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梦
说起梦,无人不做梦,无事不入梦。古有汤显祖的戏剧《临川四梦》,今有琼瑶的小说《六个梦》。汤显祖的戏剧道尽人间悲欢离合,琼瑶的故事浪漫细腻、动人心弦,却又凄美绝伦。
“梦是愿望的满足”,奥地利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在其《梦的解析》中一语中的。何止汤显祖写梦?何止琼瑶写梦?人们的愿望有多丰富,梦就有多精彩。中华文明五千年,关于梦的故事也源远流长,我们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就曾白日做梦,梦到自己到华胥氏国神游,看到一个天下为公、没有尊卑、没有利害的理想国,黄帝的这个“华胥梦”可以说是“中国梦”的肇始之作。黄帝的治国理想启发自梦中的华胥国,华胥国固然高端大气上档次,但难免不接地气。从形而下的庸碌生活中取材,进而探讨形而上的人生意义、追究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从而对我国思想和文化产生深刻影响,说起来就不能不提到下面最著名的“三个梦”。
第一个是“蝴蝶梦”,也就是“庄生晓梦迷蝴蝶”的故事。《庄子·齐物论》中关于“蝴蝶梦”的文字简练而不拖泥带水,全是干货和精华:“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不久前我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很生动逼真的一只蝴蝶,我感到多么的愉快和惬意啊!竟然忘记了自己原本是尘世的庄周。等我突然间醒过来,神思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我还是庄周。不知是庄周在梦中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大家知道庄周与蝴蝶是明显不同的,那为什么我会有这种疑惑呢?这大概是物我之间的交合变化吧。
人们一般认为醒时所见所闻的事物是真实的,而梦中所见所闻的事物是不真实的,但勤于思考的庄子却不会像平常人那样忽视对两者的联想。他那时只是宋国的一个漆园小吏,没事时就在家中空想,一日睡觉时突然做了这么一个梦,于是就开始思考,一直想到物我两忘,“齐物我,一生死”,认识到万物皆备于我,这一“齐物论”便纳入了庄子的一整套道家思想体系之中。
“庄周梦蝶”的故事因其深刻的意蕴、浪漫的情怀和开阔的审美想象而备受后世文人喜爱,同时也成为后世诗人借以表达人生慨叹、恬淡闲适、故园思恋等各种人生感悟的一个重要意象。清人张潮写的《幽梦影》中有这么一句妙语,可谓点出了庄子哲学的精髓:“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难道不是吗?庄周化为蝴蝶,从喧嚣的人生走向逍遥之境,是庄周的大幸;而蝴蝶梦为庄周,从逍遥之境步入喧嚣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民国时期文学家、教育家闻一多说:“庄子的思想和著作,乃是眺望故乡,是客中思家的哀呼,是一种神圣的客愁。所以《庄子》是哲学,因为凡大哲学家都寻求人类的精神家园;《庄子》是诗,因为思念故乡是诗的情趣;《庄子》又是美,因为如康德所说,凡最高的美都使人惆怅,忽忽若有所失,如羁旅之思念家乡。”
由“周为蝶”联想到“子非鱼”,《庄子·秋水》篇中有著名的“濠梁之辩”——庄子和朋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散步,庄子看着水里的游鱼说:“鱼在水里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找茬:“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反击:“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以退为进:“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无疑也没法知道鱼是不是快乐。”庄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问‘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就表明你已经肯定我知道鱼的快乐了。”没办法!鸡和鸭看似同类,但无法用同一种语言交流。
接下来说第二个著名的梦——“黄粱梦”,也叫“邯郸梦”。邯郸可是有不少成语典故的,如邯郸学步、胡服骑射、围魏救赵等。唐代《枕中记》写道:“开成七年,有卢生名英,字萃之。于邯郸逆旅,遇道者吕翁,生言下甚自叹困穷,翁乃取囊中枕授之。曰:‘子枕吾此枕,当令子荣显适意!’时主人方蒸黍,生俛首就之,梦入枕中,遂至其家,数月,娶清河崔氏女为妻,女容甚丽,生资愈厚,生大悦!于是旋举进士,累官舍人,迁节度使,大破戎虏,为相十余年,子五人皆仕宦,孙十余人,其姻媾皆天下望族,年逾八十而卒。及醒,蒸黍尚未熟。怪曰:‘岂其梦耶?’翁笑曰:‘人生之适,亦如是耳!’生抚然良久,稽首拜谢而去。”简单说,黄粱梦讲的是一位进京赶考的穷秀才卢生,在邯郸旅店住宿,吕洞宾授枕,卢生入睡后做了一场享尽荣华富贵的好梦,醒来的时候小米饭还没有熟。经此黄粱一梦,卢生大彻大悟,不思上京赴考,放弃对荣华富贵的追求,反入山修道去了。
人生在世,三个基本错误是不能犯的——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一枕黄粱梦,救了多少困顿中人,醒了多少功名之士。人生苦短,人要驾驭人生,而不要被人生驾驭。
第三个梦叫“蕉鹿梦”,“蕉”通“樵”,指柴草。这个梦载于《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于野者,偶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涂而咏其事。”这个故事说的是,郑国有个樵夫在野外砍柴,碰到一只受惊吓的鹿,迎上去打死了它,又怕人瞧见,匆忙中把鹿藏到干枯的池塘中,用柴草盖好,高兴极了。可不久就忘记了藏鹿的地方,便以为这是一场梦,一边走嘴里还一边唠叨这事。这个砍柴人,把真实的事当成了梦,以致得而复失。故事如果到此为之,倒也简单明了,最多说明他的忘性大。
但后面还有更精彩的:“傍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之。”听者有心,这位道听途说的旁人,依着砍柴人的话找到了柴草下面藏着的鹿,拿回家后对老婆说:“那个砍柴人的梦还真准呐!”他老婆不以为然说:“附近哪里有砍柴的?是你梦见砍柴人也梦到鹿了吧?是你的美梦成真了。”夫妻大喜。
下面轮到砍柴人真的做梦了——“薪者之归,不厌失鹿。其夜真梦藏之之处,又梦得之之主。爽旦,案所梦而寻得之。”砍柴人回到家后,不甘心丢掉的鹿,晚上还真做了个梦,梦到了藏鹿的地方,又梦到拿到了鹿的人。第二天一大早,就依着所做的梦去找,找到了那人和鹿。后来两人争执不下,就闹到士师和国君那里,士师和国君又有一段有意思的评论,我们这里按下不表。
这个砍柴人啊!白天得意忘形之后把真实当成了梦境,晚上因反复回忆又把白天的真实做成了梦,真是在现实与梦境之间穿梭无碍的“神人”啊!不劳而获的旁人夫妻对现实与梦境的讨论,也堪属大师级。后世遂用“蕉鹿梦”来比喻虚幻迷离、得失无常及稀里糊涂、犹如做梦的状况,把真事看作梦幻。
三个梦,形而下的生活片段,折射出形而上的人生问题,描写的是三个梦者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三个梦,其实不是梦,是作者对世界、对人生的思考,思考的是关于我是谁,人生应该怎样,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这些问题难道不就是哲学的课题吗?充满情趣、意趣的同时,也充满理趣,这正是东方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重要特点。没有解析、没有形式逻辑、没有三段论,但却妙趣横生、韵味无穷。愚笨者从中得到启发,智巧者从中得到领悟,于是不再痴狂、不再执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以躬耕陇亩,可以三军夺帅,可以采菊东篱,可以持节云中。
梦是愿望的满足,但有了美好的愿望,不去付诸行动,只靠梦中得到短暂的满足,终究是虚幻的。庄子梦逍遥,用一生去实践了,甘愿曳尾于涂,享受艰难困苦中的自由自在,也不做诸侯庙堂之上的陪祭品。有了目标不行动,而刻意去做白日梦,那就更无可救药了。宰予昼寝,被孔子狠狠地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宰予不冤枉,孔子骂得也不过分。领悟三个梦,开启心智,体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