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厂房建成
“十万块钱,不行,有点少了,得十五万块钱”,那汉子听见周洋一口气拿出十万块钱,眼里顿时露出了一抹贪婪,十万块钱啊,他种树一年也就挣个四五千块钱。
这十万,相当于他种二十年的树了。
但是他转念一想,周洋肯出这钱肯定是十分迫切的想要那块地,那自己提高点价钱周洋也肯定会接受,自己不是赚的更多吗。
周洋听了这话,扭头就走,妈的,真当自己是冤大头了是吧。
原本五万块钱就能拿下的人工林地皮,周洋愿意花10万块钱买下,就是为了避免扯皮,但是谁能想到,他这番好意反倒被人当成了讹诈他的工具。
对方不但没有领情,反倒还蹬鼻子上脸了。
既然如此,周洋也不惯着了,厂子北面的地皮拿不下,那就拿厂子西面,厂子东面的呗,又不是非得在一棵树上吊死。
“欸,别别别,十二万,行不行啊,十二万块钱,我都减了三万了”,中年人见周洋要走,连忙上前拉扯着周洋。
“别拽我,再拽我我让我保安揍你了”,周洋扯开中年人的胳膊,不满的说道。
“就是,小心我丫的揍你啊”,王康撸开袖子,一脸不善地看着中年人。
中年人闻言浑身上下哆嗦了一下,连忙松开了抓着周洋的胳膊。
“十二万也不行”,周洋见中年人松开了抓着自己的手,
“十万,十万,行不行,就按照十万来”。
那中年人见周洋真的要走,也是急了,但是碍于王康的威慑又不敢去拉周洋,只能尴尬的站在原地喊道。
周洋依旧是头也不回,和这种贪得无厌的人合作,周洋不放心,日后这人还指不定闹出什么幺蛾子呢。
所以哪怕对方的价格来到了十万,周洋依旧是不为所动。
“七万,七万”
“五万,五万还不行吗,这已经是最低价了”。
中年人扯着嗓子大喊道。
“真的五万,不要十五万了”?周洋扭过头来,笑吟吟地看着老板问道。
他改变主意了,虽说这老板一开始有些贪得无厌,但是这五万块钱可真是个好价格,为了这个价格,冒点风险和老板合作还是值得的。
“真的真的,五万块钱就行”,中年人一脸愁苦地看着周洋说道。
他现在啊,真的是肠子都给悔青了,原本十万块钱的价格,被他这么一搅和,直接变成了五万,缩水了整整一倍啊,他的心都在滴血。
“那行,一言为定,你要是敢出尔反尔的话,我这个保镖啊,火气可大着呢,小心他,哼哼”,周洋冷哼一声,看着中年人说道。
“不敢不敢,我发誓,我一定不反悔”,中年人右手对天,一脸认真地说道。
和人工林的主人把事情谈妥了,接下来最主要的事情就是搞定土地资源管理局了。
这个好办,这个年代,国家对工业发展还是大力支持的,工业发展用地十分好获批,基本上不存在什么卡着不让通过的现象。
周洋来到土地资源管理局,把自己要承包的土地给上报了,管理员给登记在案,接下来就是等待着审批通过了。
虽然这年代不存在卡工业用地的情况,但是整个审批流程还是比较慢的,基本上都长达一个月。
周洋没有等待土地资源管理局那边的审批下来,就先找来挖机把人工林给挖掘了,然后开始准备建盖厂房。
他这样也不算违法,只能说是打了个擦边球。没办法,要怪只能怪审批流程太慢了,要是设备一直露天放置,老化的会非常快。
还有一点就是,周洋买来设备的初心,就是为了尽早地扩大生产,制造出更多的老头乐来交付,这些设备每空置一天,都是巨大的损失啊。
周洋站在被平整好的工地上,他的面前站着一个身着蓝布衣,头戴安全帽的中年男子,这是个包工头。
“你们这个速度得加快啊,要是能在五天内,把厂房盖起来,我给你的工钱翻1.5翻,要是三天能盖完,我给你翻两番,能拿多少就看你们进度多快了”。
周洋面色焦急看着面前的包工头说道。
他给这么多钱是有原因的,出的这点钱,相对于每天设备闲置浪费的钱,简直不值一提啊。
“是,你放心,周厂长,有你这句话,我保证尽我最快的速度给你把厂房盖起来”,包工头拍拍胸脯,一脸自信的说道。
“行了行了,你快点去干吧,多找些人,跟他们讲,我这里不会拖欠工钱”,周洋摆摆手,对着中年人说道。
这个年代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事情还是比较多的,有了周洋这个保障,愿意来的工人们简直不要太多,很快便招够了建盖厂房所需要的人数。
工人们为了更高的工资,都卯足了劲开始工作,不到三天的时间内,一座高大崭新的厂房便出现在了眼前。
周洋在厂房外面还刷上了一层银白色的油漆,远远地看上去,厂房有点后世超级工厂的那个味道了。
新厂房建好了,多少得有个剪彩仪式,周洋便把厂里的高层们给聚集到了一起。
“厂长,这个厂房真气派啊”,老秦走上前来,面带喜色地说道。
“哼,能不气派吗,这可都是钱啊,整个建造连带着摆平人工林的钱,一共花了五十万元,厂长,你花钱越来越大手大脚了”,
一旁的刘琴有些不满地说道,她可真是要肉痛死了,短短半个月不到的时间内,一共花出去了将近一千万。
“欸,刘部长,你这想法不对,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吗,你就放心吧,有了这条新的生产线,花出去的钱,我们很快就能赚回来的”。
周洋看着刘琴,信誓旦旦地说道。
刘琴撇撇嘴,低下头不说话了。
简单的剪彩仪式后,接下来就是把设备给运输到厂房内,组装成生产线了。
但是在设备运输顺序上,老秦和夏珩,这两个人产生了分歧。
“我干了这么多年了,生产线一直是这样调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