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绪论》: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与研究价值
一、研究对象
“从伦理和道德的视角考察文学作品,在西方和我国的文学批评传统中都有悠久的历史。”[1]自从2004年我国学者提出文学伦理学批评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们将其应用于自己的批评实践中。美国非裔文学研究领域同样需要中国学者独特的学术立场,破除西方批评话语的霸权地位。本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关注美国非裔小说的家庭叙事,强调美国非裔小说的教诲功能。
本书主要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结合精神分析学、性别研究、女性主义等相关理论,以理查德·赖特、托妮·莫里森、詹姆斯·鲍德温、艾丽丝·沃克、玛雅·安吉洛、拉尔夫·艾里森这几位作家小说中的伦理主题为研究对象,对他们小说中的种族伦理、代际伦理、性别伦理和婚姻伦理进行挖掘和阐释,发掘当代美国非裔小说在伦理叙事上的演变和发展。当代美国非裔作家众多,时间跨度长,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家群,从而以一知万,以微知明,从宏观上梳理当代美国非裔小说中的伦理叙事。在当代美国非裔文坛这几位作家不管在知名度还是在小说创作主题上,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们小说中的伦理叙事是一脉相承的。
本书把黑人家庭伦理关系与黑人主体身份建构结合起来,探索种族伦理、代际伦理、性别伦理和婚姻伦理在黑人群体的成长和解放中的意义,关注当代美国非裔作家对于平等公平的种族关系、互尊互爱的两性关系、相亲相爱的亲子关系和相互扶持的婚姻关系的构建。作家们通过对美国黑人种族、亲子、性别和婚姻伦理关系的困境和出路的探讨,表达了一种自然和谐、多元共存的伦理观。
二、研究方法
本书主要运用文字伦理学批评方法,结合精神分析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等,对当代美国非裔小说中的伦理关系和伦理叙事进行挖掘和阐释。
(1)本书以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来阐释黑人的伦理关系和性别身份。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伦理的核心内容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被接受和认可的伦理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道德秩序和维系这种秩序的各种规范。文学的任务就是描写这种伦理关系和道德秩序的变化及其引发的各种问题和导致的不同结果,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经验和教诲”[2]。当代美国非裔小说中既涉及黑人与白人的伦理关系,也有黑人内部的伦理关系。在奴隶制以及美国种族歧视和迫害的影响下,当代美国非裔社群中种族伦理关系剑拔弩张,黑人社区和家庭结构被破坏,基本人伦关系支离破碎、混乱不堪。以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阐释当代美国非裔小说文本,可以更好地展示作家们对这些伦理关系以及在这些关系基础上形成的伦理秩序的书写,展现他们对黑人族群深切的伦理关怀。从伦理的角度阐释当代美国非裔小说,有助于挖掘当代美国非裔小说的道德教诲价值。文学伦理学批评是由我国学者独立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可以在西方文艺批评理论之外展现中国学者独特的视角。
(2)本书将精神分析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与文学伦理学批评结合起来进行考察。文学伦理学“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它能很好地同伦理学、美学、哲学、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社会学等其他方法结合在一起,从而增加自己的适用性”[3]。笔者认为多种批评方法结合文学伦理学批评,能更好地挖掘当代美国非裔小说中的隐性主题和叙事,可以考察作家对女性经验和女性形象的探寻,实现对黑人族群心理发展的伦理关照。
三、研究价值
在美国非裔小说的政治价值和美学价值之外,本书试图挖掘其伦理价值,力求从伦理和道德的视角重新发现当代美国非裔小说的价值。本书试图覆盖当代美国非裔小说中一些具有重要意义但受学界忽视的小说,重新评估它们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空白。
本书通过探讨当代美国非裔小说中的伦理主题来窥探整个黑人社会的伦理环境。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后的美国非裔社会风云变幻,这一时期的美国非裔小说展现了变幻中的黑人生活经验和黑人种族意识,作家们在继续关注当代美国非裔小说的现实关怀传统和文学责任这一宏观领域之外,也将创作触角延伸到黑人的家庭日常生活和人伦关系这一微观领域。
对黑人的代际伦理和家庭伦理的研究对解决全球化背景下家庭、性别、种族、亲子冲突等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对于我国的家庭伦理道德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当代美国非裔小说中的人物的伦理选择为黑人群体的道德自我完善提供了经验教训,而作家对黑人家庭伦理危机及其出路的探讨,对于读者处理婚恋关系和亲子关系有一定的道德警示作用,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注释
[1]董洪川:《文学伦理学批评与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研究》,《外国文学研究》2014年第4期,第34—39页。
[2]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3页。
[3]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