使用”专题研究,并掀起了预算管理理论研究的浪潮。同年,美国管理会计学创始人之一麦金西出版了《预算控制论》一书,首次将预算管理理论与方法从控制论的角度进行了系统阐释。

1921年美国国会颁布了《预算与会计法》,首次从立法角度确立了国家预算制度,同时使预算管理的职能为大众所了解,引起了工商企业纷纷效法,使预算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

在上述30年的引入期内,美国从立法、理论、实务、研究协会等层面开展了企业预算的研究与探索,建立了自上而下的预算编制与管理模式,预算管理在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型企业中得到普及。

(2)发展期(20世纪40年代—20世纪70年代)

二战后,由于竞争的加剧,企业利润普遍下降,企业对内部管理的科学化和灵活的适应能力有了进一步的要求。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跨国公司的大量涌现,加之西方社会对1929年金融危机的深入反思,都推动着企业管理当局开始重视预测与决策工作。弹性预算法、变动成本法、差额分析法、盈亏平衡点分析、现金流量分析等大量先进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得到运用。各种新兴的管理学派亦纷纷出现,在这些管理思想和管理学派的影响下,预算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得到快速发展。

发展期代表性的理论有四种:

20世纪40年代,行为科学管理学派应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了如何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引导并激励人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预算管理吸收该学派的思想,提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两下一上”的预算编制程序,形成了参与型的预算管理模式,使企业各个层次的管理者和关键岗位的员工参与预算的编制过程。

20世纪50年代,数理管理学派将数理经济学和运筹学的方法引入管理学研究,预算管理吸收该学派思想,建立了数学模型以描述复杂的经济现象,并通过计算机的验算,促进了预算管理在预测、决策、编制、执行、控制等方面的定量化与科学化。

20世纪60年代,系统管理学派将系统论原理引入管理学研究,认为企业是一个有一定目的、由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所组成的有机整体,企业管理应当处理好整体与局部、集体与个人、长期与短期的关系,该理论促成了预算的全过程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

20世纪70年代,灵活管理学派促成了“零基预算”(zero-base budgeting)理论的形成。德州仪器公司首次将零基预算的方法应用于企业费用预算的编制。由于石油危机引发了经济滞胀,美国政府开支捉襟见肘,时任佐治亚州州长的卡特将零基预算方法引入州预算,并于1979年入主白宫后将该方法引入美国联邦预算。

在上述近40年的发展期内,预算管理在理论层面得到完善,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最终成为当时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

(3)成熟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

20世纪80年代,人类进入信息时代,预算管理的信息化标志着企业预算进入成熟期。

1990年,美国加特纳咨询公司(Gartner Group)首次提出了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ERP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系统支持离散型、流程型等混合制造环境,应用范围从制造业扩展到了零售业、服务业、银行业、电信业、政府机关和学校等事业部门,通过融合数据库技术、图形用户界面、第四代查询语言、客户服务器结构、计算机辅助开发工具、可移植的开放系统等对企业资源进行了有效的集成。

预算管理是ERP系统中财务管理模块的一个子模块。经过多年的研发,国外出现了Oracle(Hyperion)和SAP(BO)两大巨头企业,国内的用友、金蝶、浪潮等知名的ERP厂商也开发了全面预算的软件。当然这些软件的使用花费巨大,并不是中小企业能够承受的,而最为基本的信息化工具,即Excel软件可以应对中小企业的需要,本书也将使用Excel作为案例讲解的工具。

2.国内企业预算的发展史

我国的企业预算发轫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时期,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指导下,一些近代企业得以建立并引入预算思想的雏形。新中国成立前,由于民族工商业的缓慢发展,预算管理的实践也处于停滞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近30年的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国营企业建立了计划管理模式。“一五”期间为加强企业管理,国家推行了企业经济核算制度,企业内部开展了班组经济核算;“二五”期间实行了流动资金统一计划、分口管理。当然对于这一阶段的管理是否属于预算管理,理论界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本书将在第二章中对该问题进行说明。

20世纪80年代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1984年,全国第二次企业管理现代化座谈会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重点推荐了经济责任制、全面计划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全面经济核算、统筹法(网络技术)、优选法(正交试验法)、系统工程、价值工程、市场预测、滚动计划、决策技术、ABC管理法、全员设备管理、线性规划、成组技术、看板管理、本量利分析和微型电子计算机18种现代管理办法,并在企业中进行了推广与运用。

1992年党的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概念。1994年,中国新兴铸管联合公司率先推行了全面预算管理。客观地说,20世纪90年代我国国有企业正经历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为困难的阶段,预算管理并未得到很好的实行。

1998年,随着国有资产管理局的撤销,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入“五龙治水”的阶段。2000年9月,国家经贸委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试行)》中规定“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2001年4月,财政部在《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企业对年度内的资本运营与各项财务活动,应当实行财务预算管理制度”;2002年4月,财政部《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中进一步提出企业应实行包括财务预算在内的全面预算管理。这些行政规章的颁布,标志着预算管理的理念得到各界的认同,并开始进入规范和实施阶段。

2003年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2007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2008年10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这是新一轮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产物。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对国有资本实行存量调整和增量分配而发生的各项收支预算,是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各级政府预算按照复式预算编制,分为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产(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其他预算。根据政府预算统一、完整的原则,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审批与执行不应脱离国家财政预算部门。作为政府复式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编制主体仍应为国家财政部门,并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管理,同财政公共预算一并报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执行。

21世纪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成功渡过了改革的阵痛期,跻身世界500强的企业逐年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了飞跃,预算管理也在各类行业的大中型企业中得到了推广,全面预算在我国必将有着美好的明天。

三、预算的类别

预算种类繁多,可以从不同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为若干的类型。本书结合财政部印发的《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主要从全面预算的内容和预算编制的方法两个角度分别对其加以研究。

1.根据内容不同,全面预算可以分为经营预算、专门预算和财务预算

其中,经营预算和专门预算可以统称为具体预算,而财务预算主要是形成预算报表的过程,具体预算是财务预算的前提与基础。该分类方法也是本书章节划分的主要依据之一。

(1)经营预算,亦称业务预算,是指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直接相关的经营业务的各种预算。按照其涉及的业务内容,经营预算可以进一步细分为销售预算、生产预算、存货预算和期间费用预算四类。

①销售预算,亦称营业预算,是预算期内预算执行单位销售各种产品或者提供各种劳务可能实现的销售量或者业务量及其收入的预算,主要依据年度目标利润、预测的市场销量或劳务需求及提供的产品结构以及市场价格编制。

②生产预算是从事工业生产的预算执行单位在预算期内所要达到的生产规模及其产品结构的预算,主要是在销售预算的基础上,依据各种产品的生产能力、各项材料及人工的消耗定额及其物价水平和期末存货状况编制。为了实现有效管理,还应当进一步编制直接人工预算和直接材料预算。

③存货预算是对预算期内各类存货数量与单价的预算,由于存货种类众多,结合预算管理要求,可以分为采购环节、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三类预算。

其中,采购环节的存货包括外购商品、外购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等;生产环节的存货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三种,直接材料是生产产品所需的各种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是生产产品所需的直接人工和福利费,制造费用是为生产多种产品共同耗用的间接费用;销售环节的存货指验收入库后、对外销售前的产成品。

需要说明的是,在制造类企业中还存在辅助生产成本的核算,主要是针对预算期内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各种费用的预算,其最终会转化为直接材料或制造费用。因此,存货预算也可以从制造费用、产品成本、营业成本等角度考虑。其中,制造费用预算是从事工业生产的预算执行单位在预算期内为完成生产预算所需各种间接费用的预算,主要在生产预算基础上,按照费用项目及其上年预算执行情况,根据预算期降低成本、费用的要求编制;产品成本预算是从事工业生产的预算执行单位在预算期内生产产品所需的生产成本、单位成本和销售成本的预算,主要依据生产预算、直接材料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制造费用预算等汇总编制;营业成本预算是非生产型预算执行单位对预算期内为了实现营业预算而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必要的直接成本预算,主要依据企业有关定额、费用标准、物价水平、上年实际执行情况等资料编制。

④期间费用预算是指对企业在预算期内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需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的预算。企业管理中,应当区分变动费用与固定费用、可控费用与不可控费用的性质,根据上年实际费用水平和预算期内的变化因素,结合费用开支标准和企业降低成本、费用的要求,分项目、分责任单位进行编制。其中:科技开发费用以及业务招待费、会议费、宣传广告费等重要项目,应当重点列示。

(2)专门预算是指企业不经常发生的、一次性的重要决策预算,主要包括长期投资预算和筹资预算两类。

①长期投资预算亦称资本预算,是对预算期内各种资本性投资活动的预算,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投资预算、权益性资本投资预算、债券投资预算、研发预算。具体而言:

固定资产投资预算是企业在预算期内购建、改建、扩建、更新固定资产进行资本投资的预算,应当根据本单位有关投资决策资料和年度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编制。企业处置固定资产所引起的现金流入,也应列入资本预算。企业如有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国家财政生产性拨款,应当根据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文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企业技术改造方案等资料单独编制预算。

权益性资本投资预算是指企业在预算期内为了获得其他企业单位的股权及收益分配权而进行资本投资的预算,应当根据企业有关投资决策资料和年度权益性资本投资计划编制。企业转让权益性资本投资或者收取被投资单位分配的利润(股利)所引起的现金流入,也应列入资本预算。

债券投资预算是企业在预算期内为购买国债、企业债券、金融债券等所做的预算,应当根据企业有关投资决策资料和证券市场行情编制。企业转让债券收回本息所引起的现金流入,也应列入资本预算。

研发预算是对研发活动内部管理控制的一种手段和制度安排,是对研发计划以及预期经济活动的一种货币数量表现。

②筹资预算是对预算期内企业各种融资方式,如长短期借款、发行债券、发行股票、利润分配、还本付息的预算,可以细分为经营筹资预算和项目筹资预算,两者分别是对短期融资和长期融资的预算。

(3)财务预算是指企业在预算期内反映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收支的预算,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预算、利润表预算和现金预算。财务预算是在经营预算和专门预算的基础上从价值的角度对企业预算期业务的总括反映。也就是说,业务预算和专门预算中的资料都将以货币金额反映在财务预算之中,从而使财务预算成为各项业务预算和专门预算的整体反映,所以财务预算亦称“总预算”,而其他预算可以相应地认为是辅助预算或分预算,本书称之为“具体预算”。

2.按业务量的基础不同,预算分为固定预算和弹性预算

(1)固定预算,亦称静态预算,是指编制预算时,只将预算期内正常、可实现的某一固定业务量(如销售量、产量)水平作为唯一基础编制的预算。固定预算方法由于存在适应性差、可比性差的缺陷,一般仅适用于经营业务稳定、产品产销量稳定,能够相对准确预测产品需求与成本的企业。

(2)弹性预算,亦称动态预算,是在成本性态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业务量、成本、利润间的联动关系,按照预算期内可能的一系列业务量(如产量、销量、生产工时、机器工时等)水平编制的系列预算。理论上,该方法适用于企业预算中所有与业务量相关的预算,但实务中主要用于编制成本预算和利润预算。

3.按与基期水平的关系,预算分为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1)增量预算,是以基期水平为基础,分析预算期内业务量水平及其他相关影响因素的变动情况,通过调整基期项目及数额而编制的预算。增量预算编制的有效性有两个前提,即现有业务活动是企业所必需的、原有业务是合理的。该方法主要适用于销售收入预算。

(2)零基预算是以零为基础编制的预算,预算编制时不考虑以往期间的项目和数额,而主要根据预算期内的需要和可能分析项目与数额的合理性,综合平衡编制预算。该方法主要适用于费用预算。

4.按预算期的时间特征不同,预算分为定期预算和滚动预算

(1)定期预算是以固定不变的会计期间作为预算期间编制的预算。理论上,定期预算有长期预算与短期预算之分,其中预算期在一年以上的预算称为长期预算,预算期在一年以内(含一年)的预算称为短期预算。实践中,是不存在长期预算的。定期预算可以保证预算期间与会计期间在时期上配比,便于依据会计报告的数据与预算进行比较,评价与考核预算的执行情况。

(2)滚动预算是在上期预算完成的基础上,调整和编制下期预算,并将预算期间逐期连续向后滚动推移,使预算期保持一定的时间跨度,在具体的预算编制过程中可分为逐月滚动、逐季滚动和混合滚动。理论上,滚动预算能够保持预算的连续性,有利于考虑未来业务活动,结合企业近期和长期目标,使预算随时间的推进不断调整和修订,从而充分发挥预算的指导和控制作用。

5.按预算的主体不同,预算分为部门预算和总预算

(1)部门预算就是以企业各职能部门或责任中心为主体编制的预算。

(2)总预算是反映企业总体情况的预算。

如商业银行总行的预算属于总预算,而各分行、支行的预算属于部门预算。

四、全面预算管理的环节

要做好预算管理工作,实现企业管理目标,需要掌握全面预算管理的环节。全面预算管理的环节是指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各个阶段,包括预算管理的各种业务手段。

全面预算管理的环节主要有预测、决策、计划、控制与分析。

(一)预测

预测是指根据企业活动的历史资料,考虑现实的要求和条件,对企业未来活动和成果做出科学的预计和测算。现代管理必须具备预测这个“望远镜”,以便把握未来、明确方向。

预测环节的作用在于:测算各项生产经营方案的经济效益,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预计业务活动的发展方向,以确定经营目标;测定各项定额和标准,为编制计划、分解计划指标服务。预测环节是在前一个全面预算管理循环的基础上进行的,运用已取得的规律性的认识指导未来。它既是两个管理循环的连接点,也是决策环节的必要前提。

全面预算管理的预测环节包括以下工作步骤。

第一,明确预测对象和目的。由于预测的对象和目的不同,所以预测资料的收集、预测模型的建立、预测方法的选择、预测结果的表现方式等也有不同的要求。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根据管理决策的需要,明确预测的具体对象和目的,如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加速资金周转、安排设备投资等,从而规定预测的范围。

第二,收集和整理资料。根据预测的对象和目的,要广泛收集有关的资料,包括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料、财务和生产技术资料、计划和统计资料、本年和以前年度资料等。对资料要检查其可靠性、完整性和典型性,排除偶然性因素的干扰,还应对各项指标进行归类、汇总、调整等加工处理,使资料符合预测的需要。

第三,选择预测模型。根据影响预测对象的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选择相应的财务预测模型。常见的财务预测模型有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因果关系预测模型、回归分析预测模型等。

第四,实施财务预测。将经过加工整理的资料进行系统的研究,代入财务预测模型,采用适当的预测方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确定预测结果。

财务预测的方法有许多种,常用的有定性预测法和定量预测法,前者可分为经验判断法和调查研究法,后者可分为趋势预测法和因果预测法。

(二)决策

决策是根据企业战略规划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要求,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出发,在预测的基础上,从若干个可以选择的活动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方案的过程。在活动预期方案只有一个时,决定是否采用这个方案也属于决策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就是决策。在预测基础上所进行的决策,是编制计划、进行控制的基础。决策的成功是最大的成功,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决策关系着企业的成败兴衰。

全面预算管理的决策环节包括以下工作步骤。

第一,确定决策目标。根据企业经营目标,在调查研究企业状况的基础上,确定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如发行股票和债券的决策、设备更新和购置的决策、成本费用种类的决策等,然后收集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和外部的情报资料,为解决制定决策面临的问题做好准备。

第二,拟订备选方案。在预测未来有关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为达到决策目标而考虑的各种备选的行动方案。在拟订备选方案时,对方案中决定现金流出、流入的各种因素,要做周密的查定和计算。在拟订备选方案后,还要研究各方案的可行性、各方案实施的有利条件和制约条件。

第三,评价各种方案,选择最优方案。备选方案提出后,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采用有关的评价方法,评定出各方案的优劣或经济价值,从中选择一个预期效果最佳的财务决策方案。经择优选出的方案,如涉及重要的财务活动(如筹资方案、投资方案等),还要进行一次或多次鉴定,经过专家或相关组织鉴定认为决策方案切实可行,方能付诸实施。

决策的方法,主要有优选对比法和数学模型法。前者有总量对比法、差量对比法、指标对比法等,后者有数学微分法、线性规划法、概率决策法、损益决策法等。

(三)计划

计划是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和数学方法,对目标进行综合平衡,制订主要计划指标,拟订增产节约措施,协调各项计划指标。它是落实企业奋斗目标和保证措施的必要环节。计划是以预测提供的信息和决策确定的方案为基础来编制的,它既是预测和决策的具体化、系统化,也是控制财务收支活动、分析生产经营成果的依据。

全面预算管理设计的计划很多,其中财务计划主要包括:资金筹集计划、固定资产投资和折旧计划、流动资产占用和周转计划、对外投资计划、利润和利润分配计划。

全面预算管理的计划环节包括以下工作步骤。

第一,分析主客观条件,确定主要指标。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企业决策的要求,根据供、产、销条件和企业生产能力,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分析与所确定的经营目标有关的各种因素,按照总体经济效益的原则,确定主要的计划指标。

第二,安排生产要素,组织综合平衡。要合理安排人力、物力、财力,使之与经营目标的要求相适应,在财力平衡方面,要组织流动资金同固定资金的平衡、资金运用同资金来源的平衡、财务支出同财务收入的平衡等。还要努力挖掘企业潜力,从提高经济效益出发,对企业各方面的生产经营活动提出要求,制定各单位的增产节约措施,制定和修订各项定额,以保证计划指标的落实。

第三,编制计划表格,协调各项指标。以经营目标为核心,以平均先进定额或标准为基础,计算企业计划期内资金占用、成本、利润等各项计划指标,编制出财务计划表,并检查、核对各项有关计划指标是否密切衔接、协调平衡。

计划的编制方法,常见的有固定计划法、零基计划法、弹性计划法和滚动计划法。

(四)控制

控制是在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以计划任务和各项定额或标准为依据,对资金的收入、支出、占用、耗费进行日常的核算,利用特定手段对企业活动进行调节,以便实现计划规定的目标。控制是落实计划任务、保证计划实现的有效措施。

全面预算管理的控制环节要适应管理定量化的需要,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制定控制标准,分解落实责任。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将计划任务以标准或指标的形式分解落实到车间、科室、班组乃至个人,即通常所说的指标分解。这样,企业内部每个单位、每个职工都有明确的工作要求,便于落实责任、检查考核。通过计划指标的分解,可以把计划任务变成各单位和个人控制得住、实现得了的数量要求,在企业内形成相应的经济指标体系,使计划指标得以实现。对资金的收付、费用的支出、物资的占用等,要运用各种手段(如限额领料单、费用控制手册、流通券、内部货币等)进行事先控制。凡是符合标准的,就予以支持,并给予机动权限;凡是不符合标准的,则加以限制,并研究处理。

第二,确定执行差异,及时消除差异。按照“干什么,管什么,就算什么”的原则,详细记录指标执行情况,将实际同标准进行对比,确定差异的程度和性质。要经常预计财务指标的完成情况,考察可能出现的变动趋势,及时发出信号,揭露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矛盾。此外,还要及时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确定造成差异的责任归属,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调整实际过程(或调整标准),消除差异,以便顺利完成计划指标。

第三,评价单位业绩,搞好考核奖惩。在一定时期终了,企业应对各责任单位的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价,考核各项财务指标的执行结果,把财务指标的考核纳入各级岗位责任制,运用激励机制,实行奖优罚劣。

控制环节的特征在于差异管理,在标准确定的前提下,应遵循例外原则,及时发现差异,分析差异,采取措施,调节差异。

常见的控制方法有防护性控制、前馈性控制和反馈控制。

(五)分析

分析是以核算资料为主要依据,对企业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和剖析的一项工作。借助分析,可以掌握各项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有利于改善预测、决策、计划工作,还可以总结经验,研究和掌握企业各类活动的规律性,不断改进全面预算管理工作。

全面预算管理的分析环节,主要是以财务数据为基础的分析工作,可以称为财务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工作步骤。

第一,收集资料,掌握情况。开展财务分析首先应充分掌握有关资料和信息。财务分析所用的资料通常包括财务报告等实际资料、计划资料、历史资料以及市场调查资料。

第二,对比分析,揭露矛盾。对比分析是揭露矛盾、发现问题的基本方法。先进与落后、节约与浪费、成绩与缺点,只有通过对比分析才能鉴别出来。财务分析要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数量指标的对比来评价业绩,发现问题,找出差异,揭露矛盾。

第三,分析因素,明确责任。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找出差距,揭露矛盾,但为了说明产生问题的原因,还需要进行因素分析。影响企业财务活动的因素,有生产技术方面的,也有生产组织方面的;有经济管理方面的,也有思想政治方面的;有企业内部的,也有企业外部的。进行因素分析,就是要查明影响计划指标完成的各项因素,并从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中找出影响计划指标完成的主要因素,以便分清责任,抓住关键。

第四,提出措施,改进工作。要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找出企业各种活动之间的联系,然后提出改进措施。提出的措施,应当明确具体,切实可行。实施措施时,应当确定负责人员,规定实现的期限。措施一经确定,就要组织各方面的力量认真贯彻执行。要通过改进措施的落实,完成经营管理工作,提高全面预算管理水平。

财务分析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对比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

(六)小结

我们还要看到,全面预算管理同会计核算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会计核算是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尺度,对企业的资金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反映和监督。会计核算的对象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以资金活动信息为主的信息运动,与预算管理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全面预算管理要通过会计核算来反映,而会计核算资料又是编制计划、分析和预测活动的重要依据。可见,会计核算也是搞好全面预算管理不可缺少的科学方法。

研究全面预算管理的环节,要明确它具有如下特征:①层次性。在全面预算管理循环中,每个管理环节又分为若干工作步骤或程序,属于步骤或程序方面的工作不宜列为管理环节(如制定控制标准、进行指标分解就不属于管理环节)某个环节的组成部分。②顺序性。每个管理环节都处在全面预算管理循环的一定阶段,具有一定的先后顺序,预测、决策、计划属于事先管理,控制属于事中管理,财务分析属于事后管理。③循环性。各个管理环节在每个经营周期内进行着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的周而复始的循环。

全面预算管理环节的层次性、顺序性、循环性,要求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良性互动,互为前提,以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