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脉辨证治专病(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痰饮

(一)概述

1.痰饮的概念

《内经》无痰。《金匮要略》有四饮,痰饮乃四饮之一,仲景未另立痰。

痰饮本同源,皆水饮停蓄所生。主要因肺脾肾及三焦功能乖戾,水液不能正常代谢,聚而为痰饮。痰饮皆由内生。

饮为阴邪,其主要病机为干于脏腑功能。痰则为病广泛,有“百病皆生于痰”“无痰不作祟”“怪病多痰”之说。内则脏腑经络,外则肌肤腠理,痰无处不到。

2.痰饮分类

饮邪,仲景分四饮,有支饮、悬饮、痰饮、溢饮。

痰变化多端,有寒痰、热痰、风痰、湿痰、燥痰、食痰、顽痰等。

3.痰饮病机

饮邪,主要干于脏腑,饮凌于心则心悸、心痛、惊惕,犯肺则喘咳、短气不得息、胸闷憋气,饮阻清阳则眩、冒、癫,饮留胃肠则脘腹痞满疼痛、吐利不食、吐涎沫,饮留胁下则咳唾引痛,溢饮则身肿疼重。

痰之为病,干于脏腑经络,使脏腑功能失调;阻遏气血而气郁血瘀,水液停蓄;痰聚而成形,则为癥瘕痰核、瘿瘤瘰疬。凡癫狂眩悸、喘咳吐利、疼痛麻痹、怔忡惊悸等,皆可因痰而作。

4.痰饮诊断要点

在冠心病的治疗中,见脉滑者,吾以痰论治;见脉弦者,吾以饮论治。当然,痰饮又不能截然区分。

病饮者,常兼阳虚,主要为心脾肾之阳虚。病痰者,可有寒痰、热痰、风痰、湿痰、燥痰、顽痰之分,以及兼血瘀、气滞、正虚之别,其兼脉亦异,纷纭繁杂,随证治之。

(二)医案举隅

例1:痰瘀互结化热

杨某,女,53岁。

2002年11月24日初诊:胸痛、憋闷、心悸、烦乱、寐差、嗳气,四肢沉困。

ECG:T、Ⅱ、V4~V6倒置,血压150/90mmHg。

脉滑略盛,舌暗红。

证属:痰瘀互结化热。

法宜:涤痰活血清热。

方宗:黄连温胆汤合活血之品。

黄连10g   胆南星9g   郁金9g   枳实9g

瓜蒌18g   竹茹7g   赤芍12g   茯苓12g

菖蒲9g   天竺黄12g   丹参18g   生蒲黄8g

半夏10g   降香10g   薤白12g

2003年2月12日二诊:上方加减,共服45剂,已无任何不适。ECG:除T、V4~V6低平外,其他导联正常。以原方加延胡索10g、水蛭9g,20剂为1料,共为细面,继服。

按:症如胸痹,然脉滑数,知为痰热阻痹使然,故以黄连温胆汤主之。何以知有瘀血?因胸痛且舌暗,故知有瘀血,乃痰热痹阻,血行不畅使然,故于清热化痰方中加化瘀之品。

冠心病心绞痛属痰瘀互结者亦较多,有的兼寒,有的化热,有的正虚,随证化裁,多能取效。

例2:痰热蕴阻

毛某,女,57岁,行唐县人。

2004年5月25日初诊:左胸闷痛,人多则烦憋,精神不振,困倦嗜睡,每日约睡17小时,大便溏。

ECG:T、aVL低平。ST,Ⅱ、aVF、V5降低。

脉滑数。舌可,唇暗。

证属:痰热蕴阻。

法宜:清热化痰。

方宗:黄连温胆汤加减。

黄连9g   制南星10g   葶苈子12g   茯苓15g

陈皮9g   郁金9g   皂角子6g   白芥子9g

半夏12g   菖蒲10g   丹参18g   蒲黄10g

7月16日二诊:上方加减,共服52剂,偶有胸略闷,睡眠已减至每日7小时,其他症状除。脉滑数,痰热未靖,上方继予14剂,后未再来诊。

按:其脉滑数,滑主痰,数为热,故诊为痰热蕴阻。痰热痹阻于胸而闷痛,蒙于心包而困倦嗜睡。予清热涤痰之方治之,疗效尚可。但脉尚滑数,知痰热未清,心电图亦未复查,治未彻底,未再来诊。农民远道来看病,实属不易,可能觉得已不难受也就可以了,故未再诊。

痰浊较重或胶结而脉实者,余习加苏子、白芥子、莱菔子、皂角子、葶苈子等,以增涤痰之力。

例3:痰热痹阻

高某,男,64岁,榆次人。

2004年4月16日初诊:胸闷痛热已11年,左耳堵,左颈不舒,牵及头痛,左胸近腋下处憋胀痛。

ECG:大致正常。

脉滑数有力,舌红苔糙干。

证属:痰热秽浊郁痹,津液已伤。

法宜:清热涤痰,佐以生津。

方宗:黄连温胆汤加减。

黄连12g   枳实10g   赤芍12g   天竺黄12g

瓜蒌18g   菖蒲10g   牡丹皮12g   胆南星10g

竹茹8g   半夏10g   麦冬12g

7月9日二诊:上方因耳堵,颈头痛,兼胆经火郁,加夏枯草15g、龙胆草5g,共服60剂,诸症已平,脉缓滑,舌稍红苔白,心电图仍为大致正常,原方又取15剂以固疗效。

按:脉滑数有方,乃痰热盛也,予黄连温胆汤尚切病机。其耳堵头颈痛者,乃痰热淫热于胆,胆火上逆所致,故加夏枯草、龙胆草以泻之。

苔白糙而干者,有似砂苔,虽厚但不腐腻,为秽浊壅遏,津液已伤,治当生津化浊,故方中加麦冬12g,如不解,天花粉亦可择而用之,生津而不腻邪者皆可。

湿本忌养阴滋腻,但津亏湿亦不易化,有两种情况,必须酌加生津养阴之品,一是苔厚而干,化浊同时酌加生津之品;一是苔厚腻而绛底者,亦当加生地黄、麦冬等养阴生津之品,津复湿反而易化。

例4:痰热内蕴

王某,女,57岁。

2004年12月10日初诊:诊为冠心病、糖尿病。血糖7.9mmol/L。心电图:T、aVL倒置。胸刺痛、憋闷,背沉,常于夜间憋醒,口渴多尿,口中热辣,头嗡嗡作响,左耳鸣。

脉沉滑数,舌可。

证属:痰热内蕴。

法宜:清化痰热。

方宗:黄连温胆汤加减,停用其他药物。

黄连10g   半夏10g   陈皮9g   茯苓15g

胆南星9g   瓜蒌15g   竹茹7g   天竺黄12g

枳实8g   菖蒲9g   郁金9g   白芥子9g

皂角子6g   生蒲黄10g   丹参18g   桃仁12g

龙胆草6g   焦三仙各15g   鸡内金15g

2005年3月22日二诊:上方加减,共服62剂,诸症著减,心电图正常,血糖6.1mmol/L。诸症已不著,上方加天花粉15g,继服14剂以巩固疗效。

按:脉沉滑数,乃痰热内蕴之脉,胸痛背沉等,皆痰热痹阻使然。口热、头响、耳鸣者,皆痰热夹胆火上熏所致,故以清化痰热为治,加龙胆草以清胆热。痰胶闭重者,余恒加苏子、白芥子、莱菔子、皂角子及葶苈子以豁痰。清热化痰,不仅冠心病好转,且糖尿病亦随之减轻。

例5:痰热痹阻

杜某,男,69岁,晋州市人。

2004年9月7日初诊:诊为冠心病心绞痛,陈旧心梗,心导管查,有3处狭窄须安支架,因太细无法安,血压145/80mmHg。现服异博定、美托洛尔、丽珠欣乐等药。劳则胸痛牵背,憋气,步行约100米即痛,上三楼须每层皆歇,重时不能平卧,腿沉无力。

脉弦滑盛。舌可,苔黄腻,唇暗面暗。

证属:痰热蕴阻。

法宜:清化痰热,宣畅气机。

方宗:黄连温胆汤加减。

黄连9g   瓜蒌18g   半夏12g   薤白12g

枳实9g   菖蒲9g   郁金9g   竹茹7g

胆南星9g   茯苓15g   蒲黄10g   茵陈18g

嘱:西药每半月减三分之一。

2005年2月25日二诊:上方加减,共服125剂,西药已停,可走六七里路,上三楼已不须歇,症状消失,脉缓滑,唇已不暗。

按:因无心导管复查,尚缺冠脉改善的直接依据,但从临床症状判断,有明显好转,脉亦见缓。

弦主郁,滑数且盛,主痰热壅盛;且苔黄腻,亦为湿热秽浊之象,故诊为痰热蕴阻。

法宜清化痰热,宣畅气机。然舌暗、唇暗,乃痰热阻痹,血行不畅,故予清化痰热之时,佐以活血之品。

方中之连、夏、蒌,乃小陷胸汤。冠心病属痰热者,与结胸相类,《伤寒论》第134条:“短气躁烦,心中懊img,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伤寒论》第137条:“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仲景对结胸的论述,为我们临床治疗冠心病揭示了一重要门径,或逐其水热,或清热涤痰宽胸,皆为痰热型冠心病的重要治则。据其法以扩充之,后世衍生出许多有效方剂,足资借鉴。本案用黄连温胆汤治冠心病,其理论渊源,皆本于结胸诸法。悟透仲景的一个法,就可灵活变通随证化裁,扩展出一大片,确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例6:痰热转寒痰

王某,女,42岁。

1995年3月28日初诊:曾住院诊为心绞痛,已3年。

ECG:T、Ⅲ、aVF倒置。血压130/60mmHg。

心悸、烦悗、胸闷、憋气、头昏,劳则著,目干涩,便干。于3年前小产,恶露少。

小产后40天出现头晕、心慌、胸闷,诊为冠心病。脉濡滑数,舌可苔白。

证属:痰热痹阻。

法宜:清热化痰。

方宗:小陷胸汤加减。

瓜蒌30g   黄连9g   半夏12g   枳实9g

党参12g

5月16日二诊:上方共服48剂,尚觉气短,他症皆减。脉沉滑按之无力,舌可苔白。

证属:阳虚痰郁。

法宜:温阳益气化痰。

方宗:苓桂术甘汤加减。

炮附子10g   桂枝10g   茯苓15g   白术10g

炙甘草7g   丹参18g   半夏10g   党参12g

7月11日三诊:上方加减,共服48剂,症除,心电图恢复正常,脉弦缓滑,舌正常。继服10剂,停药。

按:该例初为痰热,后转寒痰,似乎南辕北辙,实则病有变。中医治病是恒动观,不是终生服药,而是不断变化的。运动是永恒的,疾病岂能静止不变?热除后,可转为阳虚,临床并不罕见。因脉已弱,知阳虚之象已露,故转而温阳化痰。判断病机之转变,首重于脉,脉可判断正邪之胜负,阴阳之转归,脉变证变。

例7:痰热痹阻

吴某,男,67岁。

2004年4月16日初诊:西医诊为冠心病心绞痛,前侧壁心肌缺血,期前收缩已6年,糖尿病7年,合并末梢神经炎,高血压病十几年。胸闷胸痛,头晕,下肢麻木。

脉滑数而盛。舌淡,苔薄腻。

证属:痰热痹阻,息风通经。

方宗:黄连温胆汤加减。

黄连10g   陈皮10g   半夏12g   胆南星10g

枳实9g   菖蒲9g   茯苓15g   竹茹7g

薤白12g   瓜蒌18g   木瓜15g   白芥子12g

海风藤18g   海桐皮12g   地龙15g

5月17日二诊:上方共服28剂,除足麻外,他症已除。脉滑,盛数之象已除,舌尚淡苔退。

按:因脉滑数而盛,故诊为痰热。因冠心病而引起的胸闷痛,因高血压引起的头晕,因糖尿病引起的下肢麻,本分属不同的病,但中医从整体观出发,皆看成为痰热所致。痰热痹阻于胸而胸闷痛,上扰清阳则头晕,流注经络则肢麻,所以统以清热涤痰法治其本,具体标症可加药以兼顾之。

此证,脉滑数而盛,显属痰热,然何以舌淡?淡本属虚,而痰热属实。此证舌淡当为本虚,而痰热乃标象。急则治标,待痰热除后,很可能转成脾肾阳虚之象,当再予培补脾肾,杜其生痰之源。惜症状缓解后未再坚持治疗。

例8:痰热生风

苏某,男,52岁,行唐县人。

2006年5月15日初诊:西医诊为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

ECG:ST、aVF,V4~V6降低,T、Ⅰ、aVL、V5~V6低平。血压160-180/100-110mmHg。服用异山梨酯、美托洛尔、尼群地平、卡托普利等药。自咽沿食道至胃皆阵痛、憋闷、气短,脱衣、慢走皆痛。

脉弦滑而盛。舌尚可,苔白。

证属:痰热壅盛。

法宜:清热化痰。

方宗:黄连温胆汤加减。

陈皮9g   生半夏12g   胆南星10g   天竺黄12g

竹茹7g   菖蒲9g   郁金10g   黄连12g

枳实9g   生蒲黄12g   丹参18g   延胡索15g

7月14日二诊:上方共服42剂,西药已全停半月,异山梨酯偶服。血压150/100mmHg,ECG:T、aVL平,其他导联已正常。现已无明显不适,可行走10余里,但上二楼尚觉气短。

脉弦滑且盛。舌嫩红齿痕,少苔。仍属痰热化风。

上方加生石决明30g、地龙15g、天麻15g、僵蚕15g。

9月4日三诊:上方又服42剂,心电图已恢复正常,血压150/100mmHg,已无明显不适。脉舌同上。虽已好转,但痰热未除,仍宜前法治之。上方14剂,另加蜈蚣30条、全蝎30g、水蛭30g,共为细面,分28次服。

未再来诊。

按:脉弦滑且盛,故诊为痰热生风。风痰走窜包络,致胸痛憋闷,法宜清热涤痰息风。因虑其经济不裕,未用蜈蚣、全蝎,但血压始终较高,内风尚盛,故后加蜈蚣、全蝎息风解痉。共计100余剂,虽效,然脉未缓,难免复作。

例9:痰热生风

石某,女,75岁。

2006年4月1日初诊:入夜心中揪紧憋痛,惊怵不宁,肢体抖动,头晕,口干苦,牙痛。ECG:T、aVL低平,V4~V6倒置。彩超:二尖瓣、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西医诊为冠心病,心律失常。

脉弦滑劲实,舌偏红。

证属:痰热化风,风痰扰心。

法宜:清热化痰,平肝息风。

方宗:黄连温胆汤合镇肝熄风汤加减。

生龙骨18g   生牡蛎18g   生石决明18g   怀牛膝12g

钩藤12g   天麻12g   僵蚕12g   蜈蚣5g

全蝎15g   黄连10g   栀子10g   半夏10g

胆南星10g   竹茹7g   天竺黄12g   牡丹皮10g

干地黄15g

4月15日二诊:上方共服14剂,心中紧怵、肢抖已轻,脉之劲实之象已缓,转弦滑而促,乃痰热见清,风气渐平。上方加龟甲18g、白芍15g、山茱萸15g、丹参18g。

4月19日三诊:上方又服28剂,症状已不著,但偶有寐中肢抖。脉转弦缓滑。上方继服14剂。后未再诊。

按:脉弦劲,乃肝风陡张;滑而实,乃痰热盛,故诊为痰热生风。痰热蕴于肝胆,魂不归藏而不安,致惊怵;风痰扰于心,则心中揪痛;风痰窜入经络,致肢体抖动不宁;痰热上犯而头晕、口干苦、牙痛。据上述病机,治当清热、化痰、息风。共服42剂,痰热渐退,风气渐息,诸症缓解,心电图亦有改善,脉转弦缓滑。但肢抖未除,知走窜经络之风气未靖,原方继服。

此案脉弦滑劲实,属阳盛之脉。为何不从阳求阴而诊为阴虚阳亢,予三甲散等滋阴潜阳息风,而予清热化痰息风?因脉实邪实,故以祛邪息风为主,治其标急。标急得缓,则渐增滋肝肾之品,故方中增生地黄、白芍、山茱萸、龟甲等。

例10:痰瘀互结,化热生风

苏某,男,47岁。

2002年4月7日初诊:头痛头晕,胸闷胸痛,肩背沉痛,频繁发作,稍劳即痛剧,心烦易怒,睡眠不安,口干苦,咽痛,便结不畅。面紫暗,唇暗。2001年心梗,抢救转安。ECG:广泛ST-T改变。血压:175/110mmHg。服多种降压扩冠药物。

脉弦滑数实搏指。舌绛暗苔黄糙。

证属:痰瘀互结,化热生风。

法宜:涤痰活血,清热息风。

方宗:涤痰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平肝息风之品。

黄连12g   栀子12g   龙胆草6g   生半夏15g

胆南星12g   瓜蒌30g   竹茹7g   枳实12g

青黛2g(冲服)   海蛤15g   菖蒲10g   生蒲黄12g

赤芍15g   水蛭10g   地龙15g   全蝎10g

蜈蚣40条   僵蚕15g   天麻15g   怀牛膝30g

代赭石30g   生石决明30g   生牡蛎30g   夏枯草18g

5月12日二诊:上方加减,共服32剂,西药已全停。头晕痛、胸闷痛、背沉痛、烦躁易怒皆减,大便已畅。血压:130~140/90~95mmHg之间。心电图较前明显改善,倒置之T波已直立,尚低平。ST段已恢复正常。脉已见缓,盛势已敛。舌转暗红,苔少,面唇紫暗见退。

仍宗上法治之。

黄连10g   青黛2g(冲服)   海蛤15g   竹茹7g

半夏10g   胆南星10g   天竺黄12g   莲子心6g

枳实9g   菖蒲9g   桃仁12g   红花12g

丹参18g   生蒲黄10g   延胡索12g   郁金10g

怀牛膝15g   生石决明30g   水蛭10g   全蝎10g

蜈蚣20条   僵蚕15g   天麻15g

7月11日三诊:上方加减,共服54剂,症除,心电图大致正常。血压稳定在130/80mmHg左右,活动不受限。以上方加白芍15g、生地黄15g,20剂为1料,轧细面继服,每日2次,每次1匙,以固疗效。

按:患者脉弦滑数实搏指,舌色绛暗,且体盛,素嗜烟酒肥甘,积久生痰化热,阻遏血脉,血行滞泣而成瘀,痰瘀互结化热生风,致酿成高血压、冠心病、心梗。脉实搏指,乃邪气亢盛,故重用清热、涤痰、活血、息风之品。幸得脉之盛实渐敛,知邪已渐退。前后共服约86剂,脉方渐缓,已步坦途,恐余邪不靖,再予原方为面继服,终获著效。

对冠脉粥样斑块,中医有逆转病理改变之作用,此当属中医治本之优势所在。

例11:痰湿痹阻

魏某,男,40岁,邢台市人。

2004年5月22日初诊:胸闷痛、气短、心慌、乏力、多汗、便干。心电图正常。

脉沉缓滑,舌尚可。

证属:痰湿蕴阻,气机不畅。

法宜:化痰通阳。

方宗:瓜蒌薤白桂枝汤加减。

瓜蒌30g   枳实9g   制南星10g   薤白12g

菖蒲10g   白芥子9g   桂枝10g   半夏10g

炒莱菔子10g   皂角子6g   生蒲黄10g

9月24日二诊:上方加附子12g、生黄芪12g、茯苓15g、白术10g,共服112剂,诸症消除,可慢跑800米亦未觉不适。

予原方14剂,停药。

按:此例心电图正常,当为心血管神经症,仍属中医之胸痹。以脉缓滑,诊为痰湿蕴阻,以瓜蒌薤白剂涤痰通阳。痰见消,而增健脾之品,以杜其源。

例12:寒痰痹阻

敦某,女,63岁。

2002年12月18日初诊:诊为冠心病、高血压,椎间盘膨出,血压150~170/ 90~110mmHg,心电图:ST、Ⅱ下降,T、Ⅲ倒置,aVL、aVF、V4~V5低平。胸脘间痛、短气,咳嗽痰多而黏,时头痛、腰痛、腿胀,腰及右足凉。

脉沉缓滑无力,舌嫩红齿痕。

证属:寒痰蕴阻,浸淫经络。

法宜:温阳化痰。

炮附子18g   干姜6g   肉桂6g   桂枝10g

白术10g   茯苓15g   枳实8g   菖蒲8g

半夏12g   制南星9g   陈皮9g   白芥子10g

怀牛膝9g   骨碎补12g   巴戟天12g   刺蒺藜12g

嘱停服西药。

2003年3月19日二诊:上方加减,共服82剂,血压145/75mmHg,已无任何不适,脉滑,已不显无力,上方继服14剂,嘱做心电图,后未再诊,不知心电图有否改善。

按:脉缓滑无力,当属阳虚、脾虚、痰郁,故诊为寒痰蕴阻。寒痰闭阻胸阳而胸脘闷痛,咳嗽。流注经络则经络不通而凉、胀痛。

法宜温阳化痰,予白芥子去经络之痰。

例13:寒饮痹阻胸阳

李某,男,55岁,藁城市人。

2004年6月4日初诊:胸闷痛、哮喘、气短已4年,阴天著,痰不多,不易咳出。诊为冠心病、哮喘。ECG:T、Ⅰ、Ⅱ、aVL,V4~V6倒置,ST、V1~V3抬高。

脉弦细拘紧,舌白苔满布。

证属:寒饮痹阻胸阳。

法宜:温阳化饮。

方宗:小青龙汤加减。

麻黄7g   桂枝10g   干姜6g   细辛6g

半夏12g   白芍10g   五味子5g   苏子9g

葶苈子12g   炙甘草7g

7月16日二诊:上方共服42剂,胸闷痛、哮喘均已减轻。脉弦按之无力,苔已少。

上方去麻黄,加紫菀12g、茯苓15g、炮附子12g。

9月2日三诊:上方又服42剂,症除,心电图恢复正常。

按:症见胸闷痛、气短而喘,因脉弦细拘紧,乃阴寒之脉,故诊为寒饮痹阻胸阳,予小青龙汤散寒蠲饮,加苏子、葶苈子以涤痰。

二诊脉弦无力,乃寒饮已挫,但阳虚本象已显,故小青龙汤去麻黄,加茯苓、附子,方成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加附子温阳,助其温化之力。

例14:痰瘀气滞

张某,男,50岁。

2004年6月14日初诊:胸痛,每日发作数次,食后、走路均痛,痛时多汗,但不觉憋气。ECG:(2004年6月14日)T、aVL低平,V3~V5倒置,ST、V4~V5降低。脉弦滑,舌稍暗红。

证属:痰郁气滞血瘀。

法宜:豁痰活血行气。

方宗:瓜蒌薤白桂枝汤加减。

瓜蒌18g   桂枝9g   桃仁12g   红花12g

薤白12g   丹参18g   郁金12g   枳实9g

生蒲黄12g   菖蒲9g

共服药42剂,症状消除,心电图恢复正常。

按:胸痹本为阳虚阴寒内盛所致。脉阳微阴弦,上焦阳虚,下焦阴寒上逆,痹阻于胸,致胸痹心痛。法当温阳通痹。

此案虽亦胸痹心痛,然脉弦滑,非阳虚阴盛之脉,知非温阳通痹之所宜。弦主气,滑主痰,痰郁气滞,病机与瓜蒌薤白桂枝汤之方义相符,以菖蒲之宽胸化浊开窍,易厚朴之温中下气。因舌暗且胸痛,故加活血之品,症情逐渐好转、痊愈。

例15:寒痰痹阻

赵某,男,55岁,太原市人。

2004年5月10日初诊:自觉胸闷痛、心慌,他无不适。心血管造影:前降支阻塞。

脉沉缓滑,舌略淡、齿痕。

证属:寒痰痹阻。

法宜:温阳化痰。

方宗:温胆汤加减。

炮附子12g   半夏12g   炒莱菔子12g   细辛5g

干姜5g   制南星10g   白芥子10g   菖蒲9g

桂枝10g   枳实9g   皂角子6g   姜黄10g

茯苓15g   生蒲黄12g

6月28日二诊:上方共服44剂,症已除。脉缓,舌稍淡。上方加炮山甲15g,30剂,水煎服,后未再诊。

按:何以知为寒痰痹阻胸阳?以其脉缓滑、舌淡。缓主脾虚、主湿,滑为痰,舌淡阳虚,故以寒痰治之。

例16:寒痰痹阻

赵某,男,56岁,高阳县人。

2004年4月30日初诊:胸闷痛,轻微活动则发作。眩晕,阵阵欲冒。腹胀,食欲不振。

心血管造影:左支中段50%~60%弥漫狭窄。

ECG:ST-T改变,血压130/80mmHg。服异山梨酯、血塞通,每日3次。脉沉缓滑,舌偏淡,唇暗,面色暗。

证属:寒痰痹阻。

法宜:温阳化痰。

方宗:温胆汤加减。

陈皮10g   菖蒲10g   干姜6g   枳实10g

生半夏15g   茯苓15g   炮附子18g   薤白12g

制南星10g   郁金10g   葶苈子15g   天麻15g

生蒲黄12g

7月9日二诊:上方附子加至40g,共服63剂,近一月胸闷痛未作,头晕已不著。脉缓滑,舌偏淡。ECG除aVL、T波低平外,其他导联可。

上方去郁金,加桂枝12g,继服21剂后未再诊。

按:此例何以断为寒痰痹阻?因脉缓滑而舌淡也。脉贵和缓,缓为有神,有胃气。常人脉缓,固为有胃气,有神;病者见缓,其病理意义的判断,须结合缓之兼脉,及四诊合参来综合分析。此案脉缓滑而舌淡,主阳虚痰盛,痰蔽胸阳而胸闷痛,干于颠而眩晕,格于中而腹满,故此证诊为寒痰痹阻。病机明,则治则易立。

法宜温阳化痰。

方宗温胆汤加减。

半夏用生者,取其燥湿化痰之力更胜,吾用量在10~20g

之间,以舌不觉麻为度,虽屡用,未见不良反应。

例17:寒饮痹结

杨某,男,46岁,无极县人。

2004年6月4日初诊:胸及心下堵满,心悸悬,气短,天突处噎塞,寐差,夜尿三四次。2004年5月3日心电图:ST、Ⅱ、V4~V5降低。

脉沉弦,按之不足。舌绛红无苔。

证属:寒饮痹结。

法宜:温阳化饮。

方宗:瓜蒌薤白桂枝汤加减。

桂枝12g   枳实9g   茯苓12g   白术9g

瓜蒌15g   厚朴9g   半夏10g   薤白10g

7月6日二诊:上方加减,共服63剂,自觉症状已不著,心电图正常。

脉沉滑数,略小,脉力稍逊,舌红绛少苔。

法宜:涤痰、活血、清热。

方宗:瓜蒌薤白桂枝汤加减。

瓜蒌15g   竹茹7g   丹参18g   薤白10g

天竺黄10g   生蒲黄9g   桂枝10g   皂角子6g

泽兰12g   枳实8g   炒莱菔子9g   黄连8g

党参12g

8月3日三诊:上方共服28剂,尚偶有胸闷、气短、咽塞,但较轻微。睡眠差,每夜可睡4小时,虽后困,难再入睡。脉弦数兼濡小,舌嫩红少苔。

证属:气阴不足,心神不安。

法宜:益气阴、安神。

方宗:炙甘草汤加减。

炙甘草9g   麦冬12g   大枣5枚   山茱萸15g

沙参18g   干地黄15g   牡丹皮10g   炙百合18g

太子参15g   火麻仁12g   丹参15g   生蒲黄10g

桂枝9g   阿胶15g   柏子仁15g   生牡蛎18g

11月12日四诊:上方加减,已服70剂,诸症消除且稳定,心电图正常。

按:此例治疗三变。初诊为寒饮痹结,予温阳化饮。何以知其寒饮痹结?由脉可知。脉沉弦且按之减,沉为冬脉,时已至6月,已然夏季,仍见冬脉,乃阳伏不能鼓荡血脉使然。沉主气,若沉而有力者为邪阻,气郁不达而脉沉,此为实,当祛邪以展布气机;若沉而无力者,为气虚、阳虚,无力鼓荡,故沉而无力。此案沉而按之减,乃不足之象,为阳气虚馁可知。

脉弦者,弦为阳中之阴脉,乃血脉拘急欠冲和舒达之象。脉之舒缓条达,赖阳气之温煦,阴血之濡养,失于温煦濡养则脉乃弦。弦有常脉、病脉、真脏脉之分。

常脉,春脉弦。肝应春,故肝之常脉亦弦。春令,寒乍退,阳初升,阳气始萌而未盛,温煦之力未充,故脉有拘急之感而为弦。肝为阴尽阳生之脏,与春相应,阳始生而未盛,故脉亦弦。

病脉之弦,有太过与不及之别。

何以脉弦太过?不外气逆、邪阻、本虚标实三者。气逆者,因情志怫逆,气机逆乱、气血不能畅达敷布,脉失温煦濡养故脉弦。邪阻者气血不得畅达,脉失温煦濡养而为弦。本虚标实者,乃肝体虚而肝用亢,致脉弦急。

何以脉弦不及?弦而无力为不及,乃正虚所致,所谓正虚,包括肝气虚、肝阳虚、肝血虚。

肝之真脏脉,《素问·玉机真脏论》云:“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脉失冲和之象,乃胃气败也。

本案脉弦按之减,乃阳气不足使然。弦亦主饮,因饮为阴邪,阳微不能制水,水泛而为痰饮。痰饮上泛,痹阻胸阳,致胸闷、心悸、短气。胸痹见胸闷胸痛,可因不同病因而引起,欲明病机,必以脉为凭。

二诊改为涤痰、活血、行气、清热法,亦因病机变而脉变,临床乃据脉以推断病机。经第一阶段治疗,症状虽有减轻然未已。脉已不沉,乃阳已复;滑数者,亦阳复,且有化热之势。滑亦主痰,舌绛乃血行欠畅,故诊为痰瘀互结化热。予涤痰、活血清热法治之。

本为温阳,一改而为清热,岂不南辕北辙?非也。阳虚饮泛,本少阴寒证,但少阴证有寒化热化之分,阳复亦可热化。治疗贵在谨守病机,不可囿于效不更方。中医基本理论之一是恒动现,疾病也是不停地变化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此案先后三变,就体现了这一思想。

三诊为邪退正未复,脉数小是阴未复,濡软仍气未充,气阴不足,脉失濡养温煦,故脉尚弦,且舌嫩红少苔,亦为气阴不足之象,故改从炙甘草汤益气养阴。

例18:心阳不振,饮邪凌心

刘某,女,22岁。

2005年11月4日初诊:房性期前收缩。胸闷,偶隐痛,心悸,善太息。

脉弦滑按之不足,舌淡红。

证属:心阳不振,饮邪凌心。

方宗:苓桂术甘汤加减。

桂枝12g   茯苓15g   炙甘草10g   白术10g

当归12g

2006年4月24日二诊:上方加黄芪12g、生龙骨18g、生牡蛎18g,共服106剂,期前收缩已除,继服21剂,未再现期前收缩,停药。

按:本案因脉弦滑无力且结,诊为心阳不振,饮凌于心。

《伤寒论》第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下之后,阳虚而脉促胸满。脉促,即脉有歇止,乃心律不齐;胸满,即胸闷太息,或伴心悸,此条与本案颇符。方以桂枝汤去芍药者,因阳虚不欲芍药之阴柔酸收,故去之,此方用于阳虚不甚者相宜。

《伤寒论》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此过汗而心阳虚,致心下悸者,取桂枝甘草汤,增桂枝,亦辛甘化阳,以振心阳。《伤寒论》第67条苓桂术甘汤:“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此不独心阳虚,脾阳亦虚,致土不制水,水饮上凌而头眩动经。方中桂枝甘草辛甘化阳,以振心阳;茯苓白术培土制水。若肾阳亦虚者,则阳虚水泛,方取真武汤,壮阳培土以制水。诸方皆可用于阳虚而心动悸,即西医所云之期前收缩者。虽皆阳虚而心动悸,然有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之异,以脉别之,则有寸弱、关弱、尺弱之分,再结合其他见症,当不难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