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形式显示的实存哲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 海德格尔实存哲学的两种渊源毫无疑问,海德格尔思想离不开胡塞尔现象学,不过,海德格尔的思想渊源牵涉到许多前辈。这一节仅仅举出李凯尔特和亚里士多德对海德格尔的影响;对海德格尔实存哲学具有重要影响的还有克尔凯郭尔和尼采等前辈。参见张旭:《〈存在与时间〉的方法、内容和叙事》,《江海学刊》2014年第1期,第52—56页,其中特别提到了克尔凯郭尔对海德格尔的影响。

可以说,海德格尔从事哲学的问题意识即科学与哲学的区分,首先源自其导师李凯尔特;这种区分在李凯尔特那里表现为自然科学(Naturwis senschaft)与历史科学(Geschichtswissenschaft)的区分,不过,李凯尔特的这种区分可以追溯到文德尔班,还可以进一步追溯到狄尔泰。海德格尔从1912年夏季学期到1915年夏季学期所参与的李凯尔特的课程竟然达到14门之多,参见登克尔等主编:《海德格尔及其思想的开端》,靳希平等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6—8页。在1919年夏季学期,海德格尔回顾过这段历史:问题起源于孔德和密尔,他们试图用自然科学来说明精神科学(Geisteswissenschaft);而狄尔泰的思想贡献在于,他在1883年《精神科学导论》中试图阐明“精神科学相对于自然科学的独立地位”,并且,狄尔泰已经认识到了“历史现实中个别性和唯一性的意义”(die Bedeutung des Sigulären und Einmaligen in der geschichtlichen Wirklichkeit);“他认识到它在精神科学中有一种与在自然科学中全然不同的意义。在后者中它只是为分析概括提供跳板的工具,在历史中它则是目的和目标”。Heidegger,Zur Bestimmung der Philosophie(GA 56 /57),Verlag Klostermann 1987,S. 164165;译文依据海德格尔:《论哲学的规定》,孙周兴、高松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

此后1894年,文德尔班在《历史与自然科学》的演说报告中提出,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的划分依据是领域的差异,然而,真正的问题不是领域的差异,而是方法的差异(例如心理学,尽管它研究精神,但在方法上却从属于自然科学),所以,更妥当的划分是:研究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和研究特殊历史事实的历史科学。文德尔班:《历史与自然科学》,王太庆译,载于《西方现代资产阶级论著选辑》,洪谦主编,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53—56页。对此,李凯尔特有这样的表述:“如若我们以普遍性(das Allgemeine)视角观察现实,现实就是自然;如若我们以特殊性和个别性(das Besondere und das Individuelle)视角观察自然,现实就是历史。”Rickert,Kulturwissenschaft und Naturwissenschaft,Verlag von J. C. B.Mohr 1926,S. 55;译文依据李凯尔特:《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涂纪亮译,杜任之校,商务印书馆,1986年。通常而言,自然科学追求普遍规律,将个别性的东西(das Individu elle)当作非本质的(unwesentlich)而加以排除;而历史科学的任务,恰好在于描述那些“一次性的、特殊的和个别性的东西”(Darstellung des Einmali gen,Besonderen und Individuellen)。Rickert,Kulturwissenschaft und Naturwissenschaft,Verlag von J. C. B.Mohr 1926,S. 54.在他看来,“将个别化的(individuali sierend)历史方法和普遍化的(generalisierend)自然科学方法区分开”,是非常合理的,而且,完全可以用“科学”(Wissenschaft)一词来统称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Rickert,Kulturwissenschaft und Naturwissenschaft,Verlag von J. C. B.Mohr 1926,S. 60,57.

1899年,李凯尔特在《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阐述了某种“异质性原理”。在他看来,经验现实乃是一种“茫无边际的多样性”(unübersehbare Mannifaltigkeit);这种多样性越是深入,则越是显得无边无际,被纳入概念的东西,与被舍弃的东西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Rickert,Kulturwissenschaft und Naturwissenschaft,Verlag von J. C. B.Mohr 1926,S. 30-31.李凯尔特用两个原理来刻画这种无边无际的多样性:其一,“一切都在流动着(Alles fließt)……每一个占有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形成物,都具有这种连续性(Stetigkeit)”,这就是“一切现实之物的连续性原理”(Satz der Kontinuität alles Wirklichen)。其二,任何事物与其他事物都不会完全等同,每一事物的这个部分和那个部分都不会完全等同,每个现实事物都表现出某种“特殊的、特有的和个别的特征”,这就是“一切现实之物的异质性原理”(Satzder Heterogeneiät alles Wirklichen)。总而言之,现实事物乃是“连续的异质性”(stetige Andersartigkeit)。Rickert,Kulturwissenschaft und Naturwissenschaft,Verlag von J. C. B.Mohr 1926,S. 31-32.

李凯尔特不仅阐述了经验现实的异质性原理,而且阐述了认识的简化特性。由于经验现实乃是茫无边际的多样性、连续的异质性,人的认识不可能精确地描述现实,不可能将现实的全部细枝末节如实地反映到概念中,毋宁说,“认识不是反映(Abbilden),而是改造(Umbilden)”,“与现实本身相比,认识总是一种简化(Vereinfachen)”。认识的这种改造或简化,在李凯尔特看来,表现为对异质的连续性的改造,“或者改造为同质的连续性,或者改造为异质的间断性”;“数学采用的是前一种方法[将异质的连续性改造为同质的连续性],这种方法是从排除异质性(Beseitigung der Heterogeneität)开始的”;这种做法当然付出了很高的代价,数学的世界变成了同质连续的纯粹量的世界,只是观念的世界,不再是真实的世界。不仅如此,由于对数学的推崇和应用,原本必须研究真实存在的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也更多地关注同质的连续性了。Rickert,Kulturwissenschaft und Naturwissenschaft,Verlag von J. C. B.Mohr 1926,S. 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