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常用灸法及应用技巧
一、艾炷灸法
将纯净的艾绒捏成圆锥形状,称为艾炷。将艾炷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艾灸的方法称为艾炷灸法,根据艾炷直接接触皮肤与否分为直接灸法和间接灸法。艾炷制作的方法是一般用手指搓捻,用拇、食、中指将艾绒搓捻成上尖下圆底平的圆锥状,艾炷的大小视情况而定。施灸时每燃烧完一个艾炷为一壮。
1.直接灸法
将艾炷直接施置于皮肤上称为直接灸法,又称为“明灸”“着肤灸”,古称为“着肉灸”。根据皮肤是否化脓结痂等又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
(1)瘢痕灸
瘢痕灸又称化脓灸,施灸时多选用小艾炷,可在施灸穴位的皮肤上涂以少量蒜汁或凡士林以增加黏附性,将艾炷置于其上,用火点燃艾炷尖端,使之均匀向下燃烧,待艾炷燃烧至底部,除去艾灰,更换新的艾炷继续施灸。在施灸的过程中,可以轻轻拍打施灸部位的四周,以缓解患者的灼热痛感。灸完预定壮数后,用消毒纱布盖好,胶布固定,防止感染。通常在施灸后局部会出现小水泡,3~5天化脓,1周左右形成灸疮,5~6周灸疮结痂脱落,局部形成瘢痕。此法多用于腹背部和四肢肌肉比较丰厚的部位,禁用于面部,施灸前需征得患者的同意。注:瘢痕灸属于良性刺激,灸疮化脓为无菌性。
(2)无瘢痕灸
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施灸时多选用中、小艾炷,可在施灸穴位的皮肤上涂以少量蒜汁以增加黏附性,将艾炷置于其上,用火点燃艾炷尖端,使之均匀向下燃烧,当患者有灼热感或待艾炷燃烧剩1/2或2/5时,用镊子将艾炷去除,更换新的艾炷继续施灸,以局部皮肤产生红晕为度。施灸后可用油剂涂抹以保护局部皮肤。此法适应证较广泛,凡是灸法的适应证均可采用此法。
麦粒灸也属于无瘢痕灸,将少许艾绒搓捻如麦粒大小的艾炷。施灸前可在施灸穴位的皮肤上涂以少量蒜汁或凡士林以增加黏附性,将艾炷置于其上,用线香点燃,待艾炷燃烧剩1/5~2/5或局部感到灼痛时,迅速用镊子将未燃尽的艾炷去除,避免烫伤,一般灸3~5壮,以局部皮肤产生红晕为度。掌握适时移走艾炷的速度和节奏,保证疗效的同时避免烫伤是麦粒灸的关键。麦粒灸适应证广泛,一般为辨证取穴或局部取穴。
2.间接灸法
艾炷不直接接触皮肤,而是用药物或其他衬垫物隔开放在皮肤上施灸称为间接灸法,又称为隔物灸。此法可同时发挥艾灸的特性和隔物的药力,根据所隔物的不同又分为以下几种。
(1)隔姜灸
将鲜生姜切成0.1~0.3cm厚度的薄片,并在中间针刺数孔,置于施术部位上,上置艾炷灸之。当患者感到灼痛难忍时,用镊子提起姜片片刻后再灸。艾炷燃烧后可用镊子将灰烬去除,更换新的艾炷,直至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此法简便,易于掌握,一般不会引起烫伤,可根据病情反复施灸。
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具有发汗解表、温胃和中、降逆止呕、温肺止咳的作用。隔姜灸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功效,可用于外感表证、虚寒性呕吐、腹泻、寒湿痹证等。
(2)隔蒜灸
将新鲜的独头大蒜,切成0.2~0.3cm厚度的薄片,并在中间针刺数孔,置于施术部位上,上置艾炷灸之。当患者感到灼痛难忍时,用镊子提起蒜片片刻后再灸。艾炷燃烧后可用镊子将灰烬去除,更换新的艾炷,每灸2~3壮后可更换蒜片,直至局部皮肤潮红为度。也可将蒜捣成泥状,外敷于局部,上置艾炷施灸。大蒜对皮肤具有刺激性,灸后易出现水泡,可用一次性无菌针刺破后放出水液,同时注意皮肤消毒,防止感染。
大蒜辛温,可祛寒湿、破冷气、散痈疽、止痛、健脾和胃。隔蒜灸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止痛、发散拔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哮喘、脐风、肺痨、瘰疬、腹中积块、未溃疮疡、毒蛇咬伤等。若灸疮痈之症,可将蒜片置于疮头上,外用艾炷灸;若疮大有十余头者,可用蒜泥摊至患处,外铺艾绒灸之;若痛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
(3)隔盐灸
将适量食盐填脐后艾灸,故又称神阙灸。施灸时将纯净的食盐研细,填满肚脐,外置大艾炷施灸,或上置姜片等,隔物防止食盐受热起爆。若患者肚脐凸起,可用湿面条围脐如井口,再填盐施灸。如施灸过程中局部灼痛,可用镊子夹住艾炷上提片刻,或更换新的艾炷重新施灸,直至灸完所需的壮数。
食盐味甘咸,归肺、肾、肝经,具有涌吐、清火、凉血、解毒的作用。隔盐灸具有回阳救逆、扶阳固脱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虚寒性呕吐、泄泻、腹痛、痢疾、阳痿、滑泄、中风脱证、不孕症、阳气虚脱、产后血晕等症。
隔盐灸有回阳救逆固脱的作用,用于治疗大汗亡阳、肢冷脉伏的虚脱证时可用大艾炷连续施灸,不计壮数,直至灸至汗止脉复、四肢复温为止。
(4)隔附子饼灸
将附子研细末,用黄酒适量,调和为直径1~2cm、厚度为0.3~0.5cm的饼状,并在中间针刺数孔,置于施术部位上,上置艾炷灸之,饼干换新,直至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附子味辛甘,性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可通行十二经,具有温脾肾、散寒湿、回元阳、止冷汗虚泻的作用,为助阳固脱之要品。
附子饼灸具有温肾壮阳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命门火衰所致的阳痿、遗精、早泄等阳虚证。本法还有祛腐生新的功效,因此可用于痈疽肿毒初起、阴性流注、日久不消及疮毒瘘管久不愈合等,也可在患处选取适当的部位施灸至皮肤红润,有助于疮毒的好转。
此外,还有隔葱灸、隔胡椒饼灸、隔豆豉饼灸、隔巴豆饼灸等,后世也根据具体病情辨证用药施灸,效果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