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蛊
晋平公有病请秦国的医和来诊治,医和望、闻、问、切之后做出了两个判断:一是平公的疾病不可治,为什么呢?他说得比较婉转,是接近女人的房间,意思是太好色。疾病像蛊那样顽固,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治。二是在晋国被称为良臣的人将要死亡,上天不再保佑他。
平公的疾病如“蛊”而不能治疗的原因,医和解释道,首先,从造字的角度看,器皿中有很多虫叫蛊。蛊字甲骨文像器皿中储存很多虫子,传统的说法是让器皿中毒虫互相咬斗,最后能存活下来的毒虫叫蛊,是最毒最厉害的。其次,古人容器里储藏的谷物会变成飞蛾,掀开谷仓盖之后乱飞让人困惑不解也叫蛊。在《周易》中,大龄女子迷惑小男孩,与之亲热也叫蛊。总之,非常恶毒,无法治疗,让人困惑难解,有违常理人伦之事,都叫蛊。
从蛊的构造来看,早期的意思可能是虫蛇为害。先秦时期,由于自然环境比较恶劣,自然界中有许多毒虫伤害人,虫蛇类伤人比较明显大家容易知道,有一些是肉眼看不到的,比如疠疫之邪引发的各种疾病,当时的人们还无法科学地解释这些现象,于是就用“蛊毒”通称。《神农本草经》中就有“鬼蛊”“毒蛊”“蛊气”等词,说明是一种外来的、怪异的致病邪毒。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将“蛊”解释为“腹中虫也”。清代段玉裁注解说:“谓腹内中虫食之毒也。自外而入故曰中,自内而蚀故曰虫。”“中”读第四声,段玉裁的意思是,蛊是指人腹部中了蛊毒,吸食人的精血而导致人瘦弱无力,腹部严重胀满膨大,这类病非常难治,因而后代有病名臌胀、鼓胀、蛊胀等。一般认为是感染寄生虫或者其他疾病,导致腹部膨胀如蛊,为极难治之疾。明代医家方隅编集的《医林绳墨·臌胀》指出:“至若蛊胀之症,所受山岚瘴气,或虫蛇蛊毒之物,遂使大腹作胀,肚见青红之纹。皆由山岚蛊毒之气,因感入腹,聚而不散,结为腹满之症。”鼓胀的病因,一是山中的瘴气,一是虫蛇蛊毒等侵害人体,进入腹部,聚而不散,于是导致腹部胀满膨大。
晋平公好色而致身体亏虚,医和为什么说他的疾病像蛊呢?段玉裁解释说:蛊是因为饮食不洁之物,或者被不知为何物的疫疠之气侵害,如鬼物之害人。古人认为,疾病入腹之后食人精血,让人要么骨瘦如柴,要么腹胀如蛊,皆为不治之疾。而女色既不是饮食,也不是鬼物,如果被女色所迷惑而沉溺其中,则让人伤精耗神如鬼物等祸害人,所以说,晋平公好色以致不能处理国家大事,像蛊那样不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