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17世纪汉字在欧洲的传播
摘 要:文章着重探讨了在中国语言文字西传历史中,作为中国文化载体的汉字在17世纪向欧洲传播的过程。这一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对汉字的描述和初步认识,对汉字的呈现和展示,对汉字的研究。重点集中在梳理汉字在欧洲的出版物中是如何呈现的,为今后的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17世纪;汉字西传;欧洲
在中国文化西传的过程中,汉字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西方人的汉语学习和研究首先从认识汉字开始,而后逐步进入对汉语语法的研究。大航海后,1西方人对汉字的认识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大背景下所发生的一种文化相遇。对西人这一认识过程我们应放在中西文化交流史这个大背景下来考虑。东亚汉字文化圈由来已久。葡萄牙人跨越印度洋来到中国澳门;西班牙人跨越太平洋东来后首先到菲律宾,尽管是后来才进入中国,但已经进入汉字文化圈,并开始在菲律宾刻印中文书籍;耶稣会则首先进入日本。我们对西人的汉字认识历史进行考察时应将眼光扩展到整个东亚。“相对封闭而单一的传统研究模式不足以获得对于历史的完整认识与理解。……决不能自囿于国境线以内的有限范围,而应当置于远东、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并相互印证。”2
笔者认为,汉字西传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汉字的描述和初步认识。最早来到东亚的传教士见到汉字,开始在书信中向欧洲介绍和描述汉字,从而为今后在欧洲呈现汉字字形打下了基础。第二个阶段是对汉字的呈现和展示。在欧洲介绍东方的书籍中开始出现汉字,由简到繁,由少到多,从而使欧洲人在书本上见到真正的汉字,为其后来研究汉字打下了基础。第三个阶段是对汉字的研究。欧洲开始出现较为系统的研究汉字的文章和著作。
本文以17世纪汉字西传历史为线索,中心是要历史地再现汉字在17世纪欧洲的出版物中是如何呈现的,只有摸清这段历史,才可以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目前学术界对此也有一定的研究,但大多不系统,疏漏较多,本文试图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