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3:科技新趋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硬件

不失公正地说,自从算盘发明以来,计算工具已经存在了数千年。但实际上,电子计算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才开始投入使用的。在硝烟弥漫的年代,军事情报的来回传递要仰赖无线电和电话线。但敌人往往可以轻松截获情报,读取内容并制定相应战略。

为了防止敌人读取机密信息,作战人员使用了原始形式的数据加密,虽然从现代标准来看,这种加密方式相对较为简单。当时的复杂机器可用于加密和解密消息,期望敌人无法破解算法背后的数学原理。虽然这些原始计算设备构成了消息安全性的支柱,但这种形式并非牢不可破,因为作战双方都可以破译出密码,并根据消息内容采取行动。二战同盟国[3]的情报工作做得尤为出色,他们屡屡破译秘密信息,利用搜集的信息赢下了多次战役。

值得注意的是,最初研发计算机的目的是为军事部门服务,但这种趋势在二战之后仍旧存续,而且还因为火箭和卫星制导系统的需要而愈演愈烈。渐渐地,计算机的应用扩展到商业领域,用于会计及其他用途。再往后,计算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体积越来越小,最终以个人电脑和电子游戏的形式到达消费者的手中。

很难想象没有计算机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现在绝大部分人每天都离不开智能手机。携带式电子游戏机、平板电脑和智能电视也走进了多数人的生活。消费者、军营、政府或企业的生活场所和工作场所都布满了智能设备。

硬件迭代的速度很快,今天的设备和几年前的设备已不可同日而语。我们甚至不用妄想在20世纪90年代的台式电脑上运行现在的游戏应用程序、人工智能、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和全息眼镜。哪怕是曾经极为先进的超级计算机,也无法运行智能手机上的普通应用程序。计算机硬盘的运行速度和容量呈指数级增长。1956年,1兆字节(MB)的硬盘容量售价1万美元,包含了50个24英寸的磁盘,相当于两台冰箱的体积。1979年,硬盘售价降至233美元/MB;1983年,搭载10MB硬盘的设备售价升至2700美元。时间快进到2011年,一个4太字节(TB)的硬盘售价仅需要399.2美元。

不仅传统硬盘实现了容量和性能的飞升,内存和中央处理器(CPU)的功能也大幅提升。设备的尺寸缩小到极致,就连功能强大、具有完整内存和存储的计算机都能够内置到智能手表或智能手机中。此外,运算能力的售价不再高不可攀,因此家庭、工厂和汽车中出现了大量的智能设备,颇有不受约束之势。

细究之下不难发现,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离不开硬件基础设施的支持,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等移动计算设备,台式计算机,云服务器、内存和磁盘驱动器,以及路由器。真正进入元宇宙需要一些特定的3D技术支持,例如专用手套、护目镜和触觉手套。可穿戴物联网(即把传感器和其他设备嵌入服装中)将能够实现触觉交互(即触摸)。美国国防部和其他企业正在开发一种脑机接口,希望让人脑与计算机直接相连,并直接进入元宇宙。

硬件是构建分层蛋糕的基础。没有硬件基础,元宇宙时代将无从谈起。一旦硬件设施准备就绪,我们就可以迈向蛋糕的第二层——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