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汉朝太有意思了(第四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燕王的心思

以上就是五位辅政大臣的简历,下面我们再来审视一下这个权力场。

武帝在临终前,封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为车骑将军,上官桀为左将军,这三人所任之官均属于中朝官。

什么是中朝官?顾名思义,中指的是宫中和宫内,所以又称内朝官,三公九卿等官员称作外朝官。这种分法始于武帝,其目的在于抑制丞相的权力,皇帝会经常提拔一些亲信之人为近臣,加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陪在自己身边,充当自己的参谋与顾问。

在武帝一朝,皇帝与中朝官负责作决策,外朝官奉命执行,所以中朝官的职权和地位要高于外朝官。这也是丞相田千秋为什么会对霍光马首是瞻的缘由,因为他手中已经没有多少职权了。

朝堂内部,领导班子虽然暂时稳定了,可外部依然还有很多糟心事。得知八岁的刘弗陵即位为新一任皇帝,燕王刘旦坐不住了。

凭什么?太子刘据已死,按年龄次序,自己才是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你一个小屁孩,凭什么当皇帝?

还有那老家伙霍光,你不过是父皇身边的跟班,有什么资格主持刘家的天下?

想当初,太子刘据死后,远在河北的刘旦马上就给武帝写信,说愿意到长安来侍奉他。武帝何许人也?一看到儿子刘旦写这样的信,马上就明白了他的意图,于是回信就把刘旦训斥了一通,还削了他的三个县,以示惩罚。

意思很明确,皇位轮不到他来继承。

即便如此,刘旦依然不死心,父皇不让自己当接班人,可放眼望去,还有谁比自己更合适呢?

武帝去世后,朝廷给各地的诸侯王发了讣告,上面还盖了个印章,因此也被称为玺书。当刘弗陵的使者带着玺书来燕国报丧时,刘旦非但不肯依制哭丧,以尽臣子之道,反而产生了许多疑惑。

他对身边的大臣们说:这玺书的规格比以前小了很多,我怀疑是长安发生了什么变故。

使者有些蒙:你什么意思?

刘旦说:我要派人去一趟长安,核实消息!

很快,刘旦派出了自己的心腹寿西长、孙纵之、王孺等奔赴京师,名义上是询问丧礼事宜,实际上是探听武帝去世、小皇帝即位的内情,以及经历这一番巨大变故之后朝廷的最新消息,以便为进一步采取行动做准备。

他不甘心!

作为现存的皇长子,刘旦心里有太多的疑虑。自己上个月还去长安城参加了朝贺,那时候父皇的身体状况还尚可,怎么只过了一个月,父皇说没就没了?

京城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刘弗陵那小屁孩登基,其中有没有猫腻?

自己必须要搞清楚,要不然绝不甘心!

王孺一行人来到长安,见到了执金吾郭广意,问武帝因何病去世、新皇帝是谁、现年几岁。郭广意回答:先皇驾崩,新帝由诸位将军共同拥立,只有八岁,先皇下葬时并未出来吊唁。

得知新皇帝只有八岁,由姐姐鄂邑公主照顾生活饮食起居后,王孺等人又想去找鄂邑公主。

鄂邑公主是谁?他是皇帝刘弗陵的姐姐,因嫁给了盖侯王充,所以也被称为盖长公主。

不料,鄂邑公主此时已奉诏住进了宫中,王孺等人根本见不上面。

这个消息进一步证实了刘旦的疑虑,他对身边人说:皇帝驾崩时,没有留下任何遗言,而且鄂邑公主也不见踪影,这很不正常。

为了进一步打探朝廷的动向,刘旦又派人到长安,请求各郡国设立武帝宗庙。

儿子祭祀老子,何况又是皇帝,按理来说是很稀松平常的事,刘旦这么搞意义何在?

那是因为,为武帝立郡国庙,看似义正词严、冠冕堂皇,其实不合规矩。

汉代立宗庙,自有一套规章制度,除了汉初曾令各诸侯王在自己的地盘上立太上皇庙外,自刘邦以降,各个郡国都没有立宗庙的说法。燕王刘旦上书请求在各郡国为武帝立庙,不符合汉代立宗庙的规矩。就算要立宗庙,那也是由皇帝说了算,而不是你一个诸侯王说了算的。

刘旦封王已有三十余年,对儒家经典有广泛且深入的研究,不可能不知道这个规矩。但他还是提出了这个要求,很明显,这是在试探。

霍光接到上书后,感到颇为棘手。小皇帝刚刚登基,他不愿意因此事而引起事端,于是给燕王赐了三千万钱,增加封邑一万三千户,算是婉转拒绝了刘旦立宗庙的请求。

对于这个结果,刘旦显然很不满意,区区数千万钱和万余封户,与万里锦绣江山相比微不足道。他怒道:我本来就应该当皇帝,还用得着别人来给我什么赏赐吗?

怀疑和愤怒的种子在刘旦心中生根发芽,直到最后占据了刘旦的内心。

造反,势在必行。

刘旦很快勾结了刘氏宗亲里的刘泽和刘长,密谋造反。

刘旦向外宣称:我老爹活着的时候,曾特别关照我,允许我掌管诸侯国的一切行政事宜。

很明显,这是撒谎。

早在文帝的时候,朝廷就有强干(中央政府)弱支(各诸侯国)的提议,吴楚七国之乱被平定后,压制诸侯国成为朝廷的既定政策。景帝时,朝廷剥夺了诸侯王对诸侯国的治理权和人事任免权,诸侯国的中高层官员全部由中央任命。武帝时又行“推恩令”,严禁诸侯王与朝臣私下往来。

换句话说,此时的诸侯王只能收租子,舒舒服服地过日子;混得不好的,只能坐那种掉价的牛车。

刘旦要想造反,必须取得王国官吏的拥护与支持。

事实证明,野心家身边从来都不缺抬轿子的,王宫禁卫官成轸第一个站出来表态发言:老大,您失去了皇位继承权,干坐着怎么行?必须得抢回来啊!就您的号召力,只要一起兵,燕国之内,即使是妇女也都会在后面追随您!

刘旦听了这话,喜出望外,开始和刘泽密商造反事宜。为了进一步说服群臣,刘旦还信誓旦旦地表示:吕后在位时弄虚作假,把惠帝的儿子刘弘立为皇帝,诸侯王们在刘弘手底下当了八年臣子。后来吕太后驾崩,大臣们联手诛灭了吕党,迎立孝文帝,天下人才知道刘弘不是孝惠帝的儿子。我身为武帝如今最年长的儿子,反倒没能立为皇帝,这也太不公平了!我上书建议为武帝立庙,也未被采纳,现在立的这个皇帝,我怀疑他根本不姓刘!

紧接着,两人顺着这个思路拟了一份文书,宣称新皇帝刘弗陵不是武帝的亲生儿子,而是由朝中权臣拥立的,天下人应当共同讨伐!

然后,两人将这份宣言大量复印,派人到各郡国发传单,广造舆论,企图动摇百姓,搅乱人心。

按照计划,刘泽负责刺杀青州刺史隽不疑,发动兵变。

刘旦也没闲着,他在燕国做了三件事:

第一,积极招纳人才;

第二,大肆招兵买马、制作铠甲兵器;

第三,大阅兵,检阅燕国的部队。

为收买人心,刘旦还效仿天子之制,对追随自己起兵的小弟们皆令以貂尾为冠羽、金蝉饰冠,号为侍中。而对敢于谏阻起兵之人,则无情地予以诛杀,先后有郎中韩义等十五人丧命于刀下。

准备工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如今万事俱备,就差喊一嗓子了。

然而,一个突发性的事变,打乱了刘旦的部署。

刘泽回到临淄后,还没等他动手,消息就被中山靖王之子缾侯刘成知晓了。

刘成立即向青州刺史隽不疑举报。

就在刘泽继续完善自己的刺杀计划时,隽不疑带着人围了过来,将刘泽一伙人一勺烩了,并将情况上报朝廷。

霍光得报后,立即以新皇帝的名义派遣大鸿胪丞赶赴临淄,会同隽不疑一起审讯刘泽。

进了监狱,少不了一顿毒打。刘泽不经揍,一顿皮鞭下去,立即将与燕王刘旦的合谋全盘供出,随即以谋反罪被诛杀。

刘泽死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事件的主角——燕王刘旦该如何处理?

刘旦策划参与谋反,罪不容诛。可问题在于,他的身份很特殊,是刘弗陵的哥哥。

此时的刘弗陵即位才一年,根基尚浅;由霍光领衔的领导班子执政地位尚没有完全巩固,当下最迫切的事是稳定政局。如果深究刘旦之罪,难免要授人以柄,反而印证了刘旦等人传播的“少帝非武帝子”的流言,这是霍光不愿意看到的。

在这种形势下,霍光权衡利弊,只能将其赦免。

虽然死罪可免,但敲打还是有必要的。霍光派人到燕国明确朝廷的态度,先出场的是宗正,他告诉刘旦,皇上确实是武帝的儿子,这一点毋庸置疑,以后不许造谣生事!

紧接着,侍御史去见刘旦,他负责唱白脸:你想起兵造反,证据确凿,按律当严惩。汉家有正法,诸侯王只要犯下一点儿罪过,就得依法惩处,怎么可能会宽恕你?

最后才是太中大夫上场,他负责唱红脸:

古来天子,在朝内必有异姓大夫,这是用来匡正王族子弟的;在朝外有同姓大夫,用来匡正诸侯。周公辅佐成王,杀了他两个弟弟,所以天下太平。武帝在时,还能宽容大王,现如今新皇帝刚继位,尚未亲政,一切大权委任于大臣。古来诛杀惩罚从不褊袒亲戚,所以天下太平,如今大臣辅佐,依法办事,不敢有所偏袒,恐怕不会宽恕你。大王可要自己谨慎,不要让自己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

在这种连环套路下,刘旦终于低下了高傲的头颅,说了一句:我错了。

刘旦是真心认错吗?

依照他的性子,这显然不可能,一切不过是权宜之计而已。返回封地后,刘旦继续挖空心思寻找盟友,等待下一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