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汉朝太有意思了(第六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止戈为武

帝国顽疾:豪族

武力固然可以用来征服天下,却不能用来治理天下。新的帝国,如同一张白纸,等待着刘秀挥毫泼墨,绘就秀丽江山。

坐天下未必比打天下容易。

“云台二十八将”作为东汉的开国功臣,追随刘秀出生入死,南征北战,为帝国的创建立下了赫赫战功,理应受到新政权的重用和尊崇。然而,在统一天下之后,与每一个新兴王朝的开国之君一样,刘秀也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如何安置开国功臣?

功高震主,一向是开国皇帝和大臣们面临的大难题。翻开史书,“兔死狗烹”是功臣躲不开的命运,历代开创者基本都要杀一拨功臣才能安心。帝王之心难测,作为臣子,明枪往来的战场或许要不了他们的性命,但到了暗流涌动的朝堂,想要在皇帝身边谋得容身之地,却是比登天还难的事情。凡为臣、为将者立下不世之功,手握重兵大权,而君臣相善者,几乎没有!

正所谓,天下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

这里不妨试举几例。

春秋时期,文种和范蠡帮助勾践完成复国灭吴大业后,范蠡第一时间交上了辞职报告,内容只有一句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随后泛舟五湖,离开越国到中原发展。

在抵达齐国后,范蠡想起老朋友文种,给他写了封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勾践这个人,长得一副狼顾之相,共苦还可以,同甘就算了,你还是赶紧跑路吧!”

文种看到信后觉得有道理,但又舍不得放弃眼前的一切,回信说:“我立下这么大的功劳,正是该享受的时候,怎么能就这样离开呢?”

果不其然,文种当丞相不久,勾践给他送来了当年夫差让伍子胥自杀用的那把剑,同时附带一句话:“当年你给我献了七条计策伐吴复国,我仅仅用了三条便成功,剩下的四条还没来得及实践。不如这样吧,你带着这四条计策到地下去献给先王,让他试试效果如何。”

文种老泪纵横,知道自己是逃不过这一劫了,只得挥剑自裁。

再看西汉的那群开国功臣,他们在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时贡献了全部力量,可以说,没有他们的帮助,刘邦不可能击败项羽。在刘邦扫平对手后,他们也确实得到了王爵和厚禄,光异姓诸侯王就封了八个。

刘邦虽是草根出身,却也精通帝王之术,天下大定后,开国功臣已然成了他必须提防的对象,这群实现了阶级飞跃的家伙,要堕落腐化起来,也是很快的。

除了裂土封疆的异姓诸侯王,在朝中位居公卿的开国元勋也都不是省油的灯。这些草莽英雄自恃和刘邦一起出生入死,太过放肆,一点都不知道分寸,在朝堂之上就敢当着刘邦的面饮酒争功、拔剑击柱,完全没有君臣之礼。

这分明是漠视皇权!

照这样下去,汉室天下岂能长久?难道要重蹈秦朝“二世而亡”的覆辙吗?

没过几年,刘邦就开始逐一收拾这些开国功臣:大管家萧何被下狱治罪,不得不靠自污求全;首席谋臣张良不得不急流勇退,远离庙堂自保;燕王臧荼以谋反罪被处死;韩信被骗至未央宫诛三族;一起光屁股长大的卢绾被逼逃亡匈奴;梁王彭越被逮捕后处死,尸体被剁成肉酱,分赐给各位诸侯和功臣;韩王信投奔匈奴;淮南王英布自知不能幸免,被迫铤而走险,起兵反叛,结果被刘邦亲自镇压。

在汉朝建立后的几年内,当年分封的八个异姓诸侯王中只有赵王张耳和长沙王吴芮得到善终,其他皆被剪除。

说了这么多,那么有没有君臣相安的事例呢?

当然有,抛开后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往前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从没杀过一个功臣。

秦始皇虽然崇尚法家,律令严苛,但是对身边的功臣那是没得说。比如王氏,秦灭六国的第一功臣,灭了六国之后,秦始皇就放王翦父子回家养老去了;蒙氏家族中,蒙恬带着三十万蒙家军和公子扶苏一起戍卫边疆,弟弟蒙毅任中郎将,秩比两千石,乃显赫要职;就连伐楚失败的李信,秦始皇也没有秋后算账,这使得李家成了著名的五姓七望之一。

秦始皇精通帝王之术,他当然知道功高震主,但在他看来,暴力诛杀是最低劣的手段。无论是打天下还是坐天下,都需要有人不折不扣地去执行自己的命令,君臣之间当然还会相互揣度、相互试探,但都共同维持着表面上的平衡。一旦开了杀功臣的先例,这份君臣默契的秩序就会被破坏殆尽。

当所有人都不按规矩来时,帝王之术就不好用了。

而如今,这一难题摆在了刘秀面前,他又会如何抉择呢?

每一个开国之君都有自己的一套班子,为了进一步理解刘秀的处境,我们来分析一下他的创业团队。

这里我将他们分为四类:

一是亲属集团,包括刘秀的妹夫李通、姐夫邓晨等。

这些人最早加入刘秀的革命队伍,有首创之功,还有割不断的亲情关系,他们是刘秀身后最坚定的支持者,甚至为了他的事业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二是南阳颍川集团,包括邓禹、朱祐、贾复、冯异、祭遵、铫期、臧宫等,在“云台二十八将”中占比最大。

这些人大多是刘秀的老乡或同学,以及在攻略颍川时招揽的豪杰,他们有一定的名望与实力,有的还有自己的队伍,在刘秀革命初期就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他们心目中的明主,对刘秀的帮助极大,是刘秀的核心团队。

三是河北集团,主要包括吴汉、耿弇、寇恂、景丹、王梁、盖延、耿纯、任光、李忠、邳彤、万脩、刘植等十二人。

这些人都是刘秀领兵北渡黄河,在河北壮大事业时拉拢的人才。他们大多是割据一方的豪杰,虽然不算刘秀的嫡系成员,却在他最困难、最落魄的时候不离不弃,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击败了冒牌皇帝王郎,成为刘秀南下统一天下的关键力量。

四是河西集团,主要以窦融为首,原是割据一方的地方军阀。

这些功臣有的是同族宗亲,有的是地方豪族,有的甚至还是自己的亲戚,如何妥善安置他们,又不留下隐患,是刘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大伙儿陪你一块打天下,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你刚当了CEO,就开始试图剥夺大家的权力,你也太不是东西了吧?你要是真敢这么搞,谁还会继续效忠你?早就掀桌子了。

豪族的兴起是历史大势,是汉武帝雄才大略的副产品。汉匈战争断断续续地打了四十多年,匈奴方面自然是被打得妻离子散,苦不堪言,但是中原百姓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因为打仗太费钱了,“文景之治”攒下的那点家底如流水一般花出去,很快就见了底。

钱不够用,朝廷就不得不对百姓收更多的税。一次两次增税,百姓还能忍受,长此以往,谁也受不了,所以很多百姓都抛下土地,自家户口也不要了,投靠到地方豪族的门下,让政府从此找不着人,也就不用交税了。

朝廷掌握的户口减少了,只能向还没逃走的人征更多的税,逼着这些人去投奔豪族。这样一来,豪族门下的人口越来越多,朝廷掌握的人口越来越少。

史书记载,到武帝末年,天下户口减少了一半,除了战争消耗,更多的是逃亡的人。

武帝之后的汉朝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死循环,豪族越发展,朝廷越衰弱,几乎所有人都束手无策,最后被一位看上去谦逊有礼、志向高远的老头夺了大权。

王莽要重新恢复朝廷的统治地位,只能向豪族开刀,于是他搞土地革命,废除土地私有制,禁止买卖奴婢,结果被豪族给推翻了。

接下来,就轮到刘秀登场了。

我们先来看一下东汉初年的豪族有多强。

虽然都以“汉”为帝国的名号,但东汉与西汉却有着天壤之别,双方的功臣集团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

先说西汉,除了张良是六国贵族子弟外,其他人大多出身社会中下层:樊哙是杀狗的屠夫,灌婴是卖布的小贩,夏侯婴是车夫,周勃靠编织薄曲及兼职丧礼吹箫为生,萧何、曹参也不过是县里的小公务员。

此外,这些人大都是孤身一人追随刘邦,只有萧何带着数十位宗族子弟从军。

这种情况被两千年后的清代著名史学家赵翼称为“布衣将相之局”。

再看东汉,开国功臣大多出身地方豪族:

马援、窦融是西北的望族,邓晨出身官僚世家,寇恂是上谷大族,李通、阴识、樊宏皆为南阳屈指可数的豪族,就连刘秀与大哥刘起兵时,靠的也是南阳的刘氏宗族势力。

有人或许会问,刘秀这一支不是已经败落了吗?

没错,刘秀虽然混得比较惨,但南阳的刘氏宗族整体实力可不弱。

刘秀的舅舅樊宏善于种田和经商,拥有三百多顷土地,又四代不分家,是南阳湖阳县的大族。

姐夫邓晨世代做两千石层级的高官,是南阳新野县的大族。

妻子阴丽华出身新野阴氏,拥有土地七百余顷,奴仆车驾的规模堪比一方诸侯。

鼓动刘秀起兵的李通出身世代经商的富豪大族,与其父都擅长谶纬之术,也是宛城的一方豪强。

不难看出,刘秀的东汉帝国就是建立在豪族社会基础之上的,先天就带有豪强大族联盟的性质。刘秀统一天下的过程,也是征服各地豪族的过程。连带他自己也是出身南阳豪族,所以也有人说东汉帝国是豪族利益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