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战力不够装备凑
“咻!”
宽广的校场上,一身黑色劲装,头插木簪的沈元良手持八石强弓,张弓搭箭,锋利的箭矢划破空气,宛若切割皮革一样直指三百步之外的“靶子”。
“砰”的一声巨响,竖立在木桩上的亮银色甲胄毫发无损,只有一些轻微的刮痕,而镔铁锻造而成的箭镞,其前方的棱角被磨平,整个箭杆四分五裂。
“少爷好箭法!”
红彤彤的炉火旁,正在煮着茶水的冬梅情不自禁地喝彩道。
“不错的甲胄,防御力还可以。”
将祖传的弓箭放在红色的案几上,沈元良三两步上前,打量着眼前完好无损的甲胄,嘴角微微勾起,心中甚是满意。
从起兵到现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小门小户出身的沈元良毫无底蕴,麾下几乎没有独当一面的人才,武道九品、八品的家丁一个没有。
天气渐渐回暖,冰雪融化之际就是后金建奴出兵之时。
凭借这些才放下锄头的家丁以及高城深池,沈元良勉强能够自保而已,想要主动出击,绝不可能!
战力不够怎么办?没关系,装备来凑。
借助脑海中的青铜鼎,沈元良耗尽之前抄家所得到的气运,将缴获而来的铁料全部提纯,去除其中的杂质,从而得到制造神兵利器的“精钢”。
亮银色的光辉夹杂着天青色的繁复花纹,给人一种神秘的、别具一格的美感,让人沉浸其中不可自拔。
相较于镔铁、乌兹钢以及大马士革钢,沈元良手中的“精钢”更加坚硬,充满韧性,制造的武器吹毛断发、削铁如泥。
“良哥儿。”
不知道什么时候跑过来的石头挠着脑袋,看着眼前亮银色的甲胄,眼巴巴地望着沈元良,其中的意思不言而喻。
“这副甲胄就送给你吧!”
看着石头渴望的眼神,沈元良无语凝噎,摆摆手,示意他赶紧拿走。
“好咧!”
在家丁的帮助下,不到一时三刻的功夫,一个亮银色的身影出现在众人的视线内,魁梧、高大。
从面甲、身甲、袖甲、腿甲等等,石头全身上下被包裹的严严实实的,让人无从下手,给人巨大的压迫力。
“少爷,这套装备还包括一个一尺大小的精钢小圆盾和一把锋利的雁翎刀。”
“每套装备需要一个大师傅加上八九个徒弟耗时三天,才能打造完成,费工费力一个月仅能打造十套。”
递上手中芬芳四溢的茶水,头插银簪,眉眼如黛,俏目盼兮的冬梅紧锁着眉头,面色很是为难地说道。
沈元良攻占永宁城后,将城内的铁匠全部一网打尽,好生生的请到沈家坞堡,在冬梅的监督下日夜不停地锻造武器。
总共四十位铁匠,加上沈元良塞进去的几百个学徒,呼啸的寒风下,众人废寝忘食地锻造武器,一个月也才四百副甲胄。
“缴获的甲胄有多少?”
闻言,沈元良转动着手中的玉扳指,望着校场上挥汗如雨的铁卫队,面色平静地问道。
辽南地区地处北方,还是关外之地,每到冬季河流就会结冰,沈元良想到的水力锻造法此刻毫无作用。
而一旦冰雪融化,后金建奴的兵锋将直指辽南,这无疑是一个死结。
“少爷,根据统计,皮甲三千副,铁甲一千副。”
“大部分皮甲破烂不堪,被虫蛀了不少,武库中的铁甲保存的还可以,只是用料都有问题,想来是偷工减料的。”
翻开手中的账簿,梳着双螺发髻的冬梅苦着脸说道。
沈元良此次招募五千家丁,加上之前的两千五百人,总共七千五百人,除开武器外,很难做到人均一副甲胄。
在冷兵器战场上,着甲和不着甲区别可就太大了,着甲的士卒面对十几个不着甲的敌人,毫无压力,一骑当五胡可不是开玩笑的。
“这样吧,先不铸造甲胄,铸造马铠,也就是马甲,四百副甲胄加上四百副马甲,可以组成一支四百人的甲骑具装。”
捏了捏手中的拳头又松开,深思熟虑后,沈元良眯着眼睛缓缓开口道。
只剩下一个月的时间,就算那些铁匠全力以赴,加上前一个月的,最终也只能打造八百副甲胄。
相对于七千五百人,八百副甲胄只是杯水车薪,还不如用来组建甲骑具装,也就是重骑兵,反正永宁城的范围也不大。
“主公。”
就在这个时候,多日没有露面的“瘦猴”陈崇文悄然出现在沈元良的身边,只见他嘴唇干裂,脸上充满风霜之色。
“回来就好。”
“先喝杯热茶,暖暖身子。”
说罢,沈元良很是热情地拉着瘦猴的胳膊进了帐篷,提起炉火上的茶壶为他倒了一碗滚烫的茶水,琥珀色的,青翠欲滴的茶叶漂浮其上。
“吨吨吨”,瘦猴拿起粗瓷碗一饮而尽,滚烫的茶水从喉咙到胃部,浑身上下暖洋洋的,脸色渐渐红润起来。
擦了擦嘴角的水渍,瘦猴不紧不慢地说道:“主公,复州卫、金州卫半个月前相继接到辽东经略府的命令,让他们全力围剿我们。”
“只是天寒地冻的,加上开拔银子没有谈妥,复州卫、金州卫一直拖到现在都没有出兵的迹象。”
为了打探清楚敌人的动向,这段时间,瘦猴以商队为掩护,北上辽阳,南下金州卫,脚迹遍布关外之地。
凭借着天赋异能“顺风耳”,朝廷的动向在“瘦猴”陈崇文的耳中无所遁形。
“哼!我就知道会是这样。”
闻言,沈元良冷哼一声,说起金州卫、复州卫,语气很是不屑,同时心中一块大石头悄然落下。
起兵攻占永宁城,沈元良一点也不担心大明朝廷驻扎在沈阳、辽阳之地的精锐之师。
相对于后金建奴,沈元良在高高在上的“大人物”眼中无疑只是一只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多久的,待他们腾出手来随时可以拍死。
因此,辽东经略使熊廷弼不可能冒着巨大的风险,派遣朝廷的精锐之师南下平叛,给后金建奴可趁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