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校注说明

陈言(1121—1190),字无择,号鹤溪道人,处州青田(今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人。陈氏长期侨居温州,从事医学理论研究和临床工作,也收徒授业,开展医学教育活动,是永嘉医派的创始人。陈氏幼年敏悟超人,及长学医,精于方脉,治病应效。他博览医籍,搜集众长,著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司天方》《依源指治》等,其中代表著作《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开创了三因学说,为永嘉医派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原题《三因极一病源论粹》,简称《三因方》,成书于宋淳熙元年(1174)。全书凡18卷。卷之一至卷之二前半部分,论述脉诊、习医步骤及致病三因;卷之二后半部分至卷之七介绍以“外所因”为主的疾病;卷之八至卷之十四的前半部分介绍以“内所因”为主的疾病;卷之十四的后半部分至卷之十八,依次介绍了外科、五官科、妇科、儿科诸病证。陈氏在继承《黄帝内经》与《金匮要略》病因分类方法的基础上,将复杂的疾病按病源分为外因六淫、内因七情、不内外因,并从脉象、病源、病候入手,探知发病原因,推测病理机制,以此作为遣方用药的依据,从而建立起以病因、脉象为纲领的方剂体系。本书对研究中医病因学和各科治疗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价值。

本次整理,以国家图书馆藏元刻本为底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宋刊配补元麻沙复刻本(简称宋本)为主校本,台湾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国家图书馆藏元影抄本为参校本,对全书进行校注。

本书校注的原则和方法,具体如下:

1.原书为繁体字竖排,统一改为简体字横排,加以现代标点。

2.原书底本无误,校本有误者,不出校记;底本与校本互异,义均可通,以底本义胜者,不出校记;底本与校本互异,义均可通,以校本义胜者,不改原文,出校记说明;底本与校本互异,义均可通,难以遽定优劣者,出异文校记,供读者参考;底本确为讹错,则改正底本,出校记说明。

3.原书中异体字、古字、俗写字统一以规范字律齐,不出校记。对通假字、避讳字不改动,出注,予以书证。对难字、僻字皆加以注释并注音,注音采取拼音和直音相结合的方法,如无浅显的同音汉字,则只标拼音。

4.原书中如“己”“已”“巳”不分,“曰”“日”不分,或系一般形近之误者,据文义径改。

5.原书中表文字方位的“右”径改为“上”。

6.原书脱文,或模糊不清、难以辨认且无法补阙者,则以虚阙号“□”按所脱字数一一补入,如无法统计字数的,则用不定虚阙号“img”补入,不出校记。

7.原书引用他人论述,每有裁剪省略或添加己见,为保持原貌,一般不予改动,不出校记。若与原意有悖,或与事实不符者,出校记说明。

8.原书目录与正文不符,如正文正确而目录有误,据正文订正目录,出校;如目录正确而正文错漏,据目录订正正文,出校。由于病证与方药简称而导致目录与正文不符者,予以径改,不出校记。

9.原书正文方剂名称中“圆”“丸”混用,今统一改成“圆”,使正文与目录方剂名称保持一致。

10.鉴于历史原因,本书还存在个别封建迷信的治疗方法,为保存原貌,姑存其旧,希望读者有分析地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