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灾后重建篇
关于泸定地震灾后重建中筑牢四道防线的建议
2022年是四川发展史上极不寻常的一年。暴雨山洪、高温干旱、缺电保供、地震灾害接踵而至,加之疫情反复袭扰,可以说是多重困难叠加、多种风险交织、多条战线作战,经济下行压力之大前所未有。9月5日,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基础设施破坏、产业受灾。灾区已从应急救援阶段转入过渡安置及恢复重建阶段,各项灾后重建工作正在紧张有序逐步展开。由于泸定地震受灾区域的地理条件差、高山深谷多、道路通行难、经济基础弱,灾后重建将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在大山深处受灾乡镇的灾后重建中,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应筑牢四道防线,防止村民因灾返贫。
一、泸定地震灾区的特殊性与村民的脆弱性
“9·5”泸定地震受灾最严重的乡镇包括泸定县的磨西、燕子沟、得妥三个镇和石棉县的草科、王岗坪、新民三个乡。这些乡镇位于三条地震断裂带交汇处,困于大山深处,经济条件落后,过去都是贫困乡镇,有大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最近几年通过脱贫攻坚帮扶才逐渐脱离贫困。灾区的特殊性和村民的脆弱性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村民高度依赖传统农业和旅游业,收入不稳定。在泸定地震重灾区,山高坡陡,地理条件差,耕种土地少,交通条件落后,人们往往只能从事传统农业生产,对当地气候和环境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常常是“靠天吃饭”。部分村民从事旅游产业,但近两年受疫情影响,旅游行业不景气,非农收入减少。这次地震导致一些村民农地毁损,产业受灾,收入锐减,同时又面临灾后农房重建和产业重建的资金压力。
二是灾区村民面对灾害极其脆弱,极易返贫。在泸定地震灾区的山区农村,由于农户分散居住,经济基础弱,防灾意识差,抗灾能力低。由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加上地震后形成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多,今后一定时期内,灾区的地质灾害将多发频发,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更容易使村民因灾而重新陷入贫困状态。
三是村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足。泸定地震灾区村民的防灾减灾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该区域对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预警体系不完善,防灾救灾资金短缺,无论是针对短临暴雨还是地灾隐患的监测手段和预警能力都不足。灾害发生后,村民的应急与救援往往无能为力,灾后恢复与重建更是力不从心。
四是灾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落后。由于基层政府财力匮乏,泸定地震灾区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工程性防灾减灾基础设施缺失,村民防灾完全不设防,受到山洪、泥石流、山体垮塌等自然灾害威胁时只能听天由命,受灾村民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灾前生活水平,甚至导致返贫。
二、泸定地震灾后重建中必须筑牢四道防线
筑牢泸定地震灾区因灾返贫防线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必须多部门协同联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建理念,通过防灾、避灾、抗灾和救灾四个环节,筑牢避免村民因灾返贫的四道防线。
一是筑牢因灾返贫的防灾防线。一方面做好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工作。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做好防灾准备,减少灾害损失。执行好灾区灾害信息员、地灾巡查员制度,将乡镇以下的灾害信息发布系统延伸进入到每家每户,建好应急广播大喇叭,解决防灾减灾信息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在一些极端天气下,定向快速发送灾害预警信息,提醒和引导村民逃生自救。另一方面要做好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在灾区加强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和技能培训,结合村民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多渠道普及基本灾害知识,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升村民防灾意识和应急避灾技能,减少因灾人员伤亡,降低因灾返贫风险。
二是筑牢因灾返贫的避灾防线。一方面强化农业保险和救助机制。加大农业保险宣传力度,充分宣传农业保险是防范风险的有力工具,加深群众的风险意识和对保险作用的认识,理顺农业保险体系的运行机制,同时,地方政府应把防灾救灾作为常规性工作来抓,将农业灾害救助资金列入政府常年预算,一旦村民受灾立即支付,避免村民受灾减收,减少因灾返贫的农户人数。另一方面实施避灾移民搬迁。按照“三个避让”原则,科学选址灾后重建民房,对处于受地质灾害威胁区的村民,科学规划选址,尽可能远离灾害风险隐患点,实施避灾重建安置工程,确保重建居住地的安全,减少村民受灾返贫的风险。
三是筑牢因灾返贫的抗灾防线。一方面,在灾后重建中强化灾区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泸定地震灾区农村的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综合实施防灾减灾工程项目,针对地震灾区的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点,要及时排危处置,实施工程治理,不断改善灾区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条件。另一方面,要提高村民自身的抗灾能力。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村民在防灾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树立变被动救灾为主动减灾的思想,提高村民自身抵抗风险的抗灾能力,将防灾减灾资源进一步向灾区倾斜,最大限度地发挥村民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主动性、参与度和能动性。
四是筑牢因灾返贫的救灾防线。一方面,动员社会力量帮扶泸定地震灾区。动员热心公益的社会组织、企业、志愿者、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深入泸定地震灾区,走村串户,积极开展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疫情防控、技术培训等各类公益帮扶活动,捐款捐物帮助村民开展生产自救,助力农产品销售、完善产业链、推动乡村旅游等方式,奉献爱心,帮助村民渡过难关,最大限度地减少村民因灾致贫、因灾返贫。另一方面,发挥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地震发生后,除了村民积极开展生产自救活动,千方百计弥补灾害造成的损失外,还要完善灾区灾后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促进减灾和救助相结合,切实帮助受灾村民解决就业、就学、养老、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具体问题,解决受灾村民的后顾之忧,使受灾村民能尽快恢复正常生活,避免出现因灾返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