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旅行,是一种心理疗愈的干预方式
旅行,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是一种异于日常生活状态的“日常生活”,也是一种追求幸福的生活方式、一种疗愈自我的生活方式。
当面对的心理压力过大或者情感出现危机,而产生了心情低落或烦躁易怒等情绪问题时,有些人可能会选择自我调节,有些人则可能走进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虽然在心理学层面上存在着各种流派的心理治疗方法可以帮助到来访者,但医生也有可能仅仅建议来访者找一些喜欢的地方去旅行。
然而关于旅行的疗法却少有实证研究或者可操作性强的治疗步骤,而且由于每个人的问题不同,个人性格特质不同,所选择的旅行地点和方式也会不同,最后得到的效果也自然不同。
旅行也许会成为一种私人定制式的疗愈方法,重要的是根据不同的人以及不同的心理困扰,采用一些已经得到验证的、有效的旅行心理干预技术,也许可以真正地帮助他们疗愈,帮助他们走向自己的幸福生活。
一方面,我会以自己曾经的旅行为试验,使用“幸福2.0”理论中的PERMA模型对曾经的旅行进行探索,通过描述“绵羊先生”的旅行故事,来讨论旅行疗愈心理学中PERMA模型的感受和可操作性(绵羊先生代指本书作者——一名致力于旅行疗愈的心理医生);另一方面,作为心理医生,作者会与存在不同心理问题的来访者共同探讨一些可以在旅行中使用的心理技术,其中内容可能会涉及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正念认知疗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MBCT)、积极认知行为疗法(Active Cognition-Behavior Therapy,ACBT)以及眼动脱敏再加工技术(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EMDR)等心理疗法,希望以此帮助旅行中的人疗愈。
在心理学中,人们一直倡导科学循证治疗方式,心理治疗师希望在临床工作中使用那些通过科学研究且在统计学范围内被证明有效的治疗方法,而旅行疗愈之术,也是作者对于旅行作为心理干预技术的探索。
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人们在旅行过程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欣赏,体会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社会心理压力,而对人文类文化景观的欣赏学习,也使人们提高了文化层次和精神境界,等人们再回到原来的生活之后,就可以用更积极的状态来面对生活。
澳大利亚学者曾以维多利亚州的埃塞俄比亚移民社区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假期对抑郁的影响问题,认为假日能够使居民有时间拜访亲朋好友。研究显示,假日旅行明显降低了居民的抑郁水平,增强了人们的生活幸福感。[8]
我国也有学者通过对旅行社出游旅客在出游前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测评,在旅行结束后一个月再次对游客进行电话随访、HAMD及HAMA测评,最后经过统计学分析发现,旅游结束后,无论是选择自然景观还是选择人文景观进行浏览的游客,他们的焦虑水平都比出游前有着显著的下降。[9]
无论是研究发现,还是我们每个人曾经美好的旅行经验,都在揭示一种可能:旅行,或许是自我疗愈的一种选择。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旅行具备了如此神奇的疗愈力量呢?
科学家们仍然在研究这个问题,以期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于是我猜想,或许当人站在纯粹的大自然面前时,可以更容易靠近生命与世界的本源,可以放下原本的执拗,放下得失。心绪如高山薄雾下的金色光辉,从容地见识四季更替,我们那些琐碎的见闻常识和看似宏大的体悟,较之远方高山而渺小如微尘,那时的自省也许便是自我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