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宗室
朱棣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位以藩王起兵并登上帝位的人,为了防止其他藩王复刻他的这段经历,自然需要同建文帝一样削藩。
不过朱棣肯定是不会像他的好侄儿朱允炆那般傻不愣登地直接将藩王一撸到底,而是徐徐图之。
打一棒,给个甜枣。
在成功上位之后,朱棣便对各路藩王大加赏赐,以消减各路藩王的警惕之心。
之后,这位永乐大帝便开始了削藩之路。
收回兵权,自此以后,藩王不能带兵打仗,也不能参与地方管理。
将藩王的领地从边疆移至内地,将原本的三护卫削减成一护卫,这下藩王更加连造反的根基都没有了。
明朝藩王也从这时开始,失去了所有实质性的权利。
不仅如此,还规定了“两王不得相见”,“亲王非奉诏不得入京”,“宗室之内不得预四民之业,仕宦永绝,农商莫通”。
也就是说,藩王之间平日里不能串门,没有诏书,不能进京,也不能从事士农工商等事务。
啥权利也没有,啥义务也没有,啥事也不用干。
可不就直接混吃等死吗。
加之饱暖思淫欲,大明宗室的人口就这么开始蹭蹭蹭地上涨。
至此,大明开启了养朱时代。
“店家,莫非大明的宗室制度可有不妥?”
朱标听了张泊说大明宗室竟然是造成大明灭亡的原因,也是极为惊讶。
在他看来,这可是父皇思虑许久,猜得出的绝妙注意,以藩王拱卫大明。
为何眼前的店家会说,大明的宗室制度是引发大明灭亡的主要原因。
思考片刻后,朱标并没有得出答案,于是便开口直接问询。
张泊并没有直接回到朱标,而是反问道。
“朱兄,现在陛下有二十一子是吧。”
“没错。”
“将来的陛下会有二十五子,也就是说,除了身为太子的朱兄你,将来的大明会有二十四位藩王,根据大明的宗室制度,也就是二十四位亲王,一年所需要的俸禄就是二十四万石。”
朱标思索几息,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二十四万石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不算事。
“朱兄,你难道没有发觉,宗室的俸禄太多了吗。”
“店家,父皇考虑到要给子孙后代以优待,加之亲王有着戍边之职,这一万石想来应该不多,如今大明一年税收有两千余万石,亲王的俸禄与之相比,显然不值一提。”
“朱兄,这么说吧,你的二弟朱樉,将来会有六子,三弟朱棡,将来会有七子,四弟朱棣,会有三子,五弟朱橚,会有十四子。
也就是说,与朱兄你同父同母的四兄弟的第二代,将会有三十位郡王,根据一位郡王2000石的年俸,也就是六万石。
从一代的朱樉朱棡朱棣朱橚四人,到第二代的三十人,至于到了第三代,朱兄你觉得会有多少人。”
一开始朱标还不怎么在意,但是听到张泊的分析之后,朱标顿时就觉察到了不妥之处。
这还只是兄弟四人的后人,如果扩展到全部二十四位亲王,第二代达到百位郡王甚至都不是什么难事。
与之相对的,朝廷将会在原来每年二十四万石的基础上,额外在增加一笔巨大的开支,远超亲王的开支。
问题是这才到第二代,那么第三代,第四代呢,大明的财政可不会像大明宗室的人口们增长如此迅速。
也就是如店家所言,大明的宗室制度会慢慢地拖垮大明。
想到此处,这位大明太子也不由得咽了一口唾沫,额头上也渗出了点点汗珠。
“店家,你的意思是说,我大明的宗室将会拖垮我大明财政。”
“没错,况且我上面只说了一点,只包含亲王,郡王之类,可还没包含公主,郡主,据我所知,大明的公主年俸应该也不低。“
朱标点了点头。
公主及驸马二千石,郡主及仪宾八百石,以下还有。
虽然较之亲王,郡王来说,少了很多,但是积少成多,公主,郡主这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这下朱标感觉到一阵头疼。
这些藩王可都是他的弟弟,要让他削减他们的俸禄,朱标实在有些于心不忍。
但是想到如果不削减俸禄,那么毫无疑问,大明迟早会被拖垮。
就在朱标有些犹豫之际,他突然想到,老四不是当过皇帝吗,不知他的处理办法又是如何。
“店家,老四既然是藩王登基,想来他应该处理好藩王的关系。”
养朱场就是从朱棣开始的,抄朱棣作业,恐怕最终也难逃养朱场的命运。
张泊直接将朱棣的处理办法告知了朱标。
朱标听完后也是沉默。
虽然老四杜绝了藩王造反的可能,但是毫无疑问,养着这么多不干活的藩王,将会比现在的处境更加艰难。
随后朱标默默地叹了一口气,将桌上的茶水满上,轻啜一口,脑中考虑着该如何平衡弟弟们的待遇与大明财政之间的关系。
最终,即使将茶杯中的茶水喝完,朱标也没有能够想出一个较为稳妥的处理方案。
“店家,不知你可有好办法。”
既然自己想不出好办法,那么朱标也是向张泊这个后世人求救,想听听看对方的看法。
“朱兄是不是在犹豫如何保证大明宗室的待遇,又能使他们不影响到大明的财政。”
朱标也没有隐瞒,他确实是如此想的。
“朱兄,世间安得双全法,不可能既能维持宗室的利益,也能使大明的财政不被其拖垮。”
“当真如此吗。”
“不过,如果朱兄能够说服陛下壮士断腕的话,可以在某一程度上保证宗室的利益,也不会对于大明的财政有多大的影响。”
当即朱标便是来了兴致。
“不知店家所言何意?”
“《孟子》有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第一步,就是大幅削减宗室等级,将原来的八个等级削减成五个,这么改,谁都挑不出毛病。”
朱标的目光落在桌面上的茶杯之上,面露沉吟之色。
“那五世后的大明宗室又该如何。”
“随他们去,想科举就科举,想做工匠就做工匠,想修佛修道就修佛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