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医临床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总论

第一章 概论

苗族医学概述

一、苗族简况

苗族是散布在世界各地的一个古老民族,主要分布于中国的湘、黔、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苗族人民在距今五六千年的炎黄时期,作为中华文明的创造者之一,已经登上历史的舞台。苗族的先祖蚩尤,与炎帝、黄帝被后世尊为中华民族的三大人文始祖。苗族是一个在迁徙中谋求生存的民族,据考证苗族至少经历了五次大迁徙。虽然苗族多次大迁徙和分散居住,形成了许多支系,但各支系都具有民族认同感,认为蚩尤是苗族的先祖。由于迁徙造成各支系长期的地域分离,在语言、文学艺术、节日庆典、风情习俗、民间工艺、宗教信仰、远古神话等文化中形成了各支系间的差异。国内学者认为,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语又划分为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川黔滇方言(又称东部方言、中部方言、西部方言)三大方言和七个次方言,十八种土语。苗族是一个有民族语言或者文字的少数民族,可能历史上创造过文字,而后来因为某种原因失传。由于与汉族的频繁往来,苗族有一部分通用的苗语兼通汉文有利于交流和合作。

苗族孕育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古歌古词也是一种承载苗族远古神话和悠久历史的传承形式,主要包括“开天辟地、铸日造月、洪水滔天、战争迁徙”等篇章。苗族的“飞歌”极富感染力,声音高亢响亮。舞蹈有板凳舞、铜鼓舞、芦笙舞等,其中以芦笙舞最为出名。苗族音乐可包括声乐和器乐两种。苗族民歌根据其内容可分为游方歌(情歌)、酒歌、时政歌、劳动歌、儿歌、苦歌等几类,曲调各不相同。在苗族,青年男女的自娱性集体歌舞多被称为“踩堂”,由于“踩堂”舞蹈离不开芦笙的伴奏,所以如今“踩堂”已被多数人改称为“芦笙舞”了。苗族由于战乱常年迁徙,因此在房屋的材料和结构上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建筑特色。苗族人民聚集地区植被繁茂,木材资源丰富,由此以木房居多。苗族女性擅长手工艺术,尤其是刺绣,主要用来装饰衣服。苗族刺绣色彩缤纷,种类繁多。根据色彩的样式可分为单色绣和彩色绣两种。蜡染是贵州省丹寨县、安顺市、织金县苗族世代传承的传统技艺,古称“蜡缬”,苗语称“务图”,意为“蜡染服”。苗族人在口味上偏好食酸,家家户户都自制酸汤、酸菜、腌鱼肉等腌制品,苗族人做的酸汤鱼肉嫩汤鲜,清香可口。由此可见,苗族是一个具有文化内涵的民族。

二、苗族医学发展简史

《苗医药发展简史》一书指出,苗医药文化的发展历经三种形态各异的阶段,形成于不同的时期。苗族初期是原始文化形态,主要是以神为象征的氏族部落医药文化。第二阶段是巫术与医学融合的文化形态,主要是以沟通鬼神的巫教为象征的巫医合一文化。第三阶段是相对较成熟的苗族医药文化形态,主要以医药治病为象征。

1.苗族医药原始文化

苗族民间历来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的说法。西汉刘向在《说苑·辨物》中说:“吾闻古之为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医也,以菅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诸扶之而来者,举而来者,皆平复如故。”刘向口中的苗父,即传说中的“药王爷”,创造了三千苗药、八百单方。

苗族医药起源还可追溯到远古时代,伏羲对疾病、自然的认识是我国关于医药知识的最早记载。《帝五世纪》伏羲篇说:“所以六气,六脉,五行,阴阳,四时,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有类。”就是认识人体的论述。亦有学者考证指出神农是苗医的农医始祖,苗族农艺巫医文化源于神农,“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正如《淮南子》中所云:“神农播百谷也,囚苗以为教。”苗医药神话最有意义的当数“药王”,药王被认为是苗族医药的始祖,“药王,周身晶亮,穿山越谷,行走如常,食果露宿,寻找药方”。苗族是没有文字的民族,口口世代相传是苗族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神话传说也是一种作为历史作证的“口碑”文化。

2.巫医结合文化

宗教是社会在不同历史形态下的产物。我国进入奴隶社会后,原始宗教迷信逐渐成为统治者利用的思想工具,从而产生了专事祈祷、祭祀的“巫”,形成了原始宗教的表现形式——巫术。从事巫术活动的巫师则有意识地将人们幻想中的“神”人格化,并在巫术活动中利用医药知识,以能和“鬼神”沟通的姿态、迷信的方式为患者治疗疾病,于是出现了“巫医合一”的历史阶段。经过巫与医、“神”与药的结合,“巫”对苗族医药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巫医一家”和“神药两解”的文化形态长时间存在于苗族人民中。巫医通过对疾病的分析与总结,将巫术与药物等有效结合,心理与药物协同治疗,通过沟通“鬼神”慰藉患者,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苗族医药资源相对不足的劣势。

春秋战国时期,巫术在汉族地区已不能适应时代潮流,巫与医完全分离,而此时的苗族仍保留“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的习俗,盛行巫风。在《说苑·辨物》中记载:“吾闻之古为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医也,以菅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诸扶而来者,举而来者,皆平复如故。”《中国通史简编》记载这个苗父就是黎,他是苗族的巫师(巫医),巫师治病主要通过祈祷,使用禁咒术,也用酒、草等药物。这表明苗族先民普遍使用占卜祈祷以求禳解之外,也常常用医药治疗疾病。在此巫医相从的关系中,可能是巫从于医,也可能是医从于巫,二者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正如《针灸甲乙经校释》中所云:“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百病之所从者,可祝由而已也。”说明古代医者已经了解巫医并非对疾病一无所知。

3.苗族医药文化

苗族医药受“巫医合一”文化长期影响,但随着民族的开放化,逐渐靠拢于现代的汉族文化,摒弃迷信和盲从,苗族医药也越来越走向规范化。在国家大力提倡民族发展的大好时代背景下,苗族医药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苗药材、治疗技术、苗医诊断思想逐步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药物的科学开发与技术的合理应用。

“改土归流”后,越来越多的不同民族的人民涌入苗族的聚集地,为苗族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加速了苗族与各民族间的交流与团结,因此产生了专业的苗族医药人员并成为合法的职业。黔西南关岭县被誉为贵州传统民族医药之乡,在康熙时期就有“滇黔锁钥”之称。每逢集市时会出现“场期药市”的现象,苗族山民将采集的生鲜药材拿到市场上销售,同时兼顾医治患者。苗族医药与外界频繁往来,广泛吸收其他民族的医药经验,并结合本民族的特点促使富有苗乡气息的苗族医药逐步形成及发展。经过几千年探索、研究、应用、总结和提高,苗族创立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医学理论和疾病诊治方法,形成了两纲、五经、三十六症、七十二疾、一百零八小症的基本理论体系,以及病理、生理、病因、病机、疾病分类、疾病命名、疾病诊断、疾病预防等理论学说和内治法、外治法、饮食疗法、体育疗法等治疗方法,其中内治法有服汤药等十余种,外治法有爆灯火等五十余种。