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胶熬就独用角:鹿角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鹿的古代应用

1.食物

我国食用鹿肉的历史悠久,周朝、秦汉、魏晋、隋唐、宋辽元、明清时期均有记载,形成了“烧鹿尾”等脍炙人口的经典菜肴。宋代《本草衍义》有记载:“他兽肉多属十二辰及八卦。昔黄帝立子、丑等为十二辰以名月,又以名兽,配十二辰属。故獐鹿肉为肉中第一者,避十二辰也。味亦胜他肉,三祀皆以鹿腊,其义如此。”鹿不在十二辰之内,古人认为鹿肉是“肉中第一者”,味道胜于其他肉。

鹿不仅是古代被狩猎的食物,而且还可作药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详细记述了鹿肉的烹饪技术。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中有“食治”专篇,是现存最早的食疗专篇,书中载:“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孙思邈认为医者都要会用食疗治病,把食疗摆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书中记载了鹿头肉、茎筋、蹄肉、骨、髓、肾、肉、角的性味和功用:“鹿头肉,平,主消渴,多梦妄见,生血治痈肿。茎筋,主劳损。蹄肉,平,主脚膝骨中疼痛,不能践地。骨,主内虚,续绝伤,补骨,可作酒。髓,味甘温,主丈夫、妇人伤中脉绝,筋急痛,咳逆,以酒和服。肾,主补肾气。肉,味苦温无毒,补中强五脏,益气力。肉生者,主中风口僻不正,细细锉碎,以敷僻上。华佗云:和生椒捣敷之,使一人专看,正则急去之,不尔复牵向不僻处。角,主轻身益气力,强骨髓,补绝伤。黄帝云:鹿胆白者,食其肉害人。白鹿肉不可和蒲白作羹食,发恶疮。”

唐代医家孟诜所著的《食疗本草》是中国第一部食疗学著作,其对鹿头肉、鹿蹄肉、鹿肉、生肉的功效都有详细的论述:“鹿头肉主消渴,多梦梦见物。蹄肉主脚膝骨髓中疼痛。肉主补中益气力。生肉主中风口偏不正,以生椒同捣敷之,专看正,即速除之。肉九月后、正月前食之,则补虚羸瘦弱、利五脏,调血脉。自外皆不食,发冷病。”可见鹿头肉可治消渴、多梦;鹿蹄肉可治膝骨疼痛;一般鹿肉可补中益气;鹿肉生用外敷,可治中风口偏。鹿肉既可食用,也可药用,不同部位的肉功效有差异。鹿肉适合在九月后、正月前食用。鹿为阳兽,善补阳气。九月之后,天气渐冷,阳气渐衰,食鹿肉以补之。正月之后,天气渐暖,阳气变盛,便不宜食用鹿肉。如是阳虚之体,可不分季节而食用。

《饮膳正要》为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所撰,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古代营养学专著。其对鹿的功用作了系统论述:“鹿肉味甘,温,无毒。补中,强五脏,益气。鹿髓甘,温。主男女伤中,绝脉,筋急,咳逆,以酒服之。鹿头主消渴,夜梦见物。鹿蹄主脚膝疼痛。鹿肾主温中,补肾,安五脏,壮阳气。鹿茸味甘,微温,无毒,主漏下恶血,寒热惊痫,益气强志,补虚羸,壮筋骨。鹿角微咸,无毒,主恶疮痈肿,逐邪气,除小腹血急痛,腰脊痛及留血在阴中。”

忽思慧对鹿的不同部位因材施用,论述了鹿头汤、鹿奶肪馒头、鹿肾羹、鹿蹄汤、鹿角酒等饮膳的功用和制作方法。

鹿头汤:“补益,止烦渴,治脚膝疼痛。鹿头蹄(一副,退洗净,卸作块)上件,用哈昔泥豆子大,研如泥,与鹿头蹄肉同拌匀,用回回小油四两同炒,入滚水熬令软,下胡椒三钱,哈昔泥二钱,荜拨一钱,牛奶子一盏,生姜汁一合,盐少许,调和。一法用鹿尾取汁,入姜末、盐,同调和。”鹿头汤原料包括鹿头蹄、鹿头蹄肉、胡椒、哈昔泥、荜拨、牛奶子、生姜汁等,有补益效果,可止烦渴,治脚膝疼痛。

鹿奶肪馒头:“或作仓馒头,或做皮薄馒头皆可。鹿奶肪羊尾子(各切如指甲片),生姜、陈皮(各切细)上件,入料物、盐,拌和为馅。”

鹿肾羹:“治肾虚耳聋。鹿肾(一对,去脂膜,切)上件于豆豉中,入粳米三合,煮粥或作羹,入五味,空心食之。”鹿肾煲汤可治肾虚耳聋。

鹿蹄汤:“治诸风、虚,腰脚疼痛,不能践地。鹿蹄(四只),陈皮(二钱),草果(二钱),上件煮令烂熟,取肉,入五味,空腹食之。”鹿蹄、陈皮、草果煲汤可治腰腿疼痛。

鹿角酒:“治卒患腰痛,辗转不得。鹿角(新者,长二三寸,烧令赤),上件,内酒中浸二宿,空心饮之立效。”鹿角活血化瘀,用鹿角制作药酒,对突然所患的腰痛效果好。

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杂畜单中记载:“尹文端公品味,以鹿尾为第一。然南方人不能常得。从北京来者,又苦不新鲜。余尝得极大者,用菜叶包而蒸之,味果不同。其最佳处,在尾上一道浆耳。”尹继善认为鹿尾是味道第一的菜肴。袁枚说用菜叶包着鹿尾蒸着吃,味道极好。“韭花酷辣同葱薤,芥屑差辛类桂姜”,鹿尾也可用这些佐料炒着吃,是一道名贵佳肴。

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对鹿肉亦有记载:“甘温,无毒。……补中,益气力,强五脏。”“鹿之一身皆益人,或煮,或蒸,或脯,同酒食之良。大抵鹿乃仙兽,纯阳多寿之物,能通督脉,又食良草,故其肉、角有益无损。”由于鹿是多寿的兽类,又吃了很多草药,故鹿肉有益无损。

鹿肉可治产后无乳,如《寿亲养老新书》载:“鹿肉(切、洗)四两,上用水三碗煮,入五味作矐,任意食之。”鹿肉可治中风口僻不正,如《名医别录》载:“中风口偏者,以生鹿肉同生椒捣贴,正即除之。”

《红楼梦》中史湘云与鹿渊源颇深,金麒麟为史湘云的佩戴之物。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中描述了史湘云等人烤鹿肉的场景,湘云道:“我吃这个方爱吃酒,吃了酒才有诗。若不是这鹿肉,今儿断不能作诗。”湘云果真是红袖香中啖腥膻,是真名士自风流。

鹿肉的食用有其注意事项,不宜与香蒲、鲍鱼、野鸡、虾等一同食用,否则易发恶疮,如《金匮要略》载:“鹿肉不可合蒲白作羹,食之发恶疮。”《饮膳正要》记载:“鹿肉不可与鲍鱼同食。”《饮食须知》载:“鹿肉味甘性温,二月至八月不可食,发冷痛。白臆者、豹文者并不可食。鹿肉脯炙之不动,及见水而动,或曝之不燥者,并杀人。同雉肉、蒲白、鸡肉、生菜、鲫鱼食,发恶疮。《礼记》云:食鹿去胃,鹿茸不可以鼻嗅之,中有小白虫,视之不见,入人鼻必为虫颡,药不及也。不可近丈夫阴,令痿。鹿脂亦不可近阴。久食鹿肉,服药必不得力,为其食解毒之草故也。勿同猪肉食。”《本草纲目》亦有记载:“鹿肉不可同雉肉、菰蒲、鲍鱼、虾食,发恶疮。”

《药鉴》载:“药后不可食鹿肉,鹿肉忌雉肉。”吃中药后为何不能吃鹿肉呢?唐代徐夤有诗云:“旧放长生鹿,时衔瑞草还。”鹿能识别草药,如孙思邈言:“壶居士言鹿性多警烈,能别良草,止食葛花、葛叶、鹿葱、鹿药、白蒿、水芹、甘草、荠、齐头蒿、山苍耳,他草不食。”《抱朴子》亦载:“南山多鹿,每一雄游,牝百数至。春羸瘦,入夏惟食菖蒲即肥。”由于鹿常以草药为食,古人认为鹿肉可以解药性,所以“药后不可食鹿肉”。《证类本草》亦有记载:“凡饵药之人,久食鹿肉,服药必不得力。所以鹿恒食解毒草,能制诸药耳。名草者,葛花菜、鹿葱、白药苗、白蒿、水芹、甘草、齐头蒿、山苍耳、荠。又五月勿食鹿,伤神。”

鹿具有较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鹿肉也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由于其较低的重金属含量,也是重要的药膳进补畜肉来源之一。鹿肉肉质细嫩、味道美、瘦肉多、结缔组织少,具有低脂肪、高蛋白、低胆固醇的优点,人们对鹿肉的需求越来越多。鹿肉作为一种优质肉类,不仅是我国的佳肴,也深受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瑞士、英国等人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