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味餐配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漫谈古今茶叶的种种好处

进入餐配茶的正题之前,先回顾一下茶叶。不识茶,何谈配?本章以3篇介绍一下茶的好处、茶的分类和茶的鉴别。对于专业的茶客,兴许很多已耳熟能详;但对于餐厅经营者或茶食爱好者而言,可作为一个入门参考。

本文梳理一下饮茶的主要作用。我选取了一些通俗易懂的基础资料,让读者在快速、省时的情况下,明白喝一杯茶的好处。无论餐前、餐后、餐里、餐外,一杯茶的功用毕竟和白开水不同。在查找资料时发现,各家专业刊物或书籍之间有不少相互矛盾之处。于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多找几本书对照,尽量将一些通识性的知识整理出来。实际涉及茶化工艺,有诸多功能性和生化性理论,专业术语连篇累牍,路线图盘根错节,非一卷小书所能尽含。但对于广大饮食爱好者来说,只是为了喝得愉悦,又喝得明白,而不是成为咬文嚼字、皓首穷经的“茶博士”。本书的任务,是呵护读者的兴趣,而非打击读者的求知欲,姑且将从古至今对于茶叶的功用简要一谈。

人类自从远古先辈发现了茶这种植物以后,就和茶脱不了关系。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最初的人虽然说不清为什么这种植物是好的,但大概人是万物灵长,人体像一个超强的“雷达接收器”,会自然而然地感知、接受有益的东西,再慢慢地去发现、总结它的好处在哪里。

中国从几千年前开始就有数不尽的典籍记录着对茶的点滴认知。最早应是东汉的《神农本草经》,书中载:“茶可解七十二毒。”这一时期的很多文字记载或传说最终都往神话方向走,这就不是我们要参考的方向了。在历史的长河中,确实有许多关于茶的认知、经验的记载,是值得我们参详和不断探索的。

比如,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茶的论述:“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闿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说茶能助消化,清醒头脑,加强视力,减少睡眠,排除酒毒,消除暑热。

李时珍对于茶的功效描述,有可借鉴之处,亦有值得推敲的地方。比如说茶叶苦寒,这是以一般性味关系得出的结论,但茶叶有千万种,随着制作工艺的不同性质又会变化,不可一概而论。现在许多中医一说到茶都是:“茶寒不可多饮”,其实并未辨证。以茶种来说,绿茶、铁观音发酵程度较低,为寒性;其他青茶为平性;发酵程度较高的红茶、黑茶多为温性。以季节气候来说,冬天适合饮熟茶、温性茶,夏天适合喝生茶、凉性茶。以体质来说,燥热上火者适合凉性茶,虚寒胃弱者适合温性茶,等等。

舒城小兰花

除了药圣之外,古代许多医家认为茶有医疗效用。明代李中梓《本草通玄》:“茗苦甘微寒,下气消食,清头目,醒睡眠,解炙煿毒、酒毒,消暑。”清代汪昂《本草备要》:“饮茶有解酒食、油腻,烧灼之毒。多饮消脂,最能去油。”寥寥数语,把茶的实用功效说得一清二楚了。

但也有把茶的功效夸大的,如清代黄宫绣《本草求真》曰:“茶禀天地至清之气,得春露以培,生意充足,纤芥滓秽不受,味甘气寒,故能入肺清痰利水,入心清热解毒,是以垢腻能涤,炙爆能解。凡一切食积不化,头目不清,痰涎不消,二便不利,消渴不止,及一切便血、吐血、衄血、血痢、火伤目疾等症,服之皆能有效。但热服则宜,冷服聚痰,多服少睡,久服瘦人。”还有更夸张的,唐代儒医陈藏器《本草拾遗》说:“贵在茶也,上通天境,下资人伦。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真是玄乎其玄,包治百病。不可偏信!

东方美人

文人墨客的爱茶,则更多是精神层面的寄托。唐代郑愚《茶诗》:“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元稹《一七令》:“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宋代吴淑《茶赋》:“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荈之利,其功若神。”元代张可久《人月圆》:“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清代朱粲如《饮茶歌》:“安得庐同六七碗,顿使两腋清风生。”瞧,无论是春风得意还是落魄左迁,无论是诸事缠身还是一身清闲,茶都是默默陪伴的好搭档。难怪顾元庆《茶谱》中说:“人固不可一日无茶。”

近代以来的茶学资料中,逐渐驱散了茶的浪漫玄虚色彩,补以严谨的生物分析。谢观1921年编修的《中国医学大辞典》称:“茶根煎汤代茶,不时饮,可治口烂。茶清热降火,清食醒酒,用作兴奋剂神经药。又为利尿剂。又治疲劳性神经衰弱症。芳香油能刺激胃分泌增多,由微血管而达十二指肠、小肠等处,始次第将茶精吸入血中。由微血管而传达中枢神经,使血液循环加速,遂被激而兴奋。惟效力微,甚而时间亦短促。”此论开始接近科学了。

现代茶学研究者通过进一步的科学分解,弄明白茶中起作用的各种成分。茶叶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茶多酚、纤维素、茶色素、咖啡碱(咖啡因)、茶氨酸等。杨晓萍主编《茶叶深加工与综合利用》一书中,对这些成分的功效总结道:

茶多酚:对人体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癌、抗辐射、降血脂、杀菌等生理功效。

茶色素:具有与茶多酚类物质类似的抗氧化、抗癌、抑菌等生物活性。

咖啡碱:具有兴奋神经中枢、助消化、利尿、强心解痉、松弛平滑肌等作用。

茶氨酸:有保护神经细胞、调节脑内神经传达物质的变化、降血压、辅助抗肿瘤、镇静安神、改善经期综合征等功效,可用于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及传导性神经功能紊乱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也可用于改善睡眠、增强记忆力等。

γ-氨基丁酸:具有镇静神经、抗焦虑、提高脑活力、抗惊厥等活性。

茶多糖: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血凝、抗血栓、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氧化等生物活性。

茶膳食纤维:能刺激胃肠蠕动、增加粪便体积、减少有毒或有害物质的吸收、具有特殊的生理保健功能。

茶皂素:具有溶血作用、抗渗消炎、抗菌、抗病毒、杀虫、驱虫等生物活性。杨晓萍。茶叶深加工与综合利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

其中,对于重要成分咖啡碱,不同时期出版的专业刊物有不同的解读。严鸿德等编《茶叶深加工技术》中对其提神安神的原理这样阐述:

1. 兴奋作用

咖啡碱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提高思维效率。

2. 利尿作用

咖啡碱的这种作用是通过肾促进尿液中水的滤出率来实现的。此外,咖啡碱的刺激膀胱作用也协助利尿。茶咖啡碱的利尿作用也有助于醒酒,解除酒精毒害。因为茶咖啡碱能提高肝脏对物质的代谢能力,增强血液循环,把血液中的酒精排出体外,缓和与消除由酒精所引起的刺激,解除酒毒;同时因为咖啡碱有强心、利尿作用,能刺激肾脏使酒精从小便中迅速排出。

3. 强心解痉,松弛平滑肌的作用

据研究,如给心脏病人喝茶,能使病人的心脏指数、脉搏指数、氧消耗和血液的吸氧量都得到显著提高。这些都是同茶叶中咖啡碱、茶叶碱的药理作用有关,特别是与咖啡碱的松弛平滑肌的作用密切相关。咖啡碱具有松弛平滑肌的功效,因而可使冠状动脉松弛,促进血液循环。因而在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的治疗中,茶叶可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4. 助消化作用

咖啡碱的刺激作用可提高胃液的分泌量,从而增进食欲,帮助消化。严鸿德。茶叶深加工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

除了咖啡碱外,茶叶中还含有少量茶叶碱和可可碱,也具有和咖啡碱类似的作用。

那么,以上种种功效是否真的存在?我相信是存在的,但不是喝一杯茶就立竿见影。这是一个慢慢养成生活习惯后,慢慢改变身体的过程。纵使有些理论无法快速证实,但喝茶对身体有好处是毋庸置疑的。

以上关于茶的描述中,有的过于理论,有的过于美化,我更喜欢找一些有生活印记的记录来佐证。比如《清稗类钞》中的一段话,于我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锅焙茶,产邛州火井漕。箬裹囊封,远致西藏。味最浓冽,能荡涤腥膻厚味,喇嘛珍为上品。”又说:“茶,饮料也,而蒙古人乃以为食,非加水而烹之也。所用为砖茶,辄置于牛肉、牛乳中杂煮之。其平日虽偏于肉食,而不患坏血病者,亦以此。”

为什么这段话对于我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因为这本书写的是食物与茶的关系,也就是餐配茶。我在历史中爬罗剔抉,一直寻找着茶于食物如何有益的线索。这段话解答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个疑惑:“藏人不讲品茶之事”,为何茶叶又是他们的战略物资?从上述记载来看,茶确实对藏人有药用价值。结合茶叶成分的现代分析来说,应该是膳食纤维和维生素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茶叶中大量的粗纤维素进入肠道,虽大部分无法被吸收,但能刺激胃肠蠕动,增加粪便的排出,减少有毒或有害物质的吸收,这种功能恰好满足了青藏、内蒙古一带的游牧民族的需要。游牧人居无定所,没有种蔬菜、水果,又以牛羊肉、奶制品为主要食物来源。所以,茶叶中的粗纤维素、维生素和其他植物生化素很好地解决了他们缺乏蔬菜、水果的硬伤。

综上所述,食物和茶搭配食用,古来是有迹可溯、有章可循的。我国高原地区人民将茶当成生活的必需品,中原、南方地区则把茶当成一种生活与文化的精神结晶。长篇大论地说了这么多,从古至今喝茶的种种好处,权当是餐配茶的一些理由吧。

琳琅满目的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