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记忆画面中的刘墉
到达工作室后,那黄袍僧人见到工作室的名字,不禁喊了一声佛号,“阿弥陀佛,涅槃文物修复工作室,叶施主与佛有缘啊。”
“别急,大师,我先把你给涅槃了。”叶舟微笑着的说道。
打开门,两只小狮子器灵,也是欢快的迎了上来,尾巴摇得跟电风扇似的。
可是,当见到黄袍僧人时,它们毫不犹豫的吼叫起来。
“竟然是两只狮子器灵,与佛有缘,可做我教护山圣兽。”黄袍僧人见状,面带笑容的说道。
“老和尚,你想传教想疯了吧。”瑶琴一点都不惯着,直接开怼。
叶舟无奈一笑,走进了客厅里,多了个老和尚,瑶琴算是找到事情干了。
他以后也不用担心,这个旗袍妖精会忽然诱惑自己了。
走进客厅,几个器灵正在等待着自己,绢本扇面,两本册页,还有那一封家书。
黄袍僧人见到客厅里的器灵,面上露出了一抹讶异,合什一拜,“阿弥陀佛,没想到叶施主这里如此热闹,见过各位,老衲在此有礼了。”
“见过大师。”几位器灵都拱手还礼。
陈文思从房间里走了出来,面上带着期待问道:“老叶,怎么样,昨天去学院有收获吗。”
叶舟将琵琶包放在桌上,从中取出琵琶,接着又从背包里拿出了瓷枕。
最后,才拿出了装有书法的盒子,“这就是魏教授给咱们介绍的业务。”
看着这个木盒,陈文思刚想打开,可是又去了卫生间,清洗了一下双手,擦干净之后,才慢慢打开。
只见里面一幅充满脏污的烂画显现在眼前,他并没有任何的嫌弃,反而拿出来认真查看着。
当看到这幅书法的字迹时,他一眼就认了出来,“这又是刘墉的书法。”
刘墉被称之为浓墨宰相,书法风格十分独特。
更何况,叶舟都在工作室练了一个多月的刘墉书法,天天观看,自然有了很深的印象。
“继续往下面翻。”叶舟笑着说道。
陈文思将这幅画完全打开之后,他看到了后面的落款,“石庵刘墉。”
他面上露出了一抹惊色,不敢置信的说道:“老叶,这,这是刘墉的真迹吗。”
“对,经过了魏教授的鉴定,还能有假。”叶舟点了点头,假货可诞生不出这样的老和尚。
陈文思望着这幅书法,感慨的说道:“开工作室之前,就一直想着什么时候才能修一幅名人字画,没想到这么快就实现愿望了。”
“是啊,这是每一个修复师的愿望,以后会越来越多的。”叶舟也点了点头,如果不是获得了器灵的帮助,他根本不可能拥有接笔的能力。
没有接笔能力,意味着只能修简单全色的字画,这种业务许多修复渠道都在抢,没有名气谁会选你。
“谢谢叶老师。”陈文思很是认真的朝叶舟感谢道。
“哎,被学长称呼为老师,可真是舒服啊。”叶舟开玩笑的说道。
“客气一下,你还喘起来了,等你开始修复需要帮忙了,喊我一声。”
陈文思笑骂了一声,随后便回了房间,只是眉头微皱着,似乎有些心事。
这幅书法是叶舟得来的,自然由其主持修复,更何况,他也没有能力接笔。
“好。”叶舟点头说道,他想要先进入这僧人器灵的记忆之中,看一看刘墉书写的过程,还有这幅书法所经历的岁月。
这是一幅长约一米的书法手卷,光靠他一个人修复,有些太费时间。
他看了看周围,瑶琴依旧冷冰冰的望着老和尚,似乎在紧盯着每一个怼它的机会。
叶舟轻轻咳嗽了一声,本来面色冰冷的瑶琴,瞬间犹如鲜花绽放一般,露出了妩媚的笑容,扭着曼妙的身姿走了过来。
“公子有何吩咐,可是要让奴家弹曲吗。”
他轻轻点了点头,瑶琴迫不及待的来到了琵琶前,开始弹奏起来,同时又向玉兔使了个眼色。
随着一段悠扬旋律的响起,玉兔少女也开始跟着唱了起来,“法海你不懂……”
叶舟瞪了瞪眼睛,有些哭笑不得,连忙敲了敲桌子。
这是在演连续剧啊,昨天弹奏的是青城山下白素贞,今天就弹法海不懂爱。
一眼就能看出,这是在针对老和尚。
玉兔少女毫不犹豫的停了下来,幽怨的看着瑶琴。
瑶琴偷偷一笑,站起身朝叶舟施了一礼,表示了歉意,然后便正常弹起曲子来。
叶舟这才向玉兔使了使眼色,伸出了自己的手。
玉兔毛乖巧的点了点头,来到了那黄袍僧人面前。
“大师,我家公子要查看你的记忆,这样才能更好的把你修复完整,之后,你需要休息一天时间,无法现身,请问是否愿意。”
黄袍僧人毫不犹豫的答应下来,“未曾想到,施主竟有如此神通,既是为了老衲身体之完整,自然义不容辞。”
“请大师把手伸出来,与我家公子接触。”玉兔少女在旁边安排好了一切。
等到黄袍僧人与自己的手接触之后,叶舟随即启动了能力,进入到了它的记忆梦境之中。
他第一眼看到的是一个锃亮的光头,身上穿着黄色的僧袍,还披着一件红色袈裟,似乎在摆放笔墨纸砚。
“刘居士,请。”这位僧人摆放好之后,双手合什,朝着旁边一拜。
此时,一位辫子头老者,缓步走了过来,相貌端正,身材高大,面上带着沧桑。
叶舟不禁屏住了呼吸,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就是浓墨宰相刘墉的真实面貌。
因为一部电视剧,使得民间对于刘墉的形象,变成了瘦弱矮小,弯腰驼背。
后来随着刘墉墓葬的出土,根据骨骼判断,其身高达到了一米九。
或许是因为常年躬身读书写字,使得背看上去有点驼。
这老者也是双手合什,朝着僧人一拜,然后便拿起了毛笔,开始书写起来。
根据这幅书法的落款来看,此时刘墉已经年近七十岁,从刚刚走路的姿态来看,步伐轻盈。
书写之时,双目之中,更是充满了神采,异于常人。
只可惜,他只能以器灵的第一人称视角观看,看着刘墉的毛笔,在自己眼前落笔,而无法纵观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