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方法评论(第3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被搅乱的问题秩序

张沐:我们一个一个来发言,今天我充当一下主持人。

老师:你一个一个问题问,所有人答完之后,再问下一个问题,好吗?

张沐:那我们就先从第一个问题开始。第一个问题是,谁是马克思?在这个视频中,回答“谁是马克思”这个问题。我们按照苏原、卜平、秦明、我、沈思、邱芝,这个顺序发言,好不好?

苏原:我都没看懂(笑)。[4]

张沐:那苏原先不说,请卜平说。

卜平:那我先说。我也半懂不懂,也不知道自己算不算看懂。我看视频的时候,先想到的一个问题是,这些问题是不是连在一起的,还是说这些是各自独立的问题。

老师:你也可以用这种方式讲。我有9个问题,含3个维度。你就一起讲完,也行。

卜平:我能不能先回答什么是一阶、二阶、三阶这3个问题?关于它们,我有自己的体会,或者说,有一些不成熟的见解。(老师插话:“所有见解都不成熟。”)之前跟老师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也提到过一阶规律、二阶规律[5]等概念,今天我又找出来看了一下。[6]我个人的理解,一阶观察是鹦鹉眼中的自己。如果这个鹦鹉对镜中的自己感到未知的话,那么,它的行为就是一个条件反射。它可能不知道镜中的那个鹦鹉是自己,这个现象就是一阶观察。如果这是一只比较聪明的鹦鹉,它知道镜子反射的是自己。它可以在这个认知的基础上,调节镜中自我的行为。简单来说,如果镜中的鹦鹉换成一个智力正常的成年人,他知道镜子反射的影像是自己,在这个基础上的观察,可能就是一种二阶观察。他知道一种名为“社会规律”的事物,在这个情景下,他就是镜子的反射规律。他知道镜子反射的是自己,并据此来调节自己的行为,这是一个二阶观察。三阶观察,我自己胡思乱想了一下,总的来说,我猜想三阶观察是众人的观察,反映在社会层面上,或者说,反映在社会结构上,并引发一些变化。我觉得,这可能就是三阶观察的一个实例。我举个例子,或者说,发散联想一下,如果这只鹦鹉是古代占卜用的一个鹦鹉,古人用它来决定是否打仗,或者,决定是否修建一座长城。它的行为被旁边的人(如巫师或国王)解读,然后,反映到国家或社会上;结果,鹦鹉的行为就成为决定是否打仗的一个重要原因或决定因素,这可能就是一个三阶观察。再设想一下,如果这个鹦鹉是一只国王最喜欢的鹦鹉,国王需要一个懂鹦鹉的人来解读这个鹦鹉的看镜子行为,如果解读得好,国王就按照每个人的解读能力,将他们封为王侯将相。如果这种封赏引起这个王国社会结构改变的话,我觉得,这也是一种三阶观察。就是说,人们的观察可以反映到社会结构上的改变。以上是我想到的关于一、二、三阶观察的部分。至于谁是涂尔干、马克思和韦伯,我不知道对不对应得上。因为涂尔干是社会实在论,有点类似一阶观察,就是鹦鹉自己投射在镜子里面的样子。韦伯讲意义阐释学,主张人们根据自己所理解的意义来付诸行动,这有点像二阶观察。马克思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反作用于物质。这有点像三阶观察。至于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和唯物主义,我还没对应上。我的发言完了。

老师:我提醒一下,二阶规律和二阶观察不是一个概念。

张沐:卜平,你现在还有要说的吗?

卜平:没有。

张沐:刚刚老师要求我们按一个一个问题的顺序来讨论,对吧?但他又说这9个问题大概可以分成3个维度。卜平刚刚讲了第三个维度和第一个维度,我们接下来的人就聚焦一点,先讨论一阶观察、二阶观察和三阶观察,先把第三个维度讨论完,好不好?

老师:张沐的建议很好。

卜平:好的,我暂时没有更多的想法。

张沐:好,苏原,你有关于第三个维度的想法吗?

苏原:我的理解跟卜平所讲的一阶、二阶、三阶观察稍微有点不一样。一阶观察是鹦鹉通过镜子看自己,是鹦鹉自己观察自己。这是从鹦鹉的视角去进行观察,是一阶观察。我们是看鹦鹉在观察自己,是从我们的视角去观察鹦鹉的观察,这是二阶观察。三阶观察是什么?如果我们再反思自己是如何理解“鹦鹉怎么观察自己”这个过程的话,这是三阶观察。这个问题牵涉三个不同的对象。第一个对象是,鹦鹉在自己的视野中看见的事物。第二个对象是,在我们的视野中去理解鹦鹉的观察。第三个对象是,在其他理论中理解自己如何理解鹦鹉的行为。我觉得最后一个才是三阶观察,这跟卜平有点不一样。

张沐:苏原讲完了,秦明?等我们全部讲完,老师再来评论。

秦明:我想先总体地回答一下我对这几个问题的理解,然后,猜测一下老师通过这些问题可能想表达的一个主题。这9个问题可能涉及两个主题。一个主题可能是关于认识论或者方法论。比如说,我可以先回答关于“什么是本本主义、经验主义以及唯物主义”这三个问题。我们知道,本本主义是毛泽东提出来的。本本主义,也称“教条主义”,是不考虑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各种理论的取向。经验主义是一种……

张沐:秦明,我打断一下。我们现在讲第三个维度,就是一阶观察、二阶观察跟三阶观察。

秦明:对,但我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因为咱们的目的不是回答这些问题,我想把我的理解先说出来。[7]

老师:让秦明先把他的总体理解讲完也行,不必那么死板。

秦明:我们知道,经验主义主要强调知识或经验,通过感官获得知识,强调知识必须经过经验或实践的严格检验。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一个主要观点,主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包括人的意识或心灵,都是物质间交互作用的结果。从这三种基本取向或观点来看,我认为,它们都涉及认识论或方法论的问题。比如说,唯物主义,包括经验主义,可能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都比较强调从经验或实践方面来进行研究,或者说,经验或实践是其方法的一个支点。关于“什么是一阶观察、二阶观察以及三阶观察”,我知道,它们是卢曼提出来的概念(Luhmann,1984)。在卢曼看来,观察就是区分[8]的应用。一个区分就是观察者使用标识,标识其中一边,但不标识另一边,这是一阶观察。当观察者对自己的一阶观察进行观察时,就是二阶观察。此时,他可以发现一阶观察中所使用的一些标识。但和一阶观察不同的是,二阶观察可以看到一阶观察者所使用的区分的两边,也可以发现一阶观察中的偶然性或盲点。这是卢曼在《社会系统论》(Social Systems)中所采用的一个方法,区分的方法。我们再回到谁是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的问题,看他们在方法论或认识论上的观点。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逻辑学,他使用的方法是发现矛盾,寻找事物之后隐藏着的矛盾;通过揭露矛盾,再发展出一个批判理论。韦伯是理解取向,他以理解作为基本方法。涂尔干坚持社会事实的观点,采用一种实证的方法。在综合这三位理论家和卢曼后,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都依据对社会的一种理解,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对社会进行研究。这是我感受到的一个关于方法的主题。这个方法论或认识论的主题,和“鹦鹉看镜子”有什么关系,我现在还不是很清楚。刚才两位同学已经提到了卢曼的一阶观察、二阶观察和三阶观察,可以直接与“鹦鹉看镜子”这个现象联系起来。但马克思、韦伯或涂尔干等人的观点,以及经验主义等,我还没有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这大概是我的一个整体的观点。[9]

老师:你同意苏原还是卜平的观点?

秦明:苏原对一阶观察、二阶观察和三阶观察的理解,我是赞同的。

张沐:接下来就是我。我主要讲第三个维度,即“一阶观察是什么、二阶观察是什么和三阶观察是什么”。看这个视频时,我就在想,鹦鹉观察到了镜子里面存在一个形象,这就是一阶观察。也就是说,它看见了一个东西,做了一个区分,将这个动物形象跟其他动物做了一个区分,所以它看见了,这是一阶观察。而且,鹦鹉还观察到镜子里的形象会随着自身的动作而变化,它也不断调整自身动作来验证,最后确定镜子里的形象跟它自身相符。[10]它看见了自我,因为它看见了自己是怎么观察的。若拟人化的话,它看见自己怎么进行观察,观察到自己在观察的时候运用哪些原则、方法和逻辑。那就是说,我原来是这样看东西的,我原来是这么一个人。或者说,它看见了别人是怎么观察的,别人原来是这样看事物的,别人原来是这样一个人。这是我所认为的二阶观察。三阶观察,我也有点晕头转向,不知道三阶观察是什么。但大概是指,鹦鹉观察到镜子里的自我,在不停移动,以改变镜子里面的自我形象。在三阶观察中,我可以观察到自我是如何形成的,我是通过怎样的手段,不断形塑自我和改变自我。什么塑造了自我?这个可能就和社会结构,或者说社会规律有关。这是我对第三个维度的一些看法。

老师:你赞同苏原还是卜平的观点?

张沐:我都不太赞同。

老师:你跟他们两个之间的差别是什么?

张沐:跟卜平的差别是,卜平的二阶观察和我的三阶观察对调了位置。他的二阶观察就开始讲规律了,我听不太懂他讲什么。苏原好像把观察主体的变化看作三阶观察。例如,对我来说,“我观察到别人怎么观察”和“我观察到我怎么观察”,两者是一回事;但对苏原来说,好像不是一回事。

老师:好的,接着进行吧。

沈思:我来讲一下,我比较同意苏原的说法,但又有一点不一样。在看这个视频的时候,我想到的是,如果我们是这一只鹦鹉,我们怎么去认识我们自己?在社会之中,我们又怎么样通过观察去认识这个社会?关于一阶观察、二阶观察跟三阶观察的问题,我认为,一阶观察就是,过去的鹦鹉它还不会照镜子,它只能以一个受局限的视角去看自己长什么样子。它观察到的,就是它认为的它自己的样子。对二阶观察,我去搜索了一下,我比较赞同秦明的观点。[11]我去观察我是怎么观察自己或者别人,或者说,为什么我观察到的会是这个样子,这是二阶观察。但这只鹦鹉没有办法做到像拍视频的人那样,在一个跳出自己的角度去看它自己。三阶观察是能站在另外一个角度去想象,从这个角度去看我是什么样子的,就有点像社会心理学的“镜中我”概念,它更多的是一个要通过想象力来完成的一个观察。这是我对这三种观察的理解。

老师:她已经讲得很清楚了,邱芝讲吧。

邱芝:我关于一阶、二阶、三阶观察的想法,和苏原差不多。一阶观察是从自我的角度对外界的观察,或者说,一个意识主体对于事物的观察。二阶观察是对意识主体这种观察的观察,是对一阶观察的观察。但三阶观察是什么?我没有想出来。如果按照层级来说,三阶观察应该是对二阶观察的观察。但是,这个应该怎么做,我就没有具体想法了。

老师:我一直想把你们从社会学的理论丛林中拔出来,一直想找一个东西能够非常简洁地让你们明白,我们的研究对象跟你们的日常经验不同的地方,跟你们所学知识[12]的不同地方。一天,我偶然在微信直播平台中看到一个爱鸟者所拍的一个短视频,里面一个乌鸦看到镜中“自己”的时候,被吓跑了。当时也没多在意,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它具有社会学方法涵义。但微信直播没有检索功能,我再也找不到这个视频。我只能在另一个短视频平台上,检索到一些相干视频,从中挑出这个鹦鹉照镜子的视频,作为替代。不同于乌鸦的反应,这个鹦鹉见到镜中的“自己”,“喜爱”[13]上了自己。如果你们去找这类视频的话,还有鹦鹉跟镜中“自己”唱歌、亲喙等,反应各种各样。虽然这个视频的拍摄者和传播者的基本取向是欣赏生活,是觉得事情有趣、好玩,是找乐子。这个视频本身并不具有思辨的意味,我现在把它用作思辨的素材,这就要求我们具有一个思维跳跃,就是在形象中看见抽象。

在回答这三组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知道,在这个视频中,每一个东西所代表的抽象是什么?我想把其中的鹦鹉当作社会学研究对象中的行动者[14],它是实在(而不是虚构)、可见(而不是无形)的物体,具有自己的感知力,也有意识,只是比较低级而已。那个镜子呢,是意识。在社会中,意识有两种存在形式[15]。一种是内在于行动者体内、以生物基质为载体的意义系统,是活跃在我们身体内(主要是大脑)的、对世界的知觉和判断,它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的主观存在形式。[16]此外,还有一种客观存在形式的意识,它是以记号[17]、符号、形象、语音等为载体,[18]以文本、电影、叙事、歌唱、小说、绘画等为物质形态的意义系统,它们是精神学、文化或人类学所关注的研究对象。前者的基本运作包括知情意等,卢曼统称为“意识”;后者的基本运作包括自白、对话、交流和交换,卢曼统称为“沟通”。[19]意识是沟通的生物学前提,沟通是意识的社会延展。客观形式存在的意识,也称作“文化”或“意识形态”,它们是凝固的、公共的意义载体,总之,一旦生产出来,它们就和其生产者的活跃的、私密的思维活动分离,获得自己独立的符号生命。每一个行动者在对这些文化品进行阐释的时候,它们就再次返回鲜活的思维过程,进入意识。行动者对文化品的阐释过程,也是一种单向的沟通过程。[20]

卢曼在这上面有贡献,是因为他打破了香农的通信(沟通)论。在香农这里,沟通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发送者将信息和媒介混编成信使(编码),经发送器将信使(或信号)发送到接收器,后者再将信息和信使分离(解码),从而获取信息(Shannon & Weaver,1949)。在这个过程中,只有随机波动(噪音)会造成沟通偏差。[21]卢曼认为,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是制造区分,是从信使中主动寻找差异,以获取自己的信息。以香农通信论的模型表述,就是说,人类行动者的编码本和解码本相似但不相同,[22]相同的信使(如术语),不同的编码者赋予不同的信息(如定义),不同的解码者解读出不同的信息(如指代物),误差不仅来自随机波动(噪音),也来自沟通双方的意识结构(Luhmann,1984),以测量的视角看,人类沟通不仅存在随机误差,也存在系统偏差(偏见)。因此,同样一个信使,不同的行动者得出不同的信息,[23]相同的行动者在不同的时点上也能看出不同的信息。[24]卢曼的社会沟通论极大扩展了我们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理解,具体到这里,只有了解形象如何表达抽象,我们才能在这个视频中捕获其中的社会学方法含义。

就一阶观察而言,沈思的理解是对的。一阶观察,就是鹦鹉的眼睛。我们的研究对象(社会行动者)拥有自己的眼睛,它会内省自己的经验,也会观察自己的世界。这时候,它是一阶观察,它还没有思考自己的观察如何受到意识结构的扭曲和制约。[25]鹦鹉通过自己的眼睛,借助镜子的区分,也就是借助于意识的区分,能够把握到思维本身,开始把握镜子(意识)所产生的文化品(镜像)。在社会中,行动者的心理镜子是由概念、经验、信念、幻想等构成的混杂物,文化镜子则由各种学说、神话、迷信、宗教、诗歌、历史等构成。在这个视频中,如果它能看到这些东西,它就有了二阶观察。因为它的观察多了一个分界线,这个分界线就是意识,这是视频中的镜子所提供的分界。镜像和事物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涉及我们对“真”的理解。对应论将事物(指代)和镜像(概念)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界定为“真”[26],真假是逻辑学所考察的主要问题。但形式(或数理)逻辑仅考察命题的真假,不考察本体或概念的真假,[27]这让其推理的大前提的真假属性成为一种假定或信念。但我们常常把真的界定看作行动者认识世界的真实过程。例如,在马克思《资本论》第二版跋的英译本中,德文的spiegelt sich nun das Leben des Stoffs ideell wider,被翻译成英文的the life of the subject-matter is ideally reflected as in a mirror,英译本暗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一个镜像的过程。[28]当代心理学对大脑的研究已充分表明,个体的认知结构对他所感知的事物有很大的影响。大脑的认知结构(内在)、文化所制造出来的各种概念(外在),会影响我们对周边事物和过程的知觉。如果我们能够了解这种影响,在这里就是指镜子对镜像的影响,对概念的知觉就是二阶观察的成果。[29]

三阶观察是我们同时看到了鹦鹉的眼睛,也看到了它的思维。在这个视频中,三阶观察是叙事者和我们作为观察者观看这段视频的这个截面。这个截面,我们自己和叙事者是看不到的,因为我们是通过自己的眼睛来看这个视频,对我们来说,这个截面是盲区,我们看不到这个区分在哪里。它为什么是三阶?因为我们既看到了鹦鹉的眼睛,也看到了它的镜像。我们看到这两点,却看不到自己的观察。对鹦鹉和镜像的两阶观察而言,我们的观察是三阶的。这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继续讨论下面的两组问题。

张沐:好,那我们就继续讨论下面两组问题。刚刚卜平已经讲完了,秦明也大概讲完了,剩下我、苏原、沈思和邱芝。苏原,你要不要先讲一下?

苏原:我跟秦明讲的差不多,没有太本质的区别。但在唯物主义上,我有不同看法。唯物主义是一种关于历史推力的学说。马克思认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是各种社会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矛盾是主要的社会矛盾。[30]但在吉登斯看来,在当代社会中,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成立,这是吉登斯的一个理解(吉登斯, 2010)。站在涂尔干的视角上,鹦鹉怎样描述自己看镜子的行为?如果它的行为受生物结构的约束,那么,一个客观结构对它产生了影响。如果从经验主义的视角来讲,我就讲不清楚了。但我可以借这个视频来讲一下涂尔干和韦伯的区别。从涂尔干的角度来讲,他看到的是,鹦鹉所看到的自己是什么样子。从韦伯的角度来讲,从鹦鹉对自身镜像的行为感到迷惑,他可以看出存在理解问题。这是两人间的一个差别,其他的我讲不来了。

张沐:既然苏原讲完,我就来分享关于第一个维度的看法,即“谁是马克思,谁是韦伯,谁是涂尔干”。“谁是马克思”这个问题,怎么回答?我也很难回答。在鹦鹉照镜子的视频里,叙事者起码讲了他对鹦鹉照镜子这个行为的两个观点:一个观点是,鹦鹉有一种爱美的生物天性;另一个观点是,鹦鹉被自己的美丽惊艳了,出于一种审美理念,所以它要不断去照镜子。对马克思来说,鹦鹉照镜子这个行为,既不是因为它有爱美的生物天性,也不是因为它有一种审美的理念,而是以生理和知觉发展水平为基础的一种生物行为,应该归生物学去研究。“谁是韦伯”,韦伯会将视频里鹦鹉照镜子这个行为解读为:由于鹦鹉被自己美丽的外表惊呆了,所以它不断去照镜子,审美理念就成为鹦鹉行动的一个扳道工,它影响鹦鹉照镜子的行动。“谁是涂尔干”,这个视频的叙事者说,很多动物喜欢自我陶醉,所以鹦鹉照镜子是爱美的生物本性。涂尔干会从动物爱美的本性来解读鹦鹉照镜子的行为,生物本性决定生物行为。这些就是我对第一个问题组的想法。[31]

沈思:接着张沐的发言,我也来讲一下对第一组问题的想法。回答第一组问题,我并没有区分谁是谁。这个视频里出现的三种观察方式,能够跟韦伯、涂尔干和马克思三个思想家的观察方式进行对应。第一个是没有镜子可看的鹦鹉,它只能在自己的眼界观看自己,这个方式更像是韦伯的理解社会,就是用自己的经验去理解别人的行为和社会,其局限性就在于个体的能力和经验有限,它只能理解到它的能力和经验范围内的对象。第二个是会照镜子的鹦鹉,通过投射到镜子里的形象,它看自己是什么样子。这种方式对应的是涂尔干。涂尔干借助社会事实来看社会,但问题在于,真实社会是没有镜子这类东西的,没有一个可以1∶1方式还原社会的东西,所以,社会事实可以给我们一些参考,但它还具有局限性。第三个方式是拍视频的人,这种方式对应的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站在资本的角度看社会,他跳出了自我,站在一个外在于自我的角度,反观自我或社会。就像鹦鹉一样,如果它本身没有意识的话,它就没有能力跳出自己,这需要借助想象力才能完成。而且,资本可能只是一个角度,可能还有其他角度去看自己和社会。刚才听老师给我们讲一阶观察、二阶观察,在思考这组问题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还是从一个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视角出发,来回答老师给我提的问题。我并没有把鹦鹉看作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而是看作社会学的研究者。我在回答这组问题的时候,我并没有意识到,我们其实才是社会学研究者,在考察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卜平:我有一点补充,可以说吗?刚才听老师讲观察之后,我有一些感触,针对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和唯物主义。

老师:你又跳了,等到讲这组问题的时候,你再插进来,好吗?我以为你要讲“谁是马克思”呢。

卜平:好的,我觉得这三组问题是关联的。

老师:虽然有关联,但也有区分。

卜平:好的,我待会再讲。

邱芝:我对“谁是马克思,谁是涂尔干”这组问题,我没有办法说出一个我比较满意的答案,我就先不说了。

张沐:老师,都讲完了。

老师:我们现在讲第二组问题,不,是第一组问题。为什么我先让你们讲第一组问题?因为第一组问题是本体论问题。在这段视频中,谁是马克思,谁是涂尔干,谁是韦伯?因为这三个奠基人是社会学的学术起源。我想借用这个视频说明,那个鹦鹉是涂尔干,镜子中的鹦鹉是韦伯。写《自杀论》(Durkheim,1897)和《社会学方法的准则》(Durkheim,1965)的涂尔干是鹦鹉,写《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Durkheim,1976)的涂尔干是镜中的鹦鹉。后期的涂尔干和韦伯都是镜中的鹦鹉。谁是马克思?叙事者是马克思。换句话说,同时看到鹦鹉和镜中鹦鹉的那个人是马克思。

老师:需要我解释吗?

沈思:需要。

老师:为什么鹦鹉是主张实证主义、社会物理学的涂尔干?因为他把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看作物一样的东西,这个时候,他是鹦鹉,所见只有物,没有意识。尽管他自己有意识,可是他把自己的研究对象都看作没有意识的物。此时的涂尔干眼中,只有社会事实,对不对?沈思,我讲清楚了吗?

沈思:就是他把研究对象看成是物、没有意识,这个时候没有社会事实?

老师:只有社会事实。

沈思:只有社会事实,明白了。

老师:他是鹦鹉看世界,这个时候,鹦鹉就是涂尔干,也就是一般的自然科学家[32],他们的研究对象没有意识。前面已经说过,在社会学中,意识以两种形式存在。为什么镜中的鹦鹉是韦伯和后期的涂尔干?

沈思:我目前的理解是,鹦鹉意识到了自己的意识。

老师:没有鹦鹉了呀,我们已经在讲一个个物体了。这时候,为什么镜中的鹦鹉是韦伯和后期的涂尔干?因为在那里,他们看不到镜子外面的鹦鹉,只有观念的运动和生灭。就是说,社会之所以呈现为物,是因为社会有意识、有文化。有了文化,才有了镜子外面的鹦鹉。这时候,他们俩就只看到了社会的观念运动,再不断强调社会学跟自然科学不同,不是早期涂尔干所讲的社会事实,我们研究的不是真鹦鹉,是镜中的鹦鹉。

沈思:他们认为,镜子外面的那个鹦鹉(老师插话:是观念的镜像)不是他们的研究对象?

老师:是他们的研究对象,但却是他们研究对象的衍生物。

沈思:衍生物?

老师:对,他们从镜子中看鹦鹉,说真鹦鹉是镜子鹦鹉的映像。

沈思:这个我明白。

老师:涂尔干是镜中的鹦鹉,是从镜子里看过去,看到了外面有一个真鹦鹉。他说,那是我的产物,你瞧瞧,我伟大的思想产生了一个镜像。

沈思:我明白了。

老师:再读涂尔干的集体欢腾。集体欢腾是什么?我们处于宗教的状态,我们就有了宗教的行为。

沈思:人的状态就是一种意识的状态。

老师:文化状态嘛,神是文化的产物。有疑问吗?如果你们都明白了,顺着我的逻辑,为什么马克思是叙事者或马克思为什么不在这个视频中,而在这个画面之外?

张沐:老师,“谁是马克思”跟第二组问题的“什么是唯物主义”,应该[33]是对应的吧?

老师:你们真会抢答。先说本体论的问题,再说认识论的问题。

苏原:马克思既看到了涂尔干,又看到了镜中的涂尔干和韦伯。

老师:马克思没有这么小气,他才不会盯着涂尔干和韦伯呢。[34]

张沐:马克思看到了物质和意识这两个世界不可分割,是互相影响的关系。

老师:不是互相影响,而是相互构造的关系。我们在讲本体论,相互影响,已经假定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的本体,就像我现在试图影响你们一样。如果是一个本体,我们就不能说相互影响,只能说相互构造,它们是一个物体的不同构成成分。

张沐:那我这算是明白了吗?

老师:这个只有你自己能回答。我是借助声音的符号来传达我的想法。你们要是明白了的话,你们就需要用别的符号再回传给我,让我知道你们真明白了,是吧?所谓“意达词尽”的意思。因为我们是通过具象的东西来讨论抽象的问题,我们必须知道它们谁是谁。本体论解决了,是吧? 我们现在再讨论中间这组问题。

张沐:还是我先说,我大概懂老师的意思了。这九个问题其实是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维度。本本主义指的是镜子里的鹦鹉,也就是韦伯。经验主义是镜子外面这只照镜子的鹦鹉,是涂尔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我再分别解释三个。

老师:你这个猜题的本事是从小学考试就带来了。

张沐:真的,这个是真的。我靠猜题拿了市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

老师:它对做研究没有多大益处。只有存在正确答案的时候,猜题才有意思。[35]

张沐:对,我就继续说一说我原本的想法。第一个,什么是本本主义?就是直接用研究者自己的经验观念和知识来观察世界,直接套用它们,在这个视频中,叙事者把鹦鹉照镜子的行为直接套用人类的审美行为。第二个,什么是经验主义?通过对外部经验世界的观察来丰富认识、检验认识和发展认识。比如,“动物也有‘自我形象’的观念”,若想获得这个认识,经验主义者就会强调,深入观察鹦鹉照镜子这个经验现象的构成和过程,把它和类似的经验现象进行比较。比如,我可以在镜子上面放一个污点,看鹦鹉会不会主动去擦镜子。这个时候,我才能知道它是不是真的在照镜子,真有“自我形象”的概念。第三个,什么是唯物主义?就是主张物质变化才是根本变化,主张物质变化会带来认识的根本变化。如果认识不能转化成物质变化的话,它也是一个不实的东西,是空中楼阁。比如,这个鹦鹉照镜子,如果它的生物基础根本不足以支持它进行人类的审美思维,那么,照镜子会让鹦鹉觉得自己美呆了,这是不可能出现的现象。

沈思:我来讲一下。首先,我觉得张沐把这三组问题总结为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我也有一点赞同他。我对第二组问题的理解是,这些主义是讲我们的前提假定。它们假定什么是真,不是通常所说的逻辑真假,而是真实存在与否。本本主义是推崇既有的理论,不去修正它们。若从这种前提假定出发的话,我们没有必要去观察,也不需要经验,也就没有创新。经验主义假定只有经验才是真的或客观的,它需要观察,也开始反思,反思我们既有的或之前的一些理论观念。但它盲目相信经验所得,没有考虑到经验具有偏见。唯物主义主张物质和意识是一个相互构造的过程,从这个前提假定出发,我们既需要观察,也需要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