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感觉和能力是解决写作业问题的关键
第1节 作业是枢纽性问题
家长常常想不明白:“作业嘛,不就是坐在那里写写算算,个把小时就能完成,干吗熬到晚上12点?”
是啊,写作业看上去很简单,为啥自己孩子写起来就这么难,作业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呢?在我看来,作业问题是枢纽性问题,它处于感觉线和能力线的交叉点。也就是说,“感觉”这条线,和“能力”这条线,其中任何一条线的重要节点出了问题,写作业就会跟着出问题。我们接下来就分别说说,感觉和能力这两条线上,有哪些关键的节点。
感觉线
在感觉这条线上,有三个关键节点,分别是亲子关系、内心状态和对具体作业的感觉。
感觉线上的第一个关键节点:亲子关系。
什么是好的亲子关系呢?通俗地说,这要看亲子之间如何聊天、如何提要求、如何处理分歧。
在好的亲子关系中,双方聊天很愉快,彼此倾听,有充分的眼神接触,内心温暖,感觉舒适。任何一方都可以自由地提要求,对方都会认真对待,认真应答,会考虑双方的利益与感受。遇到分歧,能彼此协商,对事不对人。这样的亲子关系,双方有默契,不防御,不会为所欲为,内心舒适度极高。
在不够好的亲子关系中,亲子双方聊天不顺畅,各种情绪暗流涌动。因为彼此不信任,互相防御,缺少倾听和尊重,所以在一方提出要求时,双方都容易自说自话,或者陷入权力斗争。一旦发生分歧,就会心怀不满和怨恨,对人不对事,特别容易演化成激烈的亲子冲突。
你会发现,孩子写作业,会呈现出亲子关系的各个层面,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和孩子聊天、对话,互相提要求,也难免会产生分歧。就以“孩子,你该写作业了”这句家长最经常说的一句话为例。在好的亲子关系中,孩子听到这句话通常马上就去写作业,或者理智地与父母进行沟通,比如回答父母“我半小时之后去写作业”,到时间就行动。而在不够好的亲子关系中,孩子听到这句话的瞬间,就很不情愿,产生各种逃避的想法,假装听不见,或者胡乱敷衍,一拖再拖,父母也特别容易发火。由此可见,亲子关系如何,就成了写作业问题的基础。
感觉线上的第二个关键节点:内心状态。
通俗地说,孩子的内心状态是指孩子的内心是烦躁还是平静。我们千万不要小瞧了孩子的内心状态,这两种状态的外在表现截然不同。烦躁的孩子经常哼哼唧唧不想写作业,坐下来就发呆,心不在焉,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上厕所,好不容易消停几分钟,又在那里抠橡皮,写一小时作业,比爬一座山都难;平静的孩子自带自律气质,放学回家后,休息一下,就开始按部就班地写作业,很专注、很安静,一会儿就写完了,遇到不会的题目,总是想方设法弄明白。
通常,那种学霸型父母,或者气质平静的父母,特别不能理解孩子的烦躁:“天哪,这么简单的几道题,你至于烦躁成这样吗?”
而作为一个曾经的资深不爱写作业的小孩,我不但为写作业烦躁,还长时间陷入这种状态无法自拔。
我曾经反复追问自己:“童年的我备受疼爱,成长环境也比较宽松,我的烦躁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导致孩子烦躁的原因有很多。它和孩子的气质类型有关,偏活跃的孩子,在完成相对枯燥、重复、不新奇的任务时,就容易烦躁。另外,家长的不回应和乱回应,都会触发孩子的烦躁情绪。
很不幸,上述因素我都具备,我生性活泼、喜好新奇的事物,在我5岁以前,我们一大家子人住在一个院子里,所有人都以我为中心,每个人都觉得我讨人喜欢,都按照自己的方式频繁地回应我。5岁以后,我们分家单独居住,我母亲又是一个过于平静、性格寡淡的人,不怎么回应我。总而言之,大人给我的回应,不是太多,就是太少。
所以,这里由衷地说一句,在尊重孩子天性的基础上,我们要认真地跟孩子互动,所答即所问;平时,不要一大家人围着孩子过多地打扰孩子。另外,不要经常对孩子唠叨,或者一味地数落、批评孩子。你以为你只是在教育孩子,给孩子讲道理,其实这些都会化作孩子心中无法排解的烦躁情绪,成为孩子写作业的拦路虎。
“感觉线”上的第三个关键节点:对具体作业的感觉。
写作业,是孩子每天都要面对的任务。那么,在想到作业的那一瞬间,孩子有什么感受呢?通常是难、多、烦。孩子有这样的感受,一方面是因为父母和老师都更重视写作业的结果而忽略孩子写作业过程的体验,总是有意无意地给孩子施加压力,让作业变得面目可憎;另一方面是因为大部分孩子都不善于分解目标,习惯于从整体感知作业,容易觉得作业好多、好难,像一座大山。并且,这种对作业的感觉会不断累加,在孩子的内心越来越沉重。于是,很多孩子想起作业就犯难。这些孩子也许都没有意识到,他们对作业的负面感觉,远远超越了作业本身的难度,这种感觉已成了一个独立的障碍。你会看到,让孩子玩3小时游戏他都不嫌累,而写半小时作业他就会叫苦连天。
能力线
在能力这条线上,也有三个关键节点,分别是自控力、统筹安排的能力、坚持精神。
有些家长认为,能力很重要,作业不重要。的确,具体到某一天的作业真没那么重要,但是他们忽略了一点——写作业的背后,隐藏的恰恰是最重要的学习能力。这些能力可以保障孩子不开小差,稳定地完成目标和任务。
能力线上的第一个关键节点:自控力。
具体到写作业这件事情上,自控力就是控制注意力和行为,顺利完成作业。我常听家长抱怨:“哎呀,孩子怎么就没有自控力呢,他一会儿看课外书,一会儿玩玩具,一会儿惦念着看电视、打游戏,就是没心思写作业。”
我告诉家长,自控力的背后是掌控感。孩子没有自控力的原因,是家长随时随地在破坏孩子的掌控感。
所谓的掌控感,是孩子完整地经历一件事情,从做决定到确定目标,再到执行。在这个过程中,他要独自面对困难,化解各种情绪,最终体验成功的喜悦。只要孩子完成了这件事情,他不仅对这件事情有了掌控感,也对同等难度的事情有了掌控感。相反,孩子如果在家长的指挥下完成这个过程,比如,家长帮孩子做决定,确定目标,孩子再去执行,遇到困难,家长给出解决方法,鼓励和监督孩子执行。虽然孩子最终也做成了这件事情,但他并没有完整、独立地掌控这件事情。那么,下次你让孩子自己去做这件事情时,他就会觉得没把握,会暗示自己在能力上有缺口,觉得自己不擅长,进而自己关闭了潜力之门。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失败未必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能力线上的第二个关键节点:统筹安排的能力。
我们不妨想一想,孩子写作业时在什么环节最容易走神?通常是两个任务的衔接处。就如同火车的车厢连接处是最脆弱的地方,孩子也最容易在两个任务的衔接处开小差。例如,语文作业做完了,孩子茫然不知接下来该做什么,看见课外书,就拿过来看几眼,一不小心就看进去了;好不容易抽身出来,又继续茫然:接下来干什么呢?吃点零食吧……就这样东摸摸西看看,半小时就过去了。家长在旁边看着,就会认为孩子在故意拖沓、磨蹭。
孩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他们的头脑中根本没有写作业的路线图,他们随心所欲,没有计划,写到哪儿算哪儿。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孩子缺乏一项很重要的能力:统筹安排的能力。
统筹安排的能力,通俗地说,就是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要在心中形成一个清晰的任务清单。列出清晰的任务清单,对成年人来说很容易,但对孩子来说并不是简单的事情。通常,孩子都有作业记录本,这相当于一个简单的任务清单,但不够清晰。
我们常常忽略了一点,就是动作的连贯性。比如,孩子的清单上写着:先写语文作业,然后写数学作业。切换两个任务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有时候,孩子拿出一本数学书,翻了半天,才发现作业不在书上,然后,找出作业本,写了几个字,又发现没有演算纸,过了一会儿,又到处找三角板……
而好的统筹安排,不但任务之间是无缝衔接的,每个动作也都是无缝衔接的。例如,在写完语文作业后,孩子会快速厘清下一个步骤的路线图:“笔已经在桌面上,我需要马上从书包里找出作业本、草稿纸、三角板。”像这样,先想清楚要做什么,才能在行动上一气呵成,行云流水。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心中有谱”,一个动作“咬着”一个动作往前走,不会无意识中断。
能力线上的第三个关键节点:坚持精神。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也想好好写作业,一放学就信誓旦旦地说“我今天晚上快点儿写作业”,可没过20分钟,这句话就失效了。咱们都说“万事开头难”,写作业这件事,更容易出现的状况是半途而废、虎头蛇尾。写作业,难免有累和烦的感觉,怎样才能避免三分钟热度呢?
这就需要有坚持精神。可能有的家长会想:“我最苦恼的事,就是孩子没有坚持精神。”这往往是因为孩子缺乏耐力和自我激励的能力。
自我激励,通俗地说,就是孩子给自己鼓励,给自己加油,不断向前进。然而,很多孩子更擅长的是打退堂鼓。
孩子为什么会打退堂鼓呢?原因可能是:从整体上感知作业,把作业看成一座山;或者把所有过往对作业的糟糕记忆全都提取出来,还没动笔,烦躁情绪就如排山倒海般涌过来,最后把自己给压垮了。
由此可见,作业问题之所以成为很多家庭的最大“痛点”,是因为在它的背后,感觉线和能力线相互交叉,深度影响孩子的行为,不弄清这些,就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