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两万里》名著整本书阅读测评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部分

第一章 飞逝的礁石

导读

一八六六年,一只疑似鲸类的庞然大物出现在大海中,不同船只上的人都目睹了它的存在,但是没人清楚它到底是何方神圣,学术界甚至为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八六七年,“莫拉维扬”号遭受重创,龙骨断裂,“斯科蒂亚”号的船体被撞出一个形状规则的口子。出于对海上交通安全的考虑,人们要求消灭这个神秘的怪物。

一八六六年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件没人能说清,也没法说清的怪事。先不说种种传言把港口居民扰得心神不安,让内陆民众惊诧不已,即便那些在海上讨生活的人也都大为震惊。那些商人、船主、船长、打鱼的、海军军官,以及欧美两大洲的各国政府,都对这件事高度关注。

原来,一段时间以来,许多船只都在海上碰到过一个庞然大物。这是一个长长的纺锤形物体,有时闪着磷光;它的个头儿比鲸鱼还大,动作也比鲸鱼敏捷得多。通过描写传言中的“庞然大物”的形象特征,为后文“鹦鹉螺”号的出场作铺垫。

不同船只的航海日志对这个庞然大物的描述都相当一致:这个东西,或者说这个生物,呈现的外形相同,行动极其迅速,动力很足,好像生来就特别有活力。如果这是一只鲸类动物,按照当时的科学分类来看,它的体积比所有的鲸鱼都大出许多。不论是居维叶居维叶:法国博物学家。拉塞佩德拉塞佩德:法国博物学家。,还是迪梅里迪梅里:法国博物学家、医生。先生或者卡特拉法热卡特拉法热:法国博物学家、人类学家。先生,都会否认这种大怪物的存在——除非他们亲眼见过,换句话说,除非这东西经过这些学者法眼的严格审视。

保守估计,这个大家伙约长二百英尺;夸张点说,它可能有一海里宽,三海里长。即便把这两种算法都抛开,取多次观察的中间值,我们也能肯定,这个庞然大物的个头儿远远超过迄今为止鱼类学家已知的所有鱼类——如果这个大家伙真的存在的话。

可它的的确确是存在的,这是个无法否认的事实。再说了,人们一向是喜欢听奇闻怪事的,所以这个不可思议的东西一经出现,就必然在全世界引起轰动。若把它视为无稽之谈,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事实上,一八六六年七月二十日,加尔各答_伯纳克轮船公司的蒸汽机船“希金森总督”号,就在距离澳大利亚东海岸五海里处,碰上过这个游动着的大家伙。此处及下文举例论证,通过描写多艘船只遇到怪物的情况,说明“鹦鹉螺”号的神秘,以及它拥有的强大力量。一开始,巴克船长以为碰到了一座不为人知的礁石,甚至还打算对它的准确位置进行测量。可就在这时,那个怪物突然喷出两根巨大的水柱,有一百五十英尺那么高,直冲云霄。如此看来,除非这座礁石上有间歇性的喷泉,不然“希金森总督”号就是真的碰上某种海洋哺乳动物了。这是一种在那时还不为人知的“动物”,它能从鼻孔里喷出混杂着空气和蒸汽的水柱。

同年七月二十三日,西印度_太平洋轮船公司的“克里斯托巴尔·科朗”号蒸汽船在太平洋海域也看到了类似的东西。这样看来,这只奇特的鲸类动物速度惊人,能从一处迅速游到另一处。此处凸显出“鹦鹉螺”号航行速度之快,并为后文这艘传奇潜艇的出场作铺垫。因为“希金森总督”号和“克里斯托巴尔·科朗”号分别碰上它的地方相距七百古海里古海里:1古海里相当于5.556公里。,而时间上只隔了三天。

十五天后,在距离“克里斯托巴尔·科朗”号看到这一怪物之处的两千古海里的地方,国家轮船公司的“爱尔维修”号和皇家邮轮公司的“香农”号,在美洲和欧洲之间的大西洋海域迎面近舷对驶的时候,同时看到了那个怪物,它位于北纬42度15分、西经60度35分。通过两艘船的共同观察,发现这个家伙身长至少有三百五十英尺,因为尽管“爱尔维修”号和“香农”号船身都有一百米长,和这个庞然大物比起来还是短了些。但是,在阿留申群岛海域的库拉马克岛和乌穆居里克岛附近经常出没的最大的鲸鱼,身长也就只有五六十米,从来没有超过这个长度的。通过引用鲸鱼的身长数据,说明怪物非同寻常的身量,暗示了怪物并非鲸鱼,为“鹦鹉螺”号的真实身份埋下伏笔。

相关报告接二连三地传来。横渡大西洋的“佩雷尔”号最新的几次发现,走依兹芒航线的“埃特纳”号和这个怪物的相撞,法国“诺曼底”号驱逐舰上的军官们所做的记录,海军准将菲茨_詹姆斯的参谋部在“洛德·克莱德”号上测到的精准方位,这些都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反响。在一些国家,许多幽默的人拿这件事开玩笑,但在那些严肃务实的国家,如英国、美国和德国,人们对这件事极其关注。

这个怪物成了各大中心城市的时髦话题:咖啡馆里的人们津津乐道,报刊上的文章则对它极尽嘲讽,甚至有人把它搬上了舞台。各种小报逮住机会就是一通胡编乱造。各种想象出来的巨大动物在报纸上再次出现,从可怕的极北白鲸“莫比·狄克莫比·狄克:美国小说家赫尔曼·梅尔维尔小说《白鲸》中的一条鲸鱼,凶残而聪明。”,到斯堪的纳维亚传说里的巨型海怪即北欧神话中的海怪克拉肯,多被描述为类似章鱼的生物。,层出不穷,应有尽有。斯堪的纳维亚传说里的那个海怪甚至能用触角缠住五百吨重的大船,将其拖向海底深渊。还有人把古人的思想搬了出来,比如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师承柏拉图,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老普利尼老普利尼:古罗马作家,一生共写七部作品,现仅存《博物志》三十七卷。的观点,这两个人都相信怪物的存在。此外,还有彭陶皮丹主教的挪威故事,保尔·赫格德的游记等。最后,还搬出了哈林顿先生的航海报告。哈林顿先生的诚实是不容怀疑的,他肯定地说,自己一八五七年的时候在“卡斯蒂朗”号上见过一条大蛇,迄今为止,那条巨蛇只在旧时的北极探险船“立宪”号驶经的海面上出现过。

于是,在学者圈和科学杂志上,相信与怀疑这个怪物存在的两大派别间,爆发了一场无休止的论战。“怪物问题”让人们变得异常激动。相信科学的记者和信奉神灵的记者斗了起来,不仅打笔墨战,更是动起了手。他们从海蛇开始争论,最后竟然发展到人身攻击了。

这场论战持续了半年,双方相持不下。各种小报连篇累牍,把矛头指向秘鲁地理研究所、柏林皇家科学院、不列颠联合会和华盛顿史密斯协会等学术团体发表的论文,对《印度群岛报》、穆瓦尼奥本堂神甫主办的《宇宙》杂志以及彼德曼主办的《消息报》上进行的讨论,对法国及其他各国大报刊上的科学专栏文章,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因为怀疑论者引用了博物学家林奈提出的“自然不会跃进”这一说法,小报各种才华横溢的作者嘲讽其为“大自然不制造蠢货”,想请当代人不要违背自然去相信什么海怪海蛇,还有头脑发热的海员胡编乱造的东西。最后,在一个极具幽默讽刺意味的报刊上,其最受欢迎的专栏作家以一篇文章结束了关于怪物的论战,就像希腊神话英雄希波吕托斯似的,给了那个怪物致命一击,在众人的哄笑声中了结了它的性命。才智终于战胜了科学。

在一八六七年的前几个月里,人们似乎已经遗忘了怪物的事情,好像不会再提起旧事,问题好像已经解决了。但就在这时,一些新的情况出现了。而这一次,涉及的已经不再是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了,而是一个需要避免的真切而严重的危险。那个怪物在变,变成了小岛、礁石、暗礁,不过,却是个飞逝的暗礁,一个让人捉摸不透的暗礁。

一八六七年三月五日夜里,在北纬27度30分、西经72度15分海域,蒙特利尔大洋公司的“莫拉维扬”号汽轮右舷尾部撞上了一块礁石。没有任何一张航海图标注过这一片海域有这么一座礁石存在。

当时,“莫拉维扬”号正借着风力和四百马力的动力,以每小时十三节的速度行进。如果不是船体材质坚硬的话,船体可能早就被撞裂,然后连同船上从加拿大运来的二百三十七名乘客一起葬身海底。

这场意外发生在清晨五点左右,正是日出时分。执勤的海员急忙冲向船尾,仔细察看海面,却什么也没发现,只看到三链之外的地方出现了一个破碎成浪花的大漩涡,犹如平静的海面受到了重击。海员仔细测量并记录了这个位置,“莫拉维扬”号也继续航行,表面并看不出有什么损坏。那么,船是撞到了一处暗礁,还是撞上了什么遇难船只的残骸?无从得知。运用设问,凸显造成船只损坏的事物的神秘,制造悬念,为“鹦鹉螺”号的出场作铺垫。不过,在进行船坞检查时才发现,船只吃水线以下的部分龙骨被撞碎了。

这件事就其本身来讲非常严重,但若不是三周后又有类似事件发生的话,也许这件事就像其他许多事故一样,被人们抛在脑后了。而在第二起新的事故当中,由于受害船只的国籍及其所属公司的名望非同一般,这才引起了巨大轰动。

英国船主丘纳德是个赫赫有名的大人物。这位精明的实业家在一八四〇年创办了一家邮船公司,动用三艘四百马力、重达一千一百六十二吨的外轮驱动木船,开辟了利物浦和哈利法克斯之间的邮递业务。八年后,公司里的设备增加了,拥有四艘六百五十马力、重达一千八百二十吨的船;又过了两年,公司添置了两艘马力更强、吨位更大的船。到一八五三年的时候,丘纳德公司获得了快递延期特许权,又陆续增加了许多设备,添置了“阿拉伯”号、“波斯”号、“中国”号、“斯科蒂亚”号、“爪哇”号、“俄罗斯”号等。这些船只的速度都称得上一流,而且是继“大东”号后最大的航海船只。这样一来,丘纳德公司在一八六七年就拥有了十二艘船,其中八艘是外轮驱动的,四艘是螺旋桨驱动的。通过对丘纳德的产业进行列举,表现了他实力雄厚、经营有方,又和文中船只遭受的惨痛状况形成鲜明的对比,也说明了人们密切关注此事的缘由,为后文船队出航搜捕“鹦鹉螺”号作铺垫。

我之所以简明扼要地介绍这些情况,是想让大家知道,这家声名远扬、经营有方的海上运输公司,是何等重要。没有哪家远洋航运公司运营得如此灵活,没有一家企业取得过这样的成就。近二十年来,丘纳德公司的船只横渡大西洋两千次,没有过一次延误,没有丢失过一次信件,也没有损失过人员或船只。因此,尽管法国与其激烈竞争,旅客们依旧对它情有独钟,将它视为首选。这一点从官方统计的资料数据里也能看出来。所以,这样一家近乎完美的公司,因其最好的汽船发生了意外而引起巨大反响,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八六七年四月十三日,海面上风平浪静,非常适宜航行。“斯科蒂亚”号行驶在西经15度12分、北纬45度37分的海域。它开足一千马力,以十三点四三节的速度航行着,船轮有节奏地拍打着海水。当时,“斯科蒂亚”号的吃水深度为六点七米,排水量为六千六百二十四立方米。

下午四点十七分,旅客们正在大厅里享用晚餐。突然,“斯科蒂亚”号的左舷轮后部震动了一下,但震感十分轻微。此刻微弱的震感与后文危急的事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斯科蒂亚”号并没有撞上什么,而是它被什么东西撞到了。这东西像钻孔器似的,很锋利,不像什么钝器。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撞击物的锋利和尖锐。撞击很轻,船上的人没有因此而感到惊恐不安。可这时,货仓监运员跑到甲板上来,大声喊道:“船要沉了!船要沉了!”

一瞬间,所有旅客都慌乱了起来;不过,安德逊船长立即稳住了大家。确实,眼下还没有什么危险。“斯科蒂亚”号共有七个舱,都用防水舱壁严密隔开,只有一个舱进水的话,应该是能应付过来的。

安德逊船长立马下到货舱查看情况。和前文对丘纳德公司的描述形成对照,正是因为公司经营有方,加上有安德逊船长这样冷静果断的领导者才能及时处理妥当。由此可见作者行文逻辑十分严密。他发现进水的是五号舱,而且按进水速度看,破口处的窟窿相当大。所幸这个舱内没有锅炉,否则锅炉里的火肯定会被淹灭。

船长立即下令停船,并派一名水手潜入水中察看损坏情况。原来,船体吃水线以下部分有一个两米宽的大窟窿。这么大的窟窿,海水要涌进来是堵不住的,所以“斯科蒂亚”号只好在轮机被淹了一半的情况下继续航行。此时,它距离克利尔岬三百海里,所以晚了三天才驶回利物浦,进入公司的船坞。

人们把“斯科蒂亚”号架上干坞,工程师们则开始对它进行检查。接下来的一幕让工程师们目瞪口呆:在吃水线下两米半的地方,破了一个口子,形状非常规则,是个等腰三角形!钢板上的裂口也异常整齐,钻孔器也钻不出这么规则的洞来。如此看来,造成裂口的钻孔工具肯定不是用一般的淬火技术制造的。而且,这个工具得凭巨大的力量射进来,穿透四厘米厚的钢板后,还得反方向退出去,这个动作还真是不好解释。通过对破洞进行细节描写,暗示船只遭受的攻击并非来自怪物。

这就是最近发生的这起事故的大体经过。显然,公众的情绪又被煽动起来了。自此以后,凡是原因不明的海难全都被归结到了这个怪物的头上,由它来承担一切责任。不幸的是,这类海难事件数量巨大,在维里塔斯署维里塔斯署:法国的一个技术监督机构。登记的三千艘船只中,每年有不少于两百艘船连人带货失联或受损。

因此,不管公正与否,这只怪物在众多海难事件中成了众矢之的。并且,由于它的存在,洲际航线变得越来越危险。人们坚决要求不惜一切代价,除掉这只可怕的鲸类怪兽。

阅读能力监测:阅读上面文章,每分钟不低于600字,15分钟内完成下面阅读能力测评,扫码提交。

1.工程师们检查“斯科蒂亚”号时表现得目瞪口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通过对破了的口子的细节描写,展现了船只遭受了重创,能推想钻孔工具是用高级的淬火技术制成的。

B.这段细节描写给人很多想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为后文的开展埋下伏笔。

C.通过对破了的口子的细节描写,侧面反映了那个年代的科学技术之发达。

D.这段细节描写让我们体会到怪物的可怕,揭示了海难事件的真实原因。

2.近二十年来,公司的船只曾经两千次横渡大西洋,却从来没出现过一次差错,这家海运公司的主人是( )

A.丘纳德。

B.皮埃尔。

C.孔塞伊。

D.凡尔纳。

3.本章的题目不具有的作用是( )

A.设置悬念。

B.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C.概括事物基本特征。

D.一语双关。

4.“斯科蒂亚”号与怪物相撞,产生的伤口的形状是( )

A.船底有一个长两米的大洞。

B.在船身吃水线下两米半的地方,露出一个很不规则的等边三角形的缺口。

C.在船身吃水线下两米半的地方,露出一个很规则的等边三角形的缺口。

D.铁皮上的等腰三角形大洞的伤痕十分整齐。

5.当时的流行小报都兴致勃勃地刊登争论的文章,不是攻击权威论文,就是驳斥其他各国大报刊的科学新闻的原因是( )

A.实事求是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

B.维护社会风气,制止造谣、传谣。

C.增加话题度和关注度。

D.折射人性弱点,讽刺不严谨、不科学的学术态度,反映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