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汉朝太有意思了(第六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决胜荆州

来歙死后,羌族又聚拢起几个部族在陇西地区叛乱,危及三辅,刘秀只得紧急召回关中大军,先平定羌族叛乱。

再说岑彭直抵江州,围攻田戎。江州城坚池深,粮食充足,易守难攻,岑彭攻了数日,发现根本啃不动这块“硬骨头”,于是召部将冯骏,留一部分队伍继续围攻江州,他本人则带着大部队直指垫江(今重庆合川),攻破平曲(合川西北),缴获对手的稻米数十万石。

公孙述尽遣蜀国精兵,派延岑、吕鲔、王元、公孙恢四人据守广汉(今四川遂宁北)、资中(今四川资阳),堵住岑彭进攻成都的必经之路,又遣侯丹率两万余人据守黄石(今重庆江津),扼守长江要津。

岑彭命臧宫领降卒五万,留守平曲,牵制住延岑等人,自己则率精锐水师返还江州,大破侯丹,随后昼夜兼程,迂回两千余里,一举攻下武阳(今四川彭山东),并派精锐骑兵驰攻广都(今四川双流县东中和镇),其势如疾风骤雨,所到之处,敌众溃散。

岑彭攻下广都,距离成都仅四十余里。公孙述闻之大惊,他一直以为岑彭在平曲,还派了大军前往迎击,怎么才过了几天,岑彭就绕开防线,“空降”在了成都外围?

这不科学啊!

经过探子的几度查访,公孙述这才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仰天长叹道:“是何神也!”

再说留守平曲的臧宫,他的任务是故作疑兵,牵制住延岑等人。然而,眼看着粮食匮乏,后勤无法保障,而手下多为降兵,随时可能一哄而散,臧宫本想率军后撤,又怕引起大规模叛逃,急得团团转。

就在他左右为难的当口,刘秀遣谒者领兵前来增援岑彭,路过平曲,被臧宫“打劫”,截留了援兵以及战马七百匹,总算稳住了军心。

有了支援,臧宫心里多少踏实了一些,开始谋划下一步。他觉得与其在这里死守,不如放手一搏!

说干就干,臧宫连夜进兵,水师沿涪水而上,步兵在东岸,骑兵在西岸,护卫着战船沿江而行,一路多举旗帜,登山鼓噪,呼声响彻山谷。

延岑没料到汉军会突然杀到,登山眺望,只见汉军漫山遍野鼓噪而来,根本分辨不清有多少人,不禁大为震惊。

没什么好说的,准备迎战吧!

纵然对面的蜀军人数远多于汉军,即便那飞箭如雨点般落下,汉军却依然奋勇争先,不断向前迈进!

臧宫纵兵攻击,大败延岑军,斩首、淹死延岑军一万余人,江水为之混浊,延岑狼狈逃回成都。

臧宫乘胜追击,一路攻城略地,降者以十万计,至平阳乡时,王元主动投降。

蜀军屡战屡败,汉军即将兵临城下,在刘秀看来,公孙述也该认清现实了吧?于是再次给公孙述写信劝降,分析利害祸福,表示坚决信守承诺。

公孙述看完信,给亲信传阅。太常常少、光禄勋张隆劝公孙述投降,公孙述却摇摇头,感叹道:“是废是兴,都是天命,这世上岂有投降的天子?”

公孙述执意要一条道走到黑,左右皆不敢再劝,只能坐看他败亡。

战事进展至此,公孙述知道,和汉军在战场上正面较量是赢不了了,如今唯一的办法只有故技重演,再遣刺客上场,除掉汉军的统帅岑彭。

再说岑彭在成都周边扫荡,某一日问百姓地名,百姓答,此地叫彭亡聚。岑彭心中咯噔一下,顿时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本想去其他地方安营,又见天色已暗,只得在此地将就一晚。

另一边,公孙述派的刺客也到了汉军营地,谎称是逃亡之人,前来投降,趁夜摸到岑彭的住处,一举将其刺杀。

岑彭死后,谥为壮侯。蜀人感念岑彭的功德,为其立庙武阳,常年祭祀。

汉军群龙无首,太中大夫、监军郑兴暂管部队,在武阳等待大司马吴汉前来主持工作。

再说吴汉得知岑彭的死讯后,狂喜不已,立即带着自己的队伍溯长江而上,一路狂奔,到武阳接任伐蜀主帅之职。灭蜀已是帝国最后一战,所有人都想参与其中,在功劳簿上继续刷分。在此之前,他一直被岑彭压一头,眼看着岑彭在前线挥师猛进,一路势如破竹,自己却只能在大后方坐冷板凳。如今岑彭已死,终于轮到他吴汉上场了!

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正月,吴汉率汉军主力大破公孙述大将魏堂、公孙永于鱼涪津(今四川乐山市北),公孙述遣女婿史兴领五千人来救,吴汉主动出战迎击,斩史兴,团灭蜀军。

随后,吴汉攻陷广都(今四川双流县东中和镇),又派遣轻骑兵烧毁成都市桥,兵锋直逼成都。

战事进行到这里,蜀国上下知道自身难保,不断有人叛逃。公孙述强行弹压,对叛逃将领一律诛杀全家,然而还是无法止住叛逃之势。

公孙述大势已去,刘秀再次致书公孙述,进行最后的劝降:“往年我一再赐你诏书,开示恩信,希望你能主动投降,不要因为曾经刺杀来歙、岑彭而心存疑虑。现在只要你肯归降,我保你家族无忧。如果仍然执迷不悟,主动把肉送进虎口,那我只能为你深感痛惜。汉军自入蜀以来,将士们都很疲倦,人人都想回家,不愿意继续屯守下去。这样的诏书以后恐怕很难再有,望你能懂得我的一片苦心,我是不会食言的。”

刘秀苦口婆心劝降,然而公孙述终无降意。

刘秀见公孙述拒不肯降,又下诏吴汉,特地嘱咐他:“成都尚有十余万大军,千万不可轻视。你只需坚守广都,等待公孙述进攻,切不可主动出击。若公孙述不敢来攻,你则向成都缓缓逼近,迫使公孙述出战,等他们筋疲力尽,再大举出击。”

然而,此时的吴汉已经打顺手了,自我感觉良好,哪里还把公孙述放在眼里?对于刘秀的谆谆告诫,吴汉完全没放在心上,挟胜利之威,亲率步骑兵两万人进逼成都,离城十余里后,命令军队在江北安营,随后命副将武威将军刘尚率领一万余人,在南岸屯兵。

两座军营相隔二十余里,吴汉在江上建了一座浮桥,互通往来。

刘秀接到前线战报,气得拍了桌子,他立即写信,对吴汉严词谴责:“我千叮咛万嘱咐,你怎么事到临头就乱来?你轻敌深入不说,又和刘尚分别扎营,一旦发生危险,都没法互相救援。公孙述如果出兵牵制你,然后以主力攻击刘尚,刘尚必败,到时候你也就危险了。幸好没有出事,赶紧给我引兵返回广都!”

可惜已经晚了,书信还未送到吴汉手上,公孙述已然发起了进攻。他派大司徒谢丰、执金吾袁吉领兵十余万,分为二十余营,攻击吴汉;另派一支万人的部队牵制刘尚,使二人不能相救。吴汉与谢丰、袁吉苦战一整天,兵败,退回到营垒,被谢丰包围。

直至此刻,吴汉才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眼下汉军被分割包围,要想破敌,唯一的办法就是与刘尚会合,若能勠力同心,必定可以对蜀军反戈一击。

难得用计的吴汉闭营三日不出,在军营各处多竖旌旗,使烟火不绝,以迷惑蜀军,然后借着夜色悄悄率军渡江南下,与刘尚会合。

谢丰和袁吉根本没察觉吴汉已经连夜撤离,两人留一部分兵力于江北,率主力渡江攻刘尚,却在阵前看到了严阵以待的吴汉。

什么情况?吴汉不是在江北吗?什么时候跑到南边来了?

事到临头,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了。而吴汉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他亲自带头冲锋,汉军个个奋勇争先,杀入敌阵,所过之处,留下一地的尸体,自己也血满征袍,不过转眼间,已杀到谢丰跟前!

谢丰再不敢有轻视之意,感慨道:“今日方知吴汉之勇!”

蜀军开始溃败,谢丰与袁吉只得带着部下匆匆撤离,不料吴汉早就盯上了二人,一路追击,将二人斩于马下。

汉军反败为胜,但吴汉这次学聪明了,再不敢恋战,乖乖引兵退还广都,留刘尚原地驻守,同时主动上书刘秀,对自己此前的战略误判深表愧疚。

刘秀则回信勉励一番,劝他往后慎重从事。

吴汉接到回信后,稳扎稳打,与蜀军交战于广都、成都之间,八战八胜。

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十月,吴汉率汉军终于攻入成都外城。

眼看汉军兵临城下,公孙述知道大势已去,问一旁的延岑:“事情到了这一步,该怎么办?”

延岑答道:“大丈夫自当死中求生,岂能坐以待毙?财物容易聚敛,陛下应当将府库中的钱财拿出来分给将士们,募集敢死之士为国死战,作最后一搏!”

公孙述毫不犹豫,当即尽散金帛,许以重赏,招募敢死队员五千余人,交由延岑统领。

双方在成都城外市桥约战。次日,延岑领兵出城,蜀军整整齐齐排列在战场上,竖起旌旗,擂鼓助威,鼓声高昂急促,激荡云霄,汉军都被吸引过来了,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正面。

然而,这只是延岑设的障眼法。几个月来一路高歌猛进、横扫巴蜀的吴汉没有想到,他预想中的蜀军主力不在眼前,而是在天色将明未明之时,突然出现在了自己背后!

汉军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只得调整方向重新列阵。然而,蜀军的进攻太过突然,遭到突袭的汉军不断败退,只差掉头逃跑了。吴汉来回奔波指挥,但部队人心惶惶,都只顾着四散奔逃,根本没法指挥。

吴汉打惯了顺风仗,面对这种苦战有些经验不足,蜀军则擂响了战鼓,大旗也开始向战场中央移动,一前一后,终于击穿了汉军阵营。

此时此刻,吴汉身边只剩下数百亲兵,放眼望去,汉军全线溃败,战场上尸体横陈,血流成河。

这一战,败局已定!

“今日之仇暂且记下,他日我定要为袍泽复仇!”吴汉发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