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犒赏三军
朝廷之上,李世民面带喜色的坐在龙椅上,一脸懵逼的朝臣则是分别排列在两边。
敲响钟楼理论上是大事,而连敲三下则代表是捷报,也难怪陛下这么开心。
长孙无忌出列说道:“敲钟三下,则是大捷,不知何喜之有?”
其他人也齐刷刷的望向了最前方的陛下。
李世民脸上依然带着浓浓的笑容:“把并州的战报传给诸位爱卿都看看,这就是朕的儿子。”
并州?儿子?
听到关键词他们就基本能猜到此事和汉王李恪有关。
战报传到了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的手上,接着是房玄龄、杜如晦……
了解到前线的战况后众人的脸上无不感到惊讶,十岁的孩子打仗多么令人难以置信啊!
重要的是还打赢了!俘虏或歼灭敌人数万,原本没什么但在这个节骨眼上就是大喜事!更别说还有李恪的因素在里面。
李恪设下疑兵之计突厥数万胡骑中伏,折冲都尉宋义和锐不可当一千四百骑冲阵大败上万敌人斩首四千,并州都督府长史李宏节亲率一万六千精锐前来完成战略合围,全歼敌军。
此战并州军以少胜多大破敌军于乌河,首级已经抵达长安。
“陛下臣以为当重重的赏赐,切不可让有功之臣寒心。”
房玄龄首先站出来表了一个态,现在是北伐突厥前夕这种胜利非常重要能够大大的振奋军心,所以无论如何李世民是都要赏。
这时候就不要顾及什么派系了,抓紧自己说出来说不定还能得到陛下的好感。
“臣附议,这宋义和勇武异常做一折冲府都尉还是太过浪费,臣请求将所有有功之臣一一拔擢。”
杜如晦也赞同道,这种时候要做的就是鼓舞军心,让下面的将领士兵都知道只要能打胜仗有战功,那么朝廷也定然不会吝啬赏赐。
相反若是这次因为派系等问题没有进行应有的赏赐的话恐怕会让士气大打折扣。
李世民赞同的点了点头,但他没有急着表态,而是看向了左边:“李卿以为当如何?”
身为军方代表人之一的刑部尚书兼检校中书令的李靖出列拱手答道:“臣愚见,有功者不赏定让天下人寒心,别的倒是其次若是影响了明年的北伐可就坏了大事了。”
李世民点头,随即说道:“就按诸位爱卿说的办。”
“从国库调一批金银丝帛送到并州,犒赏三军,具体的官员升迁任免则由并州都督李世勣自行决断。”
“是。”
众臣应答。
………
三日后,陛下的圣旨也是送到了并州李世勣的手上,朝廷下拨的金银则是还在后面。
接到命令不久后,李世勣便立刻论功行赏将有功之臣一一进行升迁拔擢,宋义和被任命为骑兵统领,张大柱接替了他原本折冲府都尉的位置。
其余战死的将士也进行了应有的抚恤。
“大唐皇帝令,迁封汉王恪为吴王,兼任并州刺史职,年后回京。”
汉王府内,小太监宣读着李世民给李恪的圣旨,毕竟自己儿子是首功他这当爹的自然非常高兴。
这次就直接迁封了吴王这个重号王位,还授予了并州刺史这个职位,现在理论上他和李世勣是同级。
好吧,其实汉王这个爵位在官职上就碾压李世勣了。
虽然都没有什么实权吧,他人不在益州所以没有行政权,而并州有都督李世勣总领也没他什么事。
想要得到实权大概要等到行冠礼之后了。
“恭贺吴王殿下高升了。”
并州长史李宏节也是站了起来道喜,这次的事情足以见得陛下对李恪重视,而且他听说宫中的太子也是极其思念李恪。
未来太子继位权势也能有保障。
“不敢,李长史过誉了。”
李恪连忙摇头,这着实是太抬举他了,这种虚职就是皇帝一句话的事,其实就和所谓三公三师一样没有什么含金量。
“哈哈…以后吴王殿下才算是前途无量。”
李宏节又恭维一句就先离开了,他这段时间调到雍州的日子已经定下了,倒是和相信的别驾不同是做一个刺史,也算是意外之喜了。
………
“哈哈…我老赵也发达了,你分了多少?”
“一百亩良田啊!还有这些玉器我连见都没见过…”
“切,你们那算什么?老子砍了二十四个胡人,你们连十个都不到……”
朝廷给予是赏赐也已经下来了,将士正在按照自己的人头数领取奖赏。
这次李世民是下了血本了,丝毫没有吝啬钱财,如今大唐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这些确实就是九牛一毛罢了。
良田金银等等都有,将士们脸上无不挂着丰收般的喜悦,大家这么不要命的打仗为了是什么?不就是这些吗。
虽然军营管饭,可是他们也是人啊,家里有老娘老爹,没有媳妇儿的要娶媳妇儿,有媳妇儿身上的担子就更加重了。
所以对于钱财就是格外的看重。
“一个一个来不要拥挤,朝廷不会少你们的。”
刚刚得到拔擢的宋义和还在维持秩序,虽然他是统帅可要说能信得过的嫡系暂时还是这群老弟兄,士兵和都尉也是不可能像机器一样下个指令就动起来。
“见过汉…不,吴王殿下。”
沿途的将领见到吴王恪无不选择鞠躬行礼,毕竟这次他们能得到这么多也多亏其提携。
“末将见过吴王,多谢殿下推荐之恩。”
宋义和自然也是知道这些的,之前李宏节已经说过。
“不必如此,现在你应该是将军了吧。”
李恪笑着说道,李世勣任免他为骑兵统领,调度并州一万零八百骑,就算都是步卒也该是个将军了,更别说是骑兵。
“有赖圣上恩宠,末将定当誓死报国。”
宋义和低着头依旧说道,这种时候绝对不能骄傲自满,他在朝中没有靠山功劳也不算太重,所以想保住既得利益就要低调。
“嗯,有这份心就好,明年冬天朝廷就该对突厥用兵了。”
李恪沉声道,原本的历史轨迹好像就是贞观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