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何去何从难思量
脱离卢县范围之后,陶谦与刘备等人又在济北国境内逗留了一日,又收拢到一万多残兵,如今两部加在一起差不多有两万四五千之众。
而曹操那边不知为何,没有乘胜追击,也让陶谦收拢残兵时从容了不少,甚至于还拿到了一些之前被丢弃的辎重,这让陶谦又开始小瞧起了曹操,整日对着刘备吹嘘如果是自己来领军的话,当如何如何。
刘备虽然时不时应和一下,但心思完全没在和陶谦的闲聊之上,反而一直在对另一件事发愁——要不要去当豫州刺史。
刘备在第一次和自己人谈这件事的时候,常青并没有发表自己的见解,之后这两天也没有单独找过刘备,就好像无论刘备做什么决定,常青都认可一样。
至于别人,关羽和张飞是明确反对的,一是因为之前答应过常青和诸葛瑾,二是因为当豫州刺史要被袁术、陶谦当打手驱使,看看孙坚的下场,跟在袁术手下是个什么结果,已经不言自明了。
至于支持的人,自然也有,一是田豫,田豫觉得,有了豫州刺史的名头,不论是招募士卒,还是征辟贤才,都有了一个光明正大且名正言顺的理由,而且天下世族,也都看重这个名份,拿了自然好处多多。
另一个支持的人,则是陈到,和陶谦汇合之后,陶谦当时见刘备和陈到共乘一马,便对发生了什么猜了个七七八八,于是大手一挥,就把陈到和他手下的一千丹阳兵转到了刘备麾下。
陈到支持的理由也很直白,一来陈到自己就是豫州人,刘备当豫州刺史,陈到就能在这个集团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二来则是就算刘备不想接任豫州刺史,陶谦就一定会给他琅琊国吗?把刘备这种不是很听话的打手放在自己身边,陶谦又不是没吃过臧霸的亏。
如今身边人战了个二比二平,刘备是真想听一听常青的想法。
等走到泰山郡边界时,刘备再也忍耐不住,主动找到了常青。
常青的恢复力如今简直和怪物没两样,才短短几天,就已经能自如行动了,虽然还不能骑马、走远路,但如今从表面上看,已经和受伤前差不多了。
“阿青,如今云长、益德反对我听从陶恭祖之言去做豫州刺史,而国让与叔至则觉得我应该去,我已为难许多天,你快跟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吧!”
刘备找到常青之后,直接开门见山,问起了常青的想法。
常青原本还想和刘备打几个哈哈,蒙混过关过去,但看到刘备如此心急,如此郑重,也不得不严肃对待起来。
“使君,在小子看来,去与不去,都是一样的。”常青缓缓说道:“先说陈叔至所言,使君不去豫州,陶公就不把琅琊交给使君了吗?我看未必,虽然咱们之前挡住了袁谭,但只要今年秋收一过,使君以为田刺史还能再挡住袁氏夺取青州吗?”
刘备摇摇头,青州那里确实已经无解了,双方兵力、后勤差距太大,不是靠计策就可以弥补的。
“青州一旦有失,袁绍便可借道青州进入琅琊,直取徐州,琅琊那里总不能去依靠萧建那个废物吧。到时,陶公还得仰仗使君。”
“所以,两边使君其实都有的选!”常青顿了顿,给了刘备一点反应时间,才继续说道:“至于刺史的征辟之权,豫州名士豪族自然是多如过江之鲫,但使君要能分辨清楚,将来哪些人姓刘,哪些人又姓袁。就好比此时的兖州,谁姓袁,谁姓曹一般。”
刘备皱眉颔首,这是一个很要紧的问题,以袁术的表现,其人迟早会和自己闹翻,到时候若手下都是些贪恋四世三公名望的人,可就不好了。
“至于说琅琊这里,虽无内忧,但外患比之豫州更甚,泰山方向和青州方向都要戒备,更何况泰山、沂山之中还有不少盗匪,就算有诸葛氏鼎力相助,想要在琅琊立足也不容易。”说到这,常青叹了口气:“当初,我与瑾兄并未将此细细说与使君,还请使君责罚。”
见常青要跪拜下去,刘备赶紧扶住:“世事本就艰难,你二人也是为家族计,我如何能责罚呢?”
常青拱手谢过,继续说道:“所以,使君,两边面临的情况相仿,使君若让小子拿主意,小子只能说,都差不多。”
刘备回道:“你不把诸葛氏的诉求考虑进去吗?”
常青两手一摊:“怎能以臣事,误君事呢?再说,若使君在豫州能有所作为的话,以一州刺史的身份,还庇护不了诸葛一族吗?我想即便瑾兄在此,也会说和我一样的话的。”
那当然是会说啦,之前那些话就是临行前诸葛瑾教给常青的。
豫州之重要,以及袁术在此地反常一般的无能,让诸葛瑾猜测到陶谦会拿豫州说事。
只不过诸葛瑾以为陶谦最多拿出一个沛相或者鲁相来,却没想到,陶谦直接就给了个豫州刺史的位子。
只不过常青对官职这些并不敏感,依旧照本宣科,把这套理论讲给了刘备。
刘备自然不知道这些背后的事,只知道今日不但没听到想知道的答案,反而又给自己增添了一些烦恼。
至于刘备再追问,常青也就只剩下“皆可”这两个字了。
难得刘备被堵了个哑口无言,只好从常青那里悻悻而走了。
好在刘备没有再苦闷太久,没过几天,大部队就碰到了带队接应的彭城相薜礼以及跟在其中的简雍、杨志、诸葛瑾三人。
也就是此时,陶谦再次找到刘备,告诉他大军会在彭城休整几日,愿不愿意去任豫州刺史,这几日就要给出答复了。
从陶谦那里回来后,刘备立刻把自己麾下众人叫到了一起,又从头到尾把事情讲了一遍,又让关羽、张飞、田豫、陈到把自己的想法对着众人说了一遍,才看向简雍、杨志、诸葛瑾三人,问道:“诸君以为,我该不该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