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译者序 “尝试跳出自己的影子”
这本书既不是一本“大部头”,也不是一碗“心灵鸡汤”,而是写给每个人的“哲学思维课”。“大部头”意在对宏伟哲学体系的全面展开,虽然适合学术著作,但其体量往往让读者望而却步;“心灵鸡汤”试图用温暖灵动的话语拨开心中的阴霾,却无法触及深层次思考。本书所谓的“哲学思维课”,不是一种逻辑思维的练习,引用雅思贝尔斯在德文原著中的话来说:“‘哲学思维课’就是‘尝试跳出自己的影子’。”“自己的影子”指的是固化了的思维。“跳出自己的影子”意味着沉思自己在思索之路上的种种偏见、盲从和半途而废。其中“尝试”二字,暗示这是一种容易失败,并且永远在路上的状态。
本书以短句和口语化为主要特色,因其来源于雅思贝尔斯应德国的电台和电视台邀请所做的两次讲座。[1]雅思贝尔斯在讲座中避免使用复杂的哲学概念和探讨过于深奥的主题,而是以平实自然的语言将自己多年的哲学思考娓娓道来。因此,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不会感受到作者是以掌握真理的哲人的姿态向读者输出哲学知识,更不会感受到作者是以阅历丰富的过来人的姿态向读者灌输“心灵鸡汤”。相反,雅思贝尔斯在本书中更像是一个与读者在思想之路上偶遇的同行者,他仅以同行者的身份同读者聊聊自己哲学的思考历程,而不会向读者许诺可以获得任何最终的答案。
那么,他的“哲学思维课”是如何展开的呢?
一方面,找到一个支点。哲学家常常被误解为避世超脱之人,他们试图寻找一个独立于当下此在的“阿基米德点”,并期待获得一种超越性,由此便以真理拥有者的姿态臧否尘世的一切。但在雅思贝尔斯看来,只有当我们同时与世界交织在一起时,我们才具有真正的超越性。不“出世”的思考无法做到独立,不“入世”的独立只能使思考空洞。“尝试跳出自己的影子”并不意味着与影子的彻底告别。
另一方面,独处与对话。作者在书中会涉及一些哲学史知识,但本书的旨趣在于学习哲学思维,而非罗列哲学史知识。独处与对话是作者给出的两种学习哲学的方式。在与世界的交织中保持独立,意味着哲学思维的训练既要求独处,也要求对话。在独处中,深入自己的历史,与自己对话,从而看见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影子”;“尝试跳出自己的影子”在此意味着能看见“自己的影子”。在对话中,真正重要的是倾听别人和对一切可能性保持开放态度;“尝试跳出自己的影子”在此意味着尽可能与别人“交换影子”。
本书中的有些语句与思考,因时代与文化的差异,可能无法引起读者的共鸣和理解。但本书所要呈现的是哲学精神的表达。所以,雅思贝尔斯的“哲学思维课”所提供的,绝不是用绝对的光亮彻底消灭“影子”,而只是用一盏光亮微弱的灯,让“影子”不在绝对的黑暗中隐没。
在此,我要感谢出版社的信任和支持,让我完成了人生第一本译著,同时感谢我的学生周孙梨协助校对了部分译稿。由于译者能力有限,译文不免有错漏之处,恳请读者朋友批评指正,也希望有更多的人通过这本小书关注哲学。
于思岩
2024年1月8日 于贵阳
注释
[1]本书内容选自以这两次讲座整理而成的《哲学入门》(Einführung in die Philosophie)和《哲学思维小课堂》(Kleine Schule des philosophischen Denkens)。——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