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脉辨证治专病(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火热

(一)概述

1. 火热的概念

火热性质相同,常并论,但又有区别。

中医所说的热,是指一组特异症状及体征而言,如身热烦躁、面赤、口渴、溲赤、便结、舌红、苔黄、脉数等,而西医所指的发热是以体温高低为标准,二者虽有重叠,但不可等同。体温不高,热证备,中医仍然称为热;若体温虽高,但无热证,中医则不以热称,甚至可能认为阳虚有寒。若属外感病发热,往往体温亦高,此时多与西医热的概念重合。

我之所以强调中西医热的概念不同,是因我有深刻教训。

20世纪60年代初,麻疹流行,有的小孩白胖,高热,麻疹出不来,体温都在41℃以上,我误以热盛,予清热表疹,六七例皆亡。后见《中医杂志》一文恍悟,虽高热,乃阳虚不能托疹,后遵其法,予参附鹿茸温阳托疹,后数例皆愈。此教训刻骨铭心,我终生难忘。

火热虽同性,热一般全身症状明显,且传变多;火主要出现局部症状,如头痛、目赤、咽痛、牙痛及疮疡等,因而又有火与热之别。

2. 火热的分类

火热有虚实两大类。

虚火,包括阴阳气血虚衰致内生之火。

实火,包括六淫化火、五志化火,以及气血痰食湿郁久化火。实火尚分燔灼之火与郁火两类。

火热往往有诸多兼邪,如兼湿、痰、瘀、食、气、正虚等。

火热尚有部位之异,如在表在里、在脏在腑、在气在血之不同。

火热尚有程度之不同,有微热、壮热或火热燔灼之别。

火热引发的冠心病,有心经自病者,尚有其他脏腑之火热上干于心者。

3. 火热病机

(1)可闭郁阳气,形成真热假寒。

(2)可阻遏血脉,不通而痛。

(3)可煎熬阴血,形成瘀血。

(4)可迫血妄行而动血。

(5)热灼津伤,可形成阴亏。

(6)壮火耗气,可导致气虚、阳虚。

(7)可灼液成痰。

(8)热极生风。

(9)可扰心而见烦、悸、不寐、谵语、狂躁、神昏。

(10)可上灼、下迫、横窜,引发诸多病变,非常复杂。因而,临床能辨清火热,丝丝入扣,绝非易事。

4. 冠心病属火热型者诊断要点

脉数实——诊断权重占90%。舌红。胸痛、憋闷、烦悸。

此三点,为诊断实热型冠心病的三个要点。至于虚热者,脉数而沉取无力;或浮大涌盛,乃真气浮越;或阴虚而脉细数。

(1)关于数脉,俗皆以至数论之,曰五至为平,三至为迟,四至为缓,六至为数,七至为疾。假如以至数论,有些问题就不好解释,如“寸数咽喉口舌疮”。寸数六至时,关尺数不数?肯定关尺不数,若关尺亦六至,则三部皆数,何以分寸独数?脉动乃心搏所引起,同一心搏,寸至尺至数必然一致,不可能寸搏六次,而关、尺搏五次、四次。

又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篇,瓜蒌薤白汤之脉象为“寸口脉沉迟,关上小紧数”。若依至数解,则寸脉一息三至,而关脉一息六至,这是不可能的。然如何解释呢?中医讲的是脉象而非脉数,是指脉的形象而言,非谓脉的至数而言。数脉是指每搏脉的来去皆迅疾,即为数脉,其至数或为六至,或为五至乃至四至,皆谓数。医者皆知,寸关尺三部脉象可不同,当寸数时关尺可不数;当关数时,寸尺可不数。所以,数脉当以脉象言之,迟脉、缓脉皆然。

数有虚实。同一数脉,有虚实之别,沉取有力为实,沉取无力为虚。《濒湖脉学》曰:“实宜凉泻虚温补。”同为数脉,沉而有力者当以寒凉之药泻火;沉而无力者,当以温热之药益气、温阳。或寒药,或热药,判若水火,取决于沉取有力无力,这是关键紧要之处。但亦有数而浮大涌盛者,或因阴不制阳而阳浮;或阴盛格阳而阳越;或气虚不固而气动;或血虚气失依恋而阳升,皆为真气浮越。阴虚之脉,常见细数。此种数脉,当愈数愈虚,愈虚愈数。

郁火之脉,当沉而躁数。躁乃独阳无阴,热邪亢盛。《伤寒论》:“脉数急者为传也。”因邪盛,故传变。《内经》多处论躁脉,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名阴阳交,交者死也。”“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若火热闭郁重者,脉可见沉细、沉迟、沉涩、沉而促结,甚至脉伏、脉厥。脉虽细、迟、涩、结,但绝非阴脉,按之必有一种躁急不宁之象。如《医家心法·诊法》曰:“怫郁之脉,大抵多弦涩迟滞,其来也必不能缓,其去也必不肯迟,先有一种似数非数躁动之象。”《伤寒瘟疫条辨》云:“温病脉沉涩而小急,此伏热之毒,滞于少阴,断不可误为虚寒。”

(2)关于舌,我以脉诊的寒热虚实,来解释舌象。若为实热,舌色当红、绛且苍老坚敛;虚热之舌亦红,然胖淡嫩滑。但脉见阳虚阴盛之时,舌亦红绛或暗红,此红不以热看,因脉属阴脉,故舌亦看成阴寒之舌。何也?因阴寒盛,必收引、凝泣,血行凝泣则血瘀,血瘀见之于舌,则舌色暗红。俗皆以舌虽红,若干燥少津者为火热,因热耗津液;若虽红而滑润者为虚、为寒,因虚寒者水液盛。其实不然,阴寒盛者,舌亦可少津,因阳虚气化不利,津液不敷,舌失濡润,亦可暗红而干。如此看来,阳盛可舌红少津,阴盛亦可舌红少津,临证时如何分别?吾以脉解舌,以脉别之。阳脉见红绛干敛者,为火热盛之舌象;阴脉见红绛干敛者,为阴寒盛之舌象,以此别之。

(3)疼痛:典型者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可牵及左上肢、颈、牙、胃脘、后背部,伴有胸闷憋气、心悸、惊怵、汗出、乏力等诸症,寒热虚实皆可发生,亦以脉解。

(二)医案举隅

例1:热郁胸膈转痰阻阳痹

胡某,女,51岁。

2003年9月23日诊:心烦胸闷,常卧寐中憋醒,阵烘热汗出。心电图:T波、Ⅲ、aVF、V5倒置。

脉沉滑数,舌可。

证属:热郁胸膈。

法宜:清透胸膈郁热。

方宗:栀子豉汤合升降散加减。

栀子12g   豆豉12g   枳实9g   僵蚕12g

蝉蜕5g   姜黄10g   连翘15g   丹参12g

生蒲黄10g

7剂,水煎服。

9月30日二诊:烦热、胸憋未作,觉左胁下支结。脉转沉滞而滑。

证属:痰郁气滞。

法宜:豁痰行气通阳。

方宗:瓜蒌薤白桂枝汤加减。

瓜蒌12g   薤白12g   枳实9g   桂枝12g

丹参18g

10月28日三诊:上方加减,共服28剂。诸症消失。心电图大致正常。脉缓滑。

上方加半夏12g,继予14剂,停药。

按:热郁胸膈,见心烦懊img不得眠、胸中窒、心中结痛等症。其诊断要点在于脉沉而数,重者见沉而躁数。

何以二诊转用瓜蒌薤白桂枝汤?因脉转沉滞而滑,沉滞乃气郁不舒之脉;沉而滑者,乃痰郁于里之征,故诊为痰郁气滞,予瓜蒌薤白桂枝汤。

用瓜蒌薤白剂,是否必是“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之脉?余意不可胶柱。瓜蒌薤白剂之病机,当为痰阻阳郁于胸,有痰脉当滑,气机被阻而阳郁不伸,脉当沉,故见沉滑即此证之脉,又有胸痹之状,即可用瓜蒌薤白剂。若脉沉缓无力,当属里虚,胸阳不振而胸痹,治当用人参汤。所以,见胸痹之状,脉见沉滑,或沉弦滑,或弦滑,皆可予瓜蒌薤白剂,痰重者用瓜蒌薤白半夏汤,气滞重者予瓜蒌薤白桂枝汤。

例2:痰热阻肺,迫血妄行

苏某,男,66岁。

2002年8月28日初诊:于1991年1月9日心梗,经抢救好转,但房颤、心衰未控制。胸闷痛,咳痰多,夹粉红色痰,常咯血。寐时只能右侧卧,重时不能平卧,安静时亦感呼吸困难,频吸氧。

脉沉滑有力,三五不调,舌苔白厚,唇暗。

此痰阻胸肺,予涤痰加四子汤。

陈皮10g   半夏12g   茯苓15g   胆南星10g

枳实9g   瓜蒌20g   郁金15g   菖蒲9g

葶苈子15g   苏子10g   白芥子9g   炒莱菔子12g

海浮石20g   炙桑白皮15g

9月11日二诊:上方共服14剂,痰减,胸闷轻,然仍有粉红色痰。脉转沉滑而大,舌苔退。脉大乃热盛,于上方加生石膏30g、知母6g、芦根30g,停地高辛、卡托普利等西药。

10月12日三诊:上方服30剂,粉红色痰已无,痰已明显减少,尚咽痒、咳、轻微心慌,可自己骑车来门诊(约20里路)。至11月份,自己将300斤冬贮白菜搬至四楼,累后又吐血,动辄喘。仍宗上方治之。

至1月份,血痰止,唯房颤仍在,他症已不著,到1月25日春节中断治疗。后听说春节过劳、饮酒,病故。

按:一诊因脉沉滑有力,胸闷咳痰、咯血,断为痰实壅肺,肺气上逆。气帅血行,气逆则血逆,故而咯血。脉参伍不调,若按之无力,乃气血虚,不能相继;若按之有力,乃邪阻脉道,气血不畅,而参伍不调。本案脉有力,乃邪实,故一诊重在涤痰降气。

二诊痰势挫,热转盛,脉转大,故予前方增石膏、知母清热之品。连服30剂,粉红色血痰方止,在停地高辛的情况下,Ⅱ度心衰得以缓解,心功能得以明显改善,说明中药有效,但顽固房颤未能纠正。

心衰,很多人主张以参附救之,或主张以生脉饮为主。诚然,参附、生脉皆为有效之佳方,但必须对证方可,不可当成固定套路来用,否则就失去了名方的应有卓效。此例心衰,以痰热为主,因脉实而大,始终以清热涤痰之剂,未因喘促气短难续而予补益,此乃脉实证实也。分清虚实,乃是辨证的关键,否则,难免实其实,虚其虚。

方中加桑白皮者,因气帅血行,肺气上逆则血亦逆,故而咯血。桑白皮入肺,降肺气,气降则血降,气降则火亦消,故此案加之以泻肺止血。

例3:热盛生风

徐某,女,68岁。

2002年11月30日初诊:胸闷、胸痛、憋气、心慌、心烦、头晕、寐差,一日约睡4小时,他可。5月份患下壁心梗,抢救缓解。

脉弦数而大且硬。舌暗,唇暗。证属:热盛生风。

法宜:清热息风,佐以活血。

方宗:清瘟败毒饮加减。

生石膏30g   知母6g   黄芩10g   黄连10g

栀子12g   牡丹皮12g   丹参30g   蒲黄10g

瓜蒌18g   炙甘草6g   生龙骨30g   生牡蛎30g

生石决明30g

12月11日二诊:上方共服10剂,胸闷、痛、心慌、心烦明显减轻,但寐尚差,一夜约5小时。脉弦数且硬,已不大。舌尚暗。上方继服7剂,后未再诊。

按:脉数而大,乃热盛于内;弦数且硬,乃热盛生风。肝风上旋,扰于上则胸痛闷、心烦悸、寐少,扰于颠则头晕。

脉数大,乃夏之脉。时已冬季,仍是夏脉,热盛可知。经云“用寒远寒”,然脉确为热盛,虽已冬季,且七旬老妪,亦当辨证论治,有是证用是药,有故无殒。

例4:郁热内扰,证凡三变

芦某,女,32岁。

2005年1月10日初诊:2004年患心肌炎。近两个月,每日数十次突然心慌、心速,肩背沉,后头沉,睡眠差,或整夜不眠,经量多。脉沉弦滑数,舌红苔少。

证属:郁热内扰。

法宜:清透郁热。

方宗:新加升降散加减。

僵蚕12g   蝉蜕5g   姜黄9g   大黄4g

栀子9g   豆豉12g   连翘12g   生甘草7g

7剂,水煎服。

1月21日二诊:心慌、睡眠好转,头尚痛,脉转弦细滑,舌红少苔。

热见退,阴已伤,方宗百合地黄汤加减。

炙百合15g   干地黄12g   麦冬10g   沙参15g

玉竹15g   山药15g   柏子仁15g   生甘草7g

炒枣仁30g

10剂,水煎服。

1月31日三诊:近心悸未作,睡眠尚差,食少,便溏,日二三次。

脉转细缓,寸弱。舌可。

证属:脾虚,中气不足。

法宜:健脾益气。

方宗:归脾汤加减。

生黄芪12g   党参12g   茯苓15g   白术9g

山药15g   川芎7g   当归12g   桂圆肉12g

远志9g   炒枣仁30g   升麻4g   柴胡6g

20剂,水煎服。

按:此案脉三变,证亦三变。初诊时脉沉弦滑数,沉主气,弦主郁,数主热,乃气机郁滞,热伏于内。郁热内扰,心神不安,则心悸、不眠,上扰则头沉。方取新加升降散,即升降散合栀子豉汤,透散郁热。连翘入心经,散心经热结。此方较升降散力胜,故吾称其为新加升降散,有郁热者,吾屡用之。此方详解见拙著《温病求索》。

热盛则阴伤。郁热日久,必伤其阴液,故二诊时脉转细,热退而阴伤之象显露,转而以百合地黄汤合沙参麦冬汤,益阴安神。

三诊脉转细滑寸弱,舌红亦退,证变为脾虚气弱,故改归脾汤益心脾。

疾病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所以,如何谨守病机,固当综合判断,然其中主要的判断指征当为脉诊,可见脉诊在中医临证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作为中医工作者,脉诊应作为基本功,深入摸索、掌握。

例5:郁热内扰

李某,男,22岁,本校学生。

2006年3月3日初诊:胸闷憋气已3年,心烦,不能剧烈活动。缘于感冒后,心肌酶增高,心电图缺血改变,诊为心肌炎。

ECG(2006年3月3日):T、Ⅱ、Ⅲ、aVF倒置,ST、V2抬高,V5~V6降低。心率:107次/分。

脉沉弦数,右盛。舌红苔白。

证属:郁热内扰。

法宜:清透郁热。

方宗:栀子豉汤合升降散加减。

栀子10g   豆豉12g   僵蚕12g   蝉蜕6g

姜黄9g   大黄4g   生石膏18g

3月17日二诊:上方共服14剂,近1周内,大部分时间无不适,仅有一日于午后尚有胸闷感,无其他不适。

脉弦数略濡,舌红苔薄黄微腻。

此郁热未靖,又兼湿邪。

法宜:清透郁热,佐以化湿,宣畅气机。

方宗:上方合甘露消毒饮加减。

僵蚕12g   蝉蜕6g   姜黄9g   栀子9g

茵陈15g   滑石12g   黄芩9g   佩兰12g

菖蒲8g

6月2日三诊:上方加减,共服42剂,已无不适,心电图恢复正常,心率75次/分。脉弦滑,舌正常,继服7剂,停药。

按:外感之后,余邪未尽,热邪郁伏,扰于胸膈,窒塞气机而胸憋闷。栀子豉汤辛开苦降,功能宣透胸膈郁热,治心烦懊img不得眠,胸中窒,心下结痛,恰与本案相符,故予栀子豉汤主之。合升降散者,更增栀子豉汤清透之力。

郁热之脉,典型者当沉而躁数。沉主气,气郁不畅,热邪不得透达,故而热郁。热郁于内,脉当躁数。若热郁重者,脉可沉伏,亦可细小迟涩,但其中必有一种奔冲激荡、不肯宁静之感。此火郁甚者,切不可误为阴脉妄予温补,犯实实之戒。

例6:痰热内蕴

张某,女,67岁。

2004年4月16日初诊:心肌缺血,2003年9月枕部脑梗。

ECG:T、Ⅲ、V3~V6倒置。

胸闷痛,心慌,头晕头懵,胁胀痛,疲倦嗜睡,每日睡15小时以上,睡后仍觉困倦。大便二三日一解,不干,然不畅。脉沉滑躁数,舌淡红苔白。

证属:痰热内蕴,气机郁滞。

法宜:涤痰清热,疏达气机。

方宗:升降散合小陷胸汤加减。

僵蚕12g   大黄4g   枳实9g   茯苓15g

蝉蜕5g   黄连10g   菖蒲9g   天麻15g

姜黄9g   陈皮9g   半夏12g   紫金锭2粒(分冲)

栀子10g   豆豉12g

5月7日二诊:上方共服21剂,胸闷痛、头昏、胁痛已不着,睡眠已减至9小时。脉之躁数已除。上方加人工牛黄2g分服。10剂,水煎服,后未再来诊。

按:脉沉滑而躁数,沉为气滞,滑为痰,躁数乃热邪内郁。痰热扰心则心慌,蒙蔽心包则嗜睡,上干清净之府则头晕懵,痰热下迫肠腑则便不爽。诸症皆可以痰热之病机解之,故诊为痰热内蕴,气机郁滞。

方以升降散、栀子豉汤、小陷胸汤三方相合而治。升降散可透达郁热,治火热内郁。栀子豉汤治热郁胸膈而心烦懊img不得眠、胸中窒、心中结痛者,此与冠心病之临床表现相符。小陷胸汤化痰热,治胸脘痞满痛。三方相合,共奏清热、化痰、宣畅气机之功。方证相应,故效显著,惜始效即停药,未得痊愈。

例7:郁火扰心

周某,男,23岁。

1997年12月19日初诊:自1988年诊为心肌炎,至今未愈。ECG:Ⅱ、Ⅲ、L、F、V5~V6、ST~T低平倒置。心烦,坐卧不宁,脐周悸动,疲乏无力,小腿酸胀。

脉沉而躁数,舌淡红齿痕。

证属:郁热扰心。

法宜:清透郁热。

方宗:新加升降散加减。

僵蚕10g   蝉蜕6g   姜黄9g   大黄4g

栀子10g   豆豉12g   连翘15g   黄连9g

4剂,水煎服。

12月23日二诊:药后腹泻日四五次,心烦稍减。脉沉数有力,舌同上。上方去大黄,加丹参18g。

1998年1月6日三诊:上方共服14剂,仍心烦,每日便五六次,但不稀。脉尚数,舌淡红齿痕。上方加炙百合30g、沙参30g、山药30g。

2月10日四诊:上方加减,共服21剂。心烦已轻未已,脐悸、腿烦已除,大便次数尚多,质不稀,其他无不适。脉转沉数,兼细而无力。郁热已轻未已,但正虚之象渐露,方予栀子豉汤加扶正之品。

栀子9g   豆豉12g   连翘12g   炙甘草9g

干姜5g   茯苓15g   党参12g   山药15g

炙百合30g

2月25日五诊:心烦已偶见,轻微,大便日二三次,其他可,心电图已基本正常。脉濡数,舌嫩红齿痕。

证属:气阴两虚,郁热已除。

方宗:炙甘草汤加减。

太子参15g   五味子5g   炙甘草9g   桂枝9g

麦冬10g   白芍15g   阿胶12g   浮小麦30g

山药30g   茯苓15g   大枣6枚

上方7剂,未再诊,因属我校学生,相见后知一直正常。

按:初诊脉躁数,乃阳独亢、阴不制阳之脉。《内经》称为“阴阳交,阴阳交者死”。此案无热,不为汗衰,虽非死脉,然躁数之脉,亦属阳亢阴不能制。脉沉者,为热郁于里,郁热扰心而心烦,坐卧不宁。首当清透郁热,方取栀子豉汤,合以升降散者,增其清透之力。

舌淡红齿痕,乃脾虚之象,本当兼顾,然只重清透,未顾护本虚,致下利日四五度。再诊去大黄后,仍然便频,虽加山药益脾肾而固摄,终因力薄,脾气未复。四诊时脉转细数而无力,气阴不足之象已著,于栀子豉汤加干姜、党参、茯苓、山药以健脾,加炙百合以益阴,再改以炙甘草汤善后。

脾虚、热郁、阴虚。养阴易增下利,健脾温燥又易助热伤阴,相互掣碍,然又须兼顾,养阴以酸收之白芍易寓泻于补之生地黄,健脾以补脾肾益阴固涩之山药,及益气生津之党参易温燥伤阴之白术,更加咸凉之浮小麦益心气除烦,共奏益气阴、安神宁心之功,终获显效。

例8:水热互结

周某,男,65岁。

2004年5月7日初诊:喘促端坐,心中慌乱,面唇及手臂色如紫茄,下肢肿(+++),整日吸氧。西医诊为冠心病心衰,每日服呋塞米。

脉沉滑数实大,舌暗红。

证属:水热互结。

法宜:清热逐水。

方宗:木防己汤加减。

木防己12g   生石膏30g   葶苈子18g   椒目10g

桂枝12g   红参12g   泽兰15g   生蒲黄12g

9月17日二诊:上方加减,共服76剂,已无不适,吸氧及西药早已停,可上三楼,可料理家务,伺候老伴。

脉大见和缓,面手肤色已正常。停药调养。

按:《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心下痞坚、喘满、面黑,皆与心衰之状相符。此例除上症具备外,尚有严重水肿、不得卧、脉沉滑数实大,乃水热互结之实证,故予木防己汤合己椒苈黄丸治之,清热泻水,诸症渐平。重者,亦可予大陷胸汤逐其水饮,以缓其急。因病笃且年高,恐峻泻正脱,故未予大陷胸汤,改予木防己汤合己椒苈黄丸加减。

心衰一症,虚实寒热均有,热盛而心衰者并不罕见,并非皆用参附回阳。中医重在辨证,治则治法是在辨证之后,因证而立法处方,岂能未经辨证就得出亡阳的结论,而妄予温热回阳?这种通病,俯拾皆是,如冠心病、高血压、痴呆等,许多老年病都称其为正虚邪实,或本虚标实,因老年人正气已衰,故云本虚。实则老年病属邪实者屡见不鲜,岂可把活泼的辨证当成僵死的教条,贻误后人。

例9:痰热内蕴

赵某,女,67岁。

2003年4月3日初诊:胸痛牵背频发,胸闷憋气,心慌气短,头晕,已十余年。

脉滑数,舌偏红。

此痰热内蕴,予栀子豉汤合小陷胸汤加减。

栀子9g   豆豉12g   枳实9g   瓜蒌18g

黄连9g   半夏10g   姜黄10g

5月7日二诊:上方共服28剂,症已除,唯头晕,项强。脉转阳弦阴细,此阴虚阳亢化风。改滋阴潜阳,平肝息风。

生石决明30g   怀牛膝12g   山茱萸15g   地龙15g

生龙骨30g   生牡蛎30g   天麻15g   干地黄12g

全蝎9g   炙鳖甲30g   葛根15g   何首乌15g

蜈蚣5条   龟甲30g   白芍15g   钩藤15g

桑叶9g

10剂为1料,轧细面,每服1匙,日3服。

按:初诊胸痹证备,因脉滑数,滑主痰,数主热,故诊为痰热内蕴。

二诊脉转阳弦阴细,阴细者,肾水亏;阳弦者,乃水不涵木,风动于上,故头晕项强。

方宗三甲复脉汤合镇肝熄风汤加减,滋肝肾,平肝潜阳,息风解痉。

此案前后两变,皆以脉为凭。

例10:痰热夹瘀

黄某,女,52岁,湖南人。

2005年6月1日初诊:胸闷痛牵背,短气,善太息,头晕,便秘。曾诊为冠心病。心电图:T、Ⅰ、aVL倒置,V5低平;ST、Ⅰ、aVL、V5降低。心电轴左偏。脉弦滑数,舌较暗。

证属:痰热夹瘀。

法宜:涤痰活血清热。

方宗:小陷胸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黄连9g   半夏10g   瓜蒌20g   姜黄10g

柴胡8g   桃仁12g   红花12g   赤芍12g

白芍12g   蒲黄10g   延胡索12g   丹参18g

薤白12g

30剂,水煎服,停用西药。

7月2日二诊:药后胸背痛已轻,尚偶有背痛,痛处如指甲大,咽如炙脔。上方加僵蚕12g、蝉蜕6g、桔梗12g。30剂,水煎服。

8月4日,症除,心电图已大致正常。脉弦缓滑,舌色已正。嘱继服30剂,以固疗效。

按:脉弦乃郁,滑为痰,数为热,舌暗乃瘀也,故此证属痰热互结,气滞血瘀。其胸闷痛、背痛等,亦皆痰瘀痹阻使然。故法宜清热化痰,行气活血。小陷胸汤清化痰热,血府逐瘀汤行气活血,方证相符,迭经60剂,渐趋正常。

二诊咽如炙脔者,乃痰瘀互结,痹阻于咽,仍宗原法治之,加桔梗之开提以利咽,加僵蚕、蝉蜕以疏利化痰。

例11:痰热夹瘀化风

李某,女,59岁。

2004年4月16日初诊:曾诊为冠心病、高血压。胸痛胸闷,走路稍快则发作,头晕,眼黑,耳鸣,两膝痛,血压160~170/100mmHg,服多种降压及治疗冠心病药物。

脉滑略盛,左寸弦。舌偏暗红。此痰热夹瘀,熏蒸于上。

方以黄连温胆汤加减。

黄连10g   枳实9g   僵蚕12g   龙胆草4g

胆南星9g   菖蒲8g   地龙15g   夏枯草15g

半夏10g   赤芍12g   蜈蚣30条   瓜蒌15g

丹参15g   全蝎10g

14剂,水煎服。嘱西药全停。

4月30日二诊:左脉缓滑,右兼弦,舌同上。症已著减,晨起散步时偶胸闷,心悬,耳鸣。至6月25日上方加减,共服54剂,仅耳鸣未已,他症已除。血压140/80mmHg,ECG(-)。脉弦缓滑,舌偏绛。上方加磁石30g,再服14剂后停药。

按:脉滑且盛,乃痰热盛;右寸弦者,乃痰热化风上扰;舌暗红乃血瘀泣,故诊为痰热夹瘀化风,予清热涤痰,活血息风。

吾用蜈蚣不去头足,以大者为佳。常因价贵,虑患者难以承受,未用足量,若本例用蜈蚣60条,效必更佳。

例12:痰热内蕴

王某,女,35岁,行唐人。

2006年4月14日初诊:CT:心增大,右侧胸腔积液,两肺下叶炎变。超声:二、三尖瓣关闭不全,心包积液。心电图:ST-T改变。胸闷痛、憋气,手麻,便干。

脉沉滑数,舌嫩红少苔。

证属:痰热内蕴。

法宜:涤痰清透郁热。

予新加升降散合涤痰之品。

僵蚕12g   蝉蜕6g   姜黄9g   大黄4g

栀子10g   连翘15g   枳实8g   半夏10g

胆南星10g   天竺黄12g   丹参18g

5月18日二诊:上方加葶苈子12g、瓜蒌18g、黄连10g,共服28剂,症状消失,积液除,心电图(-),停药。

按:脉沉滑数,滑数为痰热,沉主气,乃痰热蕴阻,气机不畅,故其病机为痰热内蕴。升降散清透郁热,小陷胸汤清热化痰,药合病机,诸恙得除。

例13:痰热内扰

崔某,女,57岁。

2004年12月10日初诊:胸闷痛,心悸如颤,嗳气。甲状腺癌术后,心电图正常,血压140/90mmHg。

脉滑数。舌可。

证属:痰热内扰。

法宜:清热化痰。

方宗:黄连温胆汤加减。

黄连12g   半夏10g   胆南星10g   天竺黄12g

瓜蒌18g   枳实9g   菖蒲9g   竹茹7g

茯苓15g   夏枯草15g   龙胆草4g   丹参18g

停单硝酸异山梨脂、尼群地平等药,继服甲状腺素片。

2005年4月12日二诊:此方加减,共服127剂,症状已除。血压120/ 70mmHg。脉缓滑,舌正常。嘱停药。

按:虽心电图基本正常,但临床表现与胸痹符,因脉滑数,故诊为痰热痹阻。迭经近半年治疗,累计服药127剂,痰热方渐清。可见,痰热胶结,清之亦非易事,难以速愈。

例14:阳盛阴虚

李某,女,76岁。

2004年11月2日初诊:胸闷,心慌乱,动辄喘,呵欠频频,下肢浮肿(+~++)。

心电图:T波广泛低平、倒置。

脉滑洪大,尺减,舌暗红。

证属:阳盛阴虚。

法宜:清热养阴、潜阳。

方宗:玉女煎加减。

生石膏30g   知母6g   炙甘草6g   生地黄15g

玄参15g   怀牛膝9g   丹参18g   太子参15g

生龙骨30g   生牡蛎30g   炙鳖甲30g   龟甲30g

11月16日二诊:上方共服14剂,上症明显减轻,但觉腹胀。脉转弦滑而数,舌偏暗红。

证属:痰热夹瘀而生风。

法宜:涤痰活血,平肝息风。

生龙骨30g   生牡蛎30g   炙鳖甲30g   龟甲30g

怀牛膝10g   天竺黄12g   姜黄10g   枳实9g

竹茹7g   胆南星9g   半夏10g   桃仁12g

红花12g   丹参18g   生蒲黄10g   葶苈子15g

12月14日三诊:上方加减共服28剂,诸症已平,心电图大致正常,脉转缓滑,舌已可。再予上方加减14剂,继服,后未再诊。

按:脉阳洪大而尺减,乃热盛于上,阴亏于下,本应泻南补北,代表方剂为黄连阿胶鸡子黄汤。此例何不用黄连阿胶汤而用玉女煎法?因脉洪大,乃气分无形热盛,热迫于肺则胸闷而喘;热扰于心则心悸慌乱;热上灼于脑,清阳不上,而呵欠频,以引伸阳气。气分无形热盛,法当以白虎汤清气分热。若阳脉数实,则用芩、连、栀苦寒降泄。尺减,乃水亏于下,故以生地黄、玄参滋之,合之则为清上滋下,与玉女煎法相吻合。

何以又加三甲潜降?因阳旺阴弱,阳旺按之有力者,乃实热,当清;若阳旺按之无力者,乃阳浮,当滋阴潜阳。此例之阳旺,估计两个因素都有,一是热盛于上,故清之;一是阴不制阳而浮于上,故以三甲潜降之。

再诊脉转弦滑而数,滑数为痰热,弦主风,故诊为痰热风动;何以判夹瘀?因舌暗耳红,所以诊为痰热夹瘀而化风。

病机既明,则治则依证而立,予涤痰活血平肝息风法。虽无成方可依,但治则明确,则方亦易立,由涤痰、活血、平肝息风三组药物组成该方,幸获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