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说明
何炎燊(1922—2020),著名中医临床学家,广东省名老中医,东莞市中医院名誉院长。他出生于商人家庭,从9岁起,在宿儒李仲台老师的专家馆读书5年,打下了深厚的古文基础。17岁他在东莞中学读书时,遇日寇入侵华南,东莞沦陷,适逢他父亲病逝,家产荡然,致半途失学,乃刻苦自学中医。他从21岁起,以医术问世,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学术思想;他又从事中医教育工作,先后举办四届中医学徒班、一届赤脚医生班、两届西医学习中医班,培养中医、中西医结合新生力量300余人。何老是首批“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1991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于2020年2月7日逝世,享年98岁。
何老在从事临床工作与中医教育工作时,留下不少从未出版过或流传甚少的手稿,其中涉及《伤寒论》和温病学相关讲义、纲要、授课笔记,医古文讲义,《东莞文史》中的中医史料和名人轶事手稿,以及编辑整理的东莞名医钱颖根著作等。本次兹取与临床密切的《伤寒论》和温病学部分,先整理出版。这部分是何炎燊关于《伤寒论》和温病学未出版过的讲义、著作,同时汇集了何老对《伤寒论》和温病学运用的医论医著、临证效方及临床验案,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何老在伤寒、温病经典运用中形成的独特学术思想。本书共分为上篇、中篇、下篇和附篇。
上篇“医论医著”,为何炎燊在20世纪70至80年代从事中医教育时关于伤寒、温病的讲义和著作。于东莞市档案馆可见的相关讲义有《学习〈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吸取营养充实自己》《用历史观点学习〈伤寒论〉重视后世医家的发展补充》《温病学讲义》及《伤寒温病学说的临床应用》四篇,相关著作有《伤寒纲要》《温病辨证论治纲要》《温病学讲义授课笔记》三部,全部为手写稿。
我们在整理过程中,力求保留何老的原文原意,只进行繁简体、异简体的改正,如“石羔”更为“石膏”、“括蒌”更为“瓜蒌”、“元参”更为“玄参”。原稿中根据《中国药典》改为水牛角的犀角等,具有年代特性,保留下来未进行更改。《温病学讲义》《伤寒纲要》较多自注,以文下注标识。《温病学讲义授课笔记》有些部分重复,但文字表述略有差异,如“伤寒与温病之鉴别”“温病六经辨证厥阴病篇”“何炎燊重编察舌歌”等,将重复部分并列一处。另外,阅读此部分时参考了1961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温病学讲义》教材。
中篇“临证效方”,以《何炎燊临证试效方》《何炎燊临证试效方(增补修订本)》中的“外感热性病篇(伤寒温病)”为主,旁参《常用方歌阐释》中相关方剂解释。按卫气营血收入《何炎燊临证试效方》一书中“肠伤寒”篇方剂,虽主治肠伤寒,但症状与湿温、暑温及伏暑等入营相类,合中医异病同治思想,以期开阔临床思路。《常用方歌阐释》中有不少对于伤寒、温病经典方剂的解释与发挥,因篇幅所限,暂不编入,读者可相互参考。另外,尚有针对因外感热性病引起的其他系统疾病的有效方剂,与下篇部分验案按语有所重复,皆不编入。
下篇“临床验案”,选取《竹头木屑集》《双乐室医集》《何炎燊医案著选集》及《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何炎燊》等著作中关于伤寒、温病的医案,凡案中病机涉及温邪、外邪、卫气营血或六经病理等一并选入,删去重复,共计74则。验案的体例,采用西医学病名与中医辨证结合,案中内容广泛,记叙详尽。间附按语,多为何老自按,若内容出现“何老”等为其门人辑按,保持原例,不进行修改。临床验案为何老数十年临证经验的精华,体现了何老用“寒温融新”之思想治疗外感病与杂病,足资临床借鉴。如学者精熟上、中、下三篇,融会贯通,则治寒温无遗蕴矣!
附篇为何炎燊整理东莞名医钱颖根先生的著作,选取了《温病学钱颖根及其遗著》《重订暑证篇》,其中按语部分可体现何老论治暑热病的学术思想。
由于我们学识水平与能力经验有限,其中或有差讹疏漏,恳请各位老师和同道谅解和指正。
《寒温融新——何炎燊伤寒温病医验集》编委会
202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