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录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1]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2]益气,不老延年者,本[3]上经。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4]病补虚羸者,本中经。
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种,法[5]三百六十五度[6],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
注释
[1]应:顺合,适合。
[2]轻身:使身体轻盈。
[3]本:根据,依据。
[4]遏:阻止。
[5]法:仿效。
[6]度:天体的运行的度数。
译文
上等的药物有一百二十种,作为君药,以养护生命为主,符合“天道仁育”之德而与天相应。无毒,服量较大或长期服用都不会损伤人体。想要使身体轻健、气力充沛,以及避免衰老、延长寿命的人,应该依照《本经》上卷所载来选取上等的药物。
中等的药物有一百二十种,作为臣药,以调养性情为主,符合“人怀性情”之德而与人相应。有的无毒,有的有毒,应慎重考虑药物的适宜病症而加以选用。想要祛除疾病,或者补虚强体的人,应该依照《本经》中卷所载来选取中等的药物。
下等的药物有一百二十五种,作为佐使之药,以治疗疾病为主,符合“地体收杀”之德而与地相应。多数有毒,不能长期服用。想要祛除身体感染的寒热邪气,或破除体内积聚的病理产物,以使疾病痊愈的人,应该依照《本经》下卷所载来选取下等的药物。
三品共三百六十五种,效仿了日月星辰等天体之运行度数,即一度应一日,三百六十五度而成一年。
按语
此节论述了三品分类的原则,上、中、下三品药物的特点,以及所依据的法度。
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1]。合和[2]者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
注释
[1]宣摄:收放。宣,疏导发散;摄,收敛控制。
[2]合和:调制。
译文
药物在配合使用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君药(起主要作用的药物,如同一国之君主)、臣药(辅助君药的药物,如同一国之重臣)、佐药(配合君臣药的药物)和使药(起协调作用的药物)的区分,以使药物之间能够相互协同或彼此扼制。药物的调制选配,一般应采用一味君药、二味臣药、三味佐药、五味使药的规格;有时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采用一味君药、三味臣药、九味佐使药的规格。
按语
本节论述了在处方中药物配伍的方案,它与《素问·至真要大论》君臣佐使配伍是不同的。
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1],根叶华实,草石骨肉。
注释
[1]子母兄弟:据尚志钧《神农本草经校注》,子母指药物衍生关系。如藕生莲,藕为母,莲为子。丹砂生水银,丹砂为母,水银为子。兄弟指药物亲缘关系。如苍术、白术,羌活、独活等,为同科属植物,有亲缘关系,喻为兄弟。
译文
药物的种类繁多,植物药多源于植物的根、叶、花或果实等,矿物药包括各种矿石,动物药取自动物的骨、肉等;各类药物之间遵循阴阳配合的规律,有些药物之间还存在母子一样的衍生关系,或者具备兄弟一般的亲缘关系。
按语
此节论述了药物之间有不同的关系,有着内在关联,使用时需要相互配合。
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当视之。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不尔,勿合用也。
译文
药物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单行(单独使用)、相须(功效类似的药物协同为用)、相使(以辅药来提高主药的功效)、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相反(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相杀(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七种关系类型,称为七情,在配伍药物时要考虑周全而加以取舍。应使用相须、相使的药物以增强疗效,避免使用相恶、相反的药物。如果使用的药物有毒,应该配伍与其相畏、相杀的药物以抑制其毒性,不然就不要选用这种有毒的药物。
按语
此节论述药物使用时的“七情”——七种不同的配伍形式,以及其产生的效果和宜忌。
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阴干[1]、暴干[2],采治[3]时月生熟[4],土地所出,真伪陈新[5],并各有法。
注释
[1]阴干:将药物放在透风而日光照不到的地方,使其慢慢风干。
[2]暴(pù):同“曝”,晒。
[3]采治:采收和炮制。
[4]生熟:药物的炮制与否。森立之《本草经考注》云:“但干地黄、干姜条并云生者尤良,蛇蜕、蜣螂条共云火熬之良,贝子下云烧用之良,是仅似谓生熟可考。”
[5]陈新:指药物有宜用陈久者,如陈皮、半夏等,有宜用当年采收者。
译文
药物的药性,可概括为五味(酸、咸、甘、苦、辛)、四气(寒、热、温、凉)及有毒无毒。药物的采集、加工有各自的要求,体现为季节、月份及方式上的差别;如有些要求阴干,有些要求晒干;有些要选择未成熟的,有些要选择成熟的;有些要选择新鲜的,有些要选择陈年的。还有一些药物,只产自特定的地区,或者以特定地区所产的功效最佳;此外,还应注意不同药物之间的鉴别,避免用错。
按语
此节论述了药性理论中最重要的五味四气及毒性理论,并提出了采收、炮制、产地、贮藏、品质真伪优劣等思想。
药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1]。
注释
[1]违越:违背逾越。
译文
药物的剂型包括丸剂、散剂、汤剂、酒剂、膏剂等多种,有的药物在使用中适合做成各种剂型,而有的药物则有所局限,比如,不适合做成汤剂或者酒剂。因此,剂型的确定,应该根据药物自身的性质,而非随意选择。
按语
本节论述不同药物剂型,有不同的宜忌。只有掌握这些规律,了解药性,而不能违背。
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食药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
译文
凡要治疗疾病,首先应该诊察疾病产生的根源、了解疾病发展的机理。如果病人五脏和六腑尚未虚竭,血脉和精神尚未散乱,服药一定能痊愈。如果疾病已经发展到较为严重的阶段,身体必然受到严重的损伤,即使疾病得到控制,也难以恢复到健康状态。如果病势发展过甚,则性命不保。
按语
本节有两层意义,一是强调病因在治疗中的重要性;二是阐发“治未病”思想。
若毒药治病,先起如黍粟[1],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
注释
[1]如黍粟:指药量宜小,如黍米、粟米样大小。
译文
如果用毒药来治病,开始时剂量须小,疾病消退应立即停止用药;如果最初的小剂量达不到祛病的效果,则使用加倍的剂量;还不行则使用十倍的剂量。总之,毒药的剂量应视病情而定,能少用绝不多用,以能够愈病为标准,万不可过量。
按语
本节论述使用“毒药”治疗的方案措施,即由小至大,直到合适的剂量。
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疰[1]蛊毒[2]以毒药,痈肿疮瘤以疮药,风湿以风湿药,各随其所宜。
注释
[1]鬼疰:一作鬼注。中医病名。《诸病源候论·鬼注候》:“注之言住也,言其连滞停住也。人有先无他病,忽被鬼排击,当时或心腹刺痛,或闷绝倒地,如中恶之类,其得瘥之后,余气不歇,停住积久,有时发动,连滞停住,乃至于死。死后注易傍人,故谓之鬼注。”指一些具有传染性和病程迁延的疾病。
[2]蛊毒:原是古代人畜养毒虫、毒蛇所作的毒物名。此处泛指多种致病的病原体。像今日的恙虫、血吸虫等。
译文
治疗寒病选用温热药,治疗热病选用寒凉药,饮食无法消化选用涌吐药或泻下药,鬼疰蛊毒选用毒药,痈肿疮瘤选用治疮药,风湿病选用祛风湿药。根据病症选用具有相应治疗功效的药物。
按语
本节论述对症治疗的原则。对症选药,效如桴鼓。
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1];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2]。
注释
[1]旦:早晨。
[2]夜:天黑的时间。
译文
病位在胸膈以上的患者,宜先吃饭后服药;病位在心腹以下的患者,宜先服药后吃饭;病位在四肢、血脉的患者,宜早晨空腹服药;病位在骨髓的患者,宜在晚上饭饱后服药。
按语
本节论述服药时间与疾病的关系。
夫大病之主,有中风、伤寒、寒热、温疟[1]、中恶、霍乱、大腹水肿、肠澼[2]、下痢、大小便不通、贲豚[3]上气、咳逆、呕吐、黄疸、消渴、留饮[4]、癖食[5]、坚积[6]、癥瘕、惊邪[7]、癫痫、鬼疰、喉痹[8]、齿痛、耳聋、目盲、金创[9]、踒折[10]、痈肿、恶疮[11]、痔瘘、瘿瘤;男子五劳七伤[12]、虚乏羸瘦,女子带下、崩中[13]、血闭[14]、阴蚀[15];虫蛇蛊毒所伤。此皆大略宗兆[16],其间变动枝叶[17],各依端绪[18]以取之。
注释
[1]温疟:中医病名。疟疾的一种。临床以先热后寒(或无寒但热)为主证。又有风伤卫疟、阳明瘅疟等名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之发……注下温疟。”
[2]肠澼(pì):中医病名。一是指痢疾。“澼”指垢腻黏滑似涕似脓的液体。自肠排出,故称肠澼。二是指便血。《古今医鉴》:“夫肠澼者,大便下血也。”
[3]贲豚:中医病名,同奔豚。《难经》列为五积之一,属肾之积。症见有气从少腹上冲胸脘、咽喉,发时痛苦剧烈,或有腹痛,或往来寒热,病延日久,可见咳逆、骨痿、少气等症。
[4]留饮:中医病名。属痰饮之一。为长期滞留不行的水饮。系因中焦脾胃阳虚,失于运化,津液凝滞所致。临床表现为口渴不欲饮,四肢关节酸痛,背部觉寒冷,气短,脉象沉等。
[5]癖食:《诸病源候论·癖食不消候》曰“癖者,冷气也。冷气久乘于脾……使人羸瘦不能食,时泄利,腹内痛,气力乏弱,颜色黧黑是也”。
[6]坚积:中医病名。属积聚的一种,为腹内结块明显的病症。
[7]惊邪:中医病名。属惊风之类。森立之《本草经考注》:“惊,本马骇之字,转注之人病善惊,亦谓之惊。此云惊邪者,后世所谓惊风之类也。急卒得病不知所因,故云邪云风。”
[8]喉痹:中医病名。指以咽部红肿疼痛,或干燥、异物感,或咽痒不适,吞咽不利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素问·阴阳别论》:“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9]金创:指金属利器对人体所造成的创伤。
[10]踒折(wōshé):下肢骨折。
[11]恶疮:中医病名。指严重而顽固的外疡。其临床特点为病程长,病位深,范围大,难敛难愈。
[12]五劳七伤:中医病候名。有多种不同解释。《诸病源候论·虚劳候》:“五劳者:一曰志劳,二曰思劳,三曰心劳,四曰忧劳,五曰瘦劳。”“七伤者:一曰阴寒,二曰阴萎,三曰里急,四曰精连连,五曰精少、阴下湿,六曰精清,七曰小便苦数,临事不卒。”
[13]崩中:中医病名。简称崩。指阴道忽然大量流血。《诸病源候论·崩中候》:“崩中者,脏腑伤损,冲脉、任脉血气俱虚故也。冲任之脉,为经脉之海,血气之行,外循经络,内荣腑脏,若无伤则腑脏平和而气血调,适经下以时,若劳动过度,致腑脏俱伤,而冲任之气虚,不能约制其经血,故忽然暴下,谓之崩中。”
[14]血闭:中医病名。即闭经。
[15]阴蚀:中医病名。亦名阴中生疮、阴疮、阴䘌、䘌、阴蚀疮等。即女科外阴疮蚀。《女科证治准绳》:“凡妇人少阴脉数而滑,阴中必生疮,名曰䘌疮。或痛或痒,如虫行状,淋露脓汁,阴蚀几尽者。”
[16]宗兆:主要的、根本的表现。
[17]枝叶:细节的表现。
[18]端绪:头绪,端倪。
译文
总体而言,大病主要有中风、伤寒、寒热、温疟、中恶、霍乱、大腹水肿、肠澼、下痢、大小便不通、贲豚上气、咳逆、呕吐、黄疸、消渴、留饮、癖食、坚积、癥瘕、惊邪、癫痫、鬼疰、喉痹、齿痛、耳聋、目盲、金创、踒折、痈肿、恶疮、痔瘘、瘿瘤,以及男子五劳七伤、虚乏羸瘦,女子带下、崩中、血闭、阴蚀,虫蛇蛊毒所伤等。上述所列都是主要的或是根本的病症,不同的疾病及不同的疾病发展过程还会出现其他次要的、局部的表现。临床上应根据疾病的不同表现来选取具有对应功效的药物。
按语
本节例举各种常见主要疾病名称。其“大略宗兆”提示对于其他疾病变化可以依此作为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