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柞溪祖泽
故乡炉头
在浙江省杭嘉湖平原的腹地,大运河苏州到杭州的中间,有个叫“炉头”的地方,就是沈昌的故乡,现属于浙江省桐乡市乌镇镇。之所以叫炉头,这与沈昌祖上的家族工业—冶铸业相关。据《光绪桐乡县志》记载:“炉头镇。古名柞溪,在清风乡,县北西北十三里,为县北通衢,距青镇十四里。居民以冶铸为业,除夏季外,三时炉火,昼夜不绝,镇以是名。釜鬲钟鼎之制,大江以南咸取给焉。有沈氏聚族而居,遭战乱后亦多散处。”
清代诗人陈沄曾写有一首棹歌《柞溪夜泊》:“家住炉溪曲水前,铸金成釜旧相传。沿塘时有商船泊,夜半惊看火烛天。”作者已把清幽静寂的柞溪,描述成冶业火红的炉溪了。
很显然,炉头是因冶坊而得名。在沈氏冶坊开设前,这里便称为柞溪。沈昌祖上是在明代中叶自苕溪,也就是吴兴余不溪的地方,迁居到桐乡北的柞溪,繁衍生息。始迁祖是南齐名贤沈麟士三十七世孙,叫沈济,字绣川。清道光年间,有位叫沈炳垣的沈氏后人在《春居杂咏四首》中曾写道:“我家迁柞溪,百室欣聚族。溪水流前门,良田绕后屋。登楼望原野,新秧微已绿。芳草生近郊,牛羊乐春牧。及兹初夏长,力作率童仆。课耕偶或闲,一编时还读。岂必甘隐沦,聊以媚幽独。”沈炳垣写这首诗时,家已迁至郡城嘉兴,他是来老家玩的。可以想象,沈氏家族在这门前小溪潺潺、屋后良田千顷的柞溪生活了几百年,子孙们慢慢散去。
古柞溪手绘图(原炉头文化站提供)
柞溪南至运河,北达乌镇,与烂溪塘相接,去太湖不足百里。自古是南接长水,北枕烂溪,中贯运河的排水走廊。几百年一路走来,原来的柞溪越来越宽,至今仍是运输的黄金水道。柞溪这条水道,历史上雅称别名特多,在《光绪桐乡县志》上这条河又称车溪:“车溪,在清风乡。自皂林堰口直抵青镇,南北二十里,两旁皆腴田,资以灌溉,车戽不绝,故名车溪。”当地老百姓习惯上又称金牛塘,还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你要是现在去金牛塘边,或许还会有人讲给你听。如今又称为“东宗线”,是国家三级航道。
柞溪皂林堰口运河畔的皂林驿更是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此处唐代设寨,宋代起居民渐多。后来,居民夹运河为市,户口繁庶,商贾云集,成为雄镇。南宋高宗赵构多次幸巡苏州,来回苏杭曾在这里驻跸。最清楚的记载是在1136年九月己巳日,宋高宗舟至皂林,这天他听到报告,岳飞率军击败伪齐,他问宰执:“岳飞之捷,兵家不无缘饰,宜通书细问;非吝赏典,欲知措置之方尔。”抗金战场上岳家军大捷,本应该立即颁诏犒劳将士,鼓舞士气,作为皇帝的他却疑虑重重。足见南宋执政者颓靡、怕打的苟安心理。
元代在这里设驿。明代于此设巡检司(官署,一般设在关津要处)。有巡检一员,维治地方治安。驿站设驿丞一员,主管邮传迎送之事。县中还在此建便民仓。元代至正十六年(1356),起兵反元的张士诚占据苏州后,进攻嘉兴,元朝遣将路成驻皂林镇抵御。后来,张士诚部在皂林被明代开国功臣常遇春所破。自明代宣德五年(1430)设立桐乡县后,皂林因地势交会扼要而成为要害之地,逐渐发展繁盛。四方往来船只常停泊于此,夜市张灯,成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口岸。
至嘉靖三十五年(1556),倭寇围攻桐乡县城,流劫至皂林。明游击将军宗礼,镇抚侯槐、何衡,忠勇官霍贯道奉命在此迎战倭寇,战殁于此。皂林成为战场,庐舍被倭寇所毁。为纪念这位抗倭的宗礼将军,人们便在塘口建了座“宗扬庙”,供奉将军,世代祭祀。这座庙的庙联还与柞溪沈氏有关。上联是:“提孤军扫狂寇逆氛,俾阮胡得而纡筹,汪徐因而就抚,卒保全浙东西数郡苍生,以客将建殊勋,一死足千秋,犹想见耳雷鼻火。”下联为:“过故里吊将军遗迹,看配享有霍贯道,从祀有沈东溪,长消受塘南北万家血食,为乡民驱疠疾,神灵昭百代,恍然睹风马云旗。”可见,这庙不仅祭祀宗礼将军,还从祀副将霍贯道和沈昌祖上对抗倭有功的沈东溪。
这运河边上的皂林镇,至清代初,郑成功抗清军队过此间,激战中民房尽毁。清康熙十三年(1674),又在皂林添设腰站(驿站的中间站,以便休息进食或换马),有官马三十匹,马夫二十名。桐乡知县徐秉元在此造设棚厂,派典吏专管其事。
清代康熙、乾隆两帝南巡,沿京杭大运河经过桐乡境内,都曾在这里驻跸。康熙帝还在运河皂林段塘堤上溜过马,浙江巡抚庄曾有恭和玄烨联句的诗,“滮湖正回棹,秀溪复控辔”,可见玄烨曾在运河塘口的秀溪桥停舟登岸,在宗扬庙一带乘骑若干里(嘉兴南湖名为滮湖,炉头金牛塘南端与运河相接处有秀溪桥)。
一定是运河滋养了这块土地,这里被誉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唐李翰《苏州嘉兴屯田纪绩颂并序》载:“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说的正是这块富饶的地方。在唐代以前,这里专种秔稻,能为江淮输出粮食,证明这里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很高。到了南宋末期,嘉区的蚕桑商品生产开始抬头;特别是曲阜濮凤随宋高宗南渡,把兖州的植桑技术带到桐乡,丝织手工业得到普及。据明弘治年代的《嘉兴府志》记载:“嘉禾之俗,终岁勤动,饷给于国,而尺寸之土必耕;衣被他郡,而机杼之声不绝。”千年以降,农耕文化、蚕桑文化、运河文化、古镇文化、名人文化等交相辉映,璀璨夺目。运河之畔,柞溪两岸,历史上曾有双桥帆影、钱店野渡、龙翔古刹、郭桥待月、九里松涛、甑山云林、蟹山秋晚、车溪春涨八景,还有杨园隐居、绣溪凭吊、皂林古战场、柞溪夜泊、沈园、郑园、百可园、梅家山、崔堂等名胜古迹。
炉镇不算大,名人却不少。理学大儒张履祥、《四库全书》总校官陆费墀、宫廷画师金廷标、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都算是这“筷长炉头镇”的先贤。还有那抗倭名将宗礼、敢言“六经熄而邪说炽,训诂繁而风雅湮”的陆时雍、被称为“读书真种子”的周拱辰。此外,沈昌祖上飞火将军“退寇全城”的故事,也是这小镇上流传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